扶貧,萬達的「另一面」

正如全國大多數貧困地區一樣,山清水秀的丹寨縣,因交通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此前很多年間處於一個閉塞的環境中。甚至很多到貴州旅遊的人,連丹寨的名字聽也沒聽過。

兩年前,萬達帶著21億元的扶貧資金來到丹寨,這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萬達在丹寨建小鎮,小鎮產權屬丹寨,全部租金歸丹寨,就業人群主要來自丹寨;設立扶貧基金;建學校——萬達要讓丹寨脫貧,讓丹寨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小鎮。

日前,萬達集團首席總裁助理兼集團新聞發言人劉明勝接受了《環球時報》的專訪,講述萬達扶貧丹寨的始末。

一個萬達小鎮,帶動丹寨20個產業

萬達提出“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概念,在中國扶貧史上是第一次。“這個模式一旦推廣,改變的將不僅是地方的收入水平,而是對一個貧困地方教育、產業、人才的整體提升和再造。”劉明勝對記者說。

丹寨並非萬達第一個扶貧對象。90年代初期,萬達開始對大連的太陽村進行扶貧,堅持至今,這個村子成為了富裕村。但是從村到縣,扶貧模式需要重新建立。萬達花了一年多時間,組織專業團隊反覆測算和論證,因產量低、難以品牌化、週期反覆、對當地環境有破壞性等問題否決了丹寨的茶葉、大米和養豬等產業。

將一個縣作為整體項目,通過調研、設計總體的扶貧計劃,實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確和萬達商業地產的運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如果只是建萬達廣場,或許能解決一些就業,產生一些稅收,但絕無可能整縣脫貧。


扶貧,萬達的「另一面」


2014年,王健林赴丹寨縣考察,與村民交談

最終,萬達決定激活丹寨具有開發前景的旅遊產業。“貧困人群、貧困家庭用自身的辛勤勞動向遊客提供旅遊服務,或將自家的房屋、土地、農副土特產品等向遊客出租出售,依法取得收益,公平獲得報酬,而不是簡單地靠政府的轉移支付、靠他人的慈善和社會救助,這是一種平等的、有尊嚴的脫貧方式。”劉明勝表示。

儘管曾有旅遊產業帶動當地農家樂和景區發展的先例,但帶動整個縣域脫貧這又是個第一次。萬達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旅遊的直接和間接帶動作用極強。初步統計,丹寨萬達小鎮的建設和運營,至少帶動20個以上大類產業和50個以上子行業發展。如酒店的建設直接帶動丹寨建築業、紡織業、食品加工、娛樂業、園林、文化藝術、交通等行業。旅遊小鎮的運營則帶動了當地畜牧養殖、種植業、手工業等。劉明勝告訴記者,萬達小鎮正常運轉時,所有店鋪直接就業崗位上千人。


扶貧,萬達的「另一面」



萬達到來之前,丹寨一年的旅遊人口約為30萬—50萬人次。如今,丹寨旅遊人口翻了10倍,旅遊綜合收入翻了5倍,逾20億元。丹寨當地的菜農告訴記者,從前蔬菜是自產自銷,在外即使以五毛錢一斤的價格也很難賣掉,如今賣給萬達小鎮的價格是每斤兩塊。丹寨人喜歡鬥雞、鬥牛、鬥鳥,當地一戶村子現在專門養鬥雞的就有十幾戶人家。

“遊客過來就要品嚐我們特色的鬥雞肉,一年能有幾十噸。”當地村民說。據說,因為需求超出本地供給,現在丹寨還要進口越南的鬥雞。一個丹寨萬達小鎮,把越南的鬥雞市場帶火了。

萬達把商管模式放到了小鎮運營中,週週有活動,月月有主題;萬人長桌宴、冬季廟會等淡季營銷改變了當地人的理念。目前,小鎮平均旅遊時間為一天,住宿接待能力為500人/晚,整個縣域全線接待能力不過兩三千人。

“現在主要是把各地旅遊團吸引到丹寨,留住他們過夜。”劉明勝表示,5億元的小鎮二期工程已在計劃中,這包括夜間秀、會議培訓、溫泉酒店等新業態的加入,以及萬達小鎮與周邊卡拉村、泉山村、甲腳村、石橋村等27個景區和旅遊村寨旅遊資源的串聯等。


扶貧,萬達的「另一面」


精神脫貧是根本


整個丹寨縣17萬的人口中,約有四、五萬真正的貧困人口,他們生活在國家的貧困線之下。萬達對於丹寨的扶貧,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注意,即內生脫貧與可持續發展。根據丹寨縣各家庭實際情況,萬達設立了一個兜底的扶貧基金,保證每家一年可以獲得1300元來自萬達的扶貧補貼。“扶貧是一項持續性的事業,但國家也不鼓勵‘養懶人’,所以後來我們調整為扶貧產業基金,鼓勵當地民眾真正參與一個產業來獲得收入。”劉明勝說。

據悉,萬達扶貧基金設立的目標為10年,一年約5000萬、10年5個億的扶貧金額。2016年,萬達基金幫助扶持丹寨縣貧困對象為3.86萬人,總補助資金4997萬元,使丹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平均收入超過國定貴州脫貧線。今年年底,丹寨或將提前脫貧摘帽。

這並不是萬達扶貧的終極目標,以教育實現精神脫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要‘扶業’,更要‘扶智’。教育扶貧的最大好處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劉明勝說。走訪中我們瞭解到,萬達捐建的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對貧困戶家庭的孩子減免學費免雜費,提供一定補助。學院每年計劃招收學生700人,逐年遞增,三年後實現招生人數2100人,以丹寨縣籍學生為主。50%以上畢業生可到萬達就業,這將直接帶動350—1050個家庭致富。

走向世界的丹寨


丹寨縣是貴州省非遺大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數據顯示,丹寨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項,省級非遺項目名錄17項,州級非遺項目名錄25項,各級傳承人達288人。

丹寨萬達小鎮招商時的一個重點就是把當地非遺產品商品化。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萬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講述如何將思想閉塞的老手藝人請到小鎮開店的種種故事。如今在小鎮商業街上,非遺古法造紙、蠟染、鳥籠體驗店開得紅紅火火。萬達商管把街上最好的位置留給了這些非遺小店。“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能真正傳承下去”,劉明勝對記者說,“商品化是一個辦法。”


扶貧,萬達的「另一面」



商鋪慢慢搭建成平臺,平臺帶動產業化。小鎮上“前店售賣、後店製作”的商鋪就帶動了一批繡娘就業。因為有了商鋪、合作社等平臺,當地人不再發愁自己做的東西賣不出去。萬達在傳播推廣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丹寨繡娘走出了大山,到北京參加時尚展覽;小鎮還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開設了官方賬號;輪值鎮長在全球招募達1.5萬人報名,當選的鎮長中真的出現了外國面孔。

萬達要讓丹寨從一開始就直通世界舞臺。“當然,丹寨和世界是交互性的,一方面世界各地的遊客走進丹寨,瞭解當地傳統建築文化、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丹寨也在吸取外界最新的文化和文明。”萬達在丹寨的思考不止於此。

“敞開大門”還意味著“文化侵襲”,水泥磚樓替代木質吊腳樓,穿戴苗族服飾的當地人或越來越少。而因為苗族本身就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傳統,許多技藝與習俗只能靠祖輩相傳,那麼失傳的情況會發生在哪一代的身上?萬達顯然已經認識到了這些新問題。據劉明勝透露,萬達正在著手和小鎮的輪值鎮長聯合發起非遺保護和傳統文化保護的基金工程,“我們希望最大程度保留下當地的建築和服飾等原生態文化。”

丹寨的生龍活虎更多是一種本真。無論是與小鎮中非遺文化的手藝師傅交談,還是走訪村落,看到那些憑勤勞、智慧,又抓住了市場機會脫貧致富的人家,丹寨的旅遊扶貧成果實在可見。那些掩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寨依然演繹著神秘的傳說,而萬達的到來,或許,能為這些過往打開一扇通向未來、通向更美好生活的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