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偏向全资收购(高德、优酷、饿了么等)?腾讯只是投资?

白话战略


众所周知,在国内的互联网领域,有阿里和腾讯这两座大山,但凡你是一位名互联网创业者想去拉投资,投资人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你,如果阿里和腾讯进入你的领域,请问你怎么办?可以这么说,阿里和腾讯几乎是买下了中国半个互联网公司的版图。就如楼主所提出的问题一样,下面进入答题时间!

阿里为什么偏向全资收购?

1、担心股权之争影响公司运营

我们都知道,马云和他的创始团队其实所持阿里股份并不是很多,软银雅虎虽然是阿里的大股东,但软银和雅虎都没有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但即使是这样,阿里早些年也因为股权之争和雅虎软银闹出过不少幺蛾子。

2、阿里文化自信

阿里为什么能这么成功?一方面是除了马云等创始团队的英明领导外,再一个就是阿里的文化透露着自信。大家想啊,阿里是先后击败了美国的易贝和亚马逊,这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战胜国外互联网巨头的案例。所以阿里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这事你不行,你们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其他交给我们阿里来做就行了!

3、防患未然

我们都知道,阿里是电商起家,现在电商也是阿里的主业。但在互联网领域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打败你的是哪一家公司。君不见早年的慧聪和开心网等巨头吗?再者,阿里全资买下的公司,基本上是能和阿里系业务互补的东西,比如说饿了么等。

腾讯为什么偏向投资?

我们都知道,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游戏。说白了,腾讯的社交在国内无人能匹敌,虽说游戏有网易的存在,但近些年腾讯的游戏营收是逐年增长。那么问题来了,腾讯为什么偏向投资呢?

1、创始人风格

我们都知道,腾讯背后的股东是南非某公司。这家公司支持了腾讯21年,在21年间从没有干涉腾讯的运营,我记得之前也是因为差钱才卖了点腾讯的股份。这样的文化,对于马化腾的创始团队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你们自己搞,等分红就行!

2、公司基因

古语说得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只要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就行了。就比如说腾讯与京东吧,腾讯一开始也是想做电商的,那时候腾讯做电商没做过京东,随后干脆把电商业务卖了出去,转背就投资了京东。从那时候开始,腾讯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别人已经做的很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老想着去颠覆别人呢?

结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做事的风格。从阿里腾讯两家公司的投资来看,阿里所控制的项目,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以前很火的UC浏览器和优酷。而反观腾讯呢?其投资的京东与美团乃至拼多多,现在看来都是很强势的存在!各位老铁,你们觉得阿里腾讯哪家的投资风格好呢?欢迎评论!


春公子


阿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编程指南


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两家对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为何阿里要全资,腾讯只要投资!

互联网赚钱的核心就两个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说,没量你东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个国内互联网都是围绕这流量在转的,官方点的说词就是运营。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目前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宝系电商平台,腾讯就是社交平台。但是这对流量的取向却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个黑洞,不断吞噬流量(内部和外部)来为自己的电商服务,而腾讯是不断往外传输流量给扩张自己的地盘。

阿里吞流量:为何阿里需要不断吞噬流量来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服务呢?因为这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淘宝系的本质就是一个搜索平台,和百度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搜的是各种资讯信息等,一个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电商这块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样,淘宝必须得将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台才能让买卖双方在这上面交易,从而才能让阿里自身获得稳定的收益,如向卖家提供竞价排名,收取各种技术服务费等。如果淘宝系流量外流,那平台显然就废掉了,人都跑光了还怎么做生意赚钱。

所以阿里必须让淘宝有流量,圈住卖家,然后再拉来买家,最后再从卖家身上赚取各种费用。依靠这种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电商仍旧是阿里最核心的赚钱机器。

也正因为为了保证淘宝系平台的流量,最终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购基本以全资收购为主。些收购的产品在自身行业内基本都数一数二,拥有不菲的用户基数,这样的产品就能为阿里提供稳定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些产品也能让阿里补自己的短板,对现有的产品线做出一定的补充,使得整个阿里战略体系更为完整。

此外,由于对外部流量很依赖,阿里也很担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对于不能收购或无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杀蘑菇街这种导流平台。

腾讯流量输出:腾讯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电商平台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来生存,而社交属性又导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断的产生流量。这种流量溢出的情况下,腾讯能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流量导出然后来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撑的产品。

因此,我们能在腾讯的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资合作的产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滴滴,以及当年的摩拜等产品,都通过微信的流量输出再进行扶持。

此外,腾讯现有的投资模式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和当年的3Q大战相关,经历此役之后的腾讯承诺搞开放,也就是此后腾讯不再简单的复制人家的产品,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新产品以及创业公司。

我想也正因为承诺开放,因此腾讯对于投资的产业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钱,不干预实际运营。再加上腾讯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撑,可以较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综合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由这两家的基因或者业务体系所决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为自己服务,但又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挟持,就只能全资收购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杀掉。而腾讯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资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获得效果,也就没必要搞全资收购。



Lscssh科技官


这种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来我是没有发言权,但是下图这个回答,我真是没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来看

腾讯腾讯更像是商人,以市场为试金石,来检验自己的资本。所以腾讯只管投资,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产品,很少参与经营。只需要按照资本市场那一套,看好报表,有钱赚就行,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就算自己的核心产品,据说也是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最终哪个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哪个就活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既参股京东,又扶持拼多多,既参股虎牙,又扶植斗鱼。这种做法短期看可能会有资源浪费的嫌疑,当然也不会很明显,毕竟明摆着赔钱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因为他已经360度无死角地深入了市场。

阿里像是在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和习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而适应了他们。所以阿里在投资一个行业后,就不会任其发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让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市场,达到革命性的改变。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史例,老蒋在败逃台湾时,为什么要拼命争取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购为主。

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探索中求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算了,泡面要凉了,吃完睡觉。。。🙃



理想贩子


不过行业内认为在投资这事上,阿里倾向于收购,腾讯倾向于间接持股。其实这样的结果主要是腾讯与阿里的商业模式本质不同,腾讯主要靠QQ、微信占据了用户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发,所以现在腾讯投资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占坑(比如在社交领域里面的投资)和丰富自己的生态体系。

再来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电商但是不产生流量的,但是从商业本质来看电商相对来说业务是个消耗流量的业务,因此阿里需要花大价钱去买产生流量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诸如优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实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与阿里和腾讯的文化有关,阿里控制欲太强,腾讯相反就比较包容。

所以基本上来看,阿里收购的大部分是在为它的核心服务,通过收购来控制流量流向电商,腾讯投资的更多是通过社交的微信QQ去给他们倒流比如京东,是通过流量给投资的企业变现,是以点到面的过程,这又与腾讯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样,连接世界万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拥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产生联系就可以。

所以两者投资的目的不同,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对于腾讯来说,其他企业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赚的越多。而对阿里来说,其他企业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能把流量引过来,自己业务赚到更多钱就够了。


科技之窗


先抛核心观点:

阿里的全资收购和腾讯的投资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气、盟主怀柔的区别,是业务逻辑的区别,也就是基因问题,和价值观没什么关系。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很多人都觉得阿里很霸道,像秦灭六国一样,吞并高德、优酷、饿了么,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开启投资,那么被投业务大部分会以并购或者占据控制权而终,包括最近重整并入阿里的车联网企业斑马网络。


投资圈内,看中控制权的小巨头、独角兽都不太喜欢和阿里合作,愿意站队腾讯。


美团的王兴,就是因为在控制权这件事情上,和阿里闹翻了,即便当时美团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腾讯对于合作者广结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来扶持投资对象,投出了一系列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团都先后从阿里投靠到腾讯。


因为这种业务模式区别,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局面,腾讯和阿里之间是代理人的战争。阿里每条核心战线都是亲自下场,腾讯是用流量扶持京东、拼多多VS天猫、淘宝;同程VS飞猪;美团VS饿了么……


造成这种业务差别,大部分说这是马云和马化腾性格使然,其实这只是占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刚才强调的业务逻辑、基因: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通俗讲,这是个人奋斗和“躺赢”的区别。


腾讯的佛系、对被投资对象的怀柔,是因为腾讯社交基因打造了一个大的流量池,流量是腾讯业务的终点。一旦建立起强大势能,就可以积蓄一个巨大流量池,后续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渔利了。


所以,腾讯这些流量就像发电厂的电一样,不用白不用,腾讯可以靠流量投资,这对于被投资对象就是个巨大筹码,比如微信九宫格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腾讯自然是比较佛系了,就像个中央上国向朝贡的打赏一样。


但阿里则完全不同了。


虽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为什么说阿里的流量就是业务的起点呢。


阿里的基因是电商,大部分业务的逻辑也是按电商来操作的。


流量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断圈入新的流量来刺激GMV(成交总额)增长,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兽。



更多流量才意味着业务增长,阿里投资高德、优酷,也是为了让流量不要离开这个生态,为自己的成交服务。控制力,意味着我圈进来的流量,要为我核心目标服务,生态企业从属于我成交目标。


这些流量兜兜转转都是还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个不断奋斗的穷小子,要拉流量进来,才能捍卫自己增长、成交。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会长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头,腾讯还比较佛系的规模。是因为是前者需要不断裂变,不断扩展边界,寻找一切可能流量;后者势头起来就是考虑分流量收过路费了。



新的业务盒马、天猫精灵也是这样,一个是语音打捞流量近体系,一个是从线下打捞流量到线上。


而且,由于现在app封闭造成的信息孤岛,阿里还要不断收购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态。


这种业务逻辑,当然不能像腾讯那样纵容自己被投资对象野蛮生长。


归根结底,这是业务特征决定的,和谁霸道谁慈祥无关。阿里真是赚得辛苦钱。



更多财经、房产内容请关注我——姆们研究者。


财华社社长


两家并购战略不同

阿里全资收购,阿里思维全面覆盖,成为阿里战略的一员

阿里一直助力于中小企业发展,这于阿里的思想息息相关,而现在阿里不仅在电商方面强大,在其他方面,也采取全资并购的方式,来覆盖阿里行业的空缺,比如收购高鑫零售、高德、优酷、饿了么、考拉海购等国内外很多企业,他们分别代表零售、地图、互联网视频、外卖、海外电商,在阿里云技术支撑下,实现全行业发展,基本上阿里收购产业,都会让该产业迎来更好的发展,像大润发的创始人带着高管离职时留下了一句话“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所以阿里的战略基本是全资收购或收购实际掌控的股份,创始人走人,阿里思维全面覆盖,该企业成为阿里战略的一员。

这种战略的好处就是,阿里对收购企业具有实际控制全,多行业协同发展,缺点是阿里负责每个被收购企业发展,承担所有风险,如果经营不好会给阿里带来损失。而且全资或拥有实际控制权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的风险。

腾讯一般收购部分股份,不剥夺实际控制权,资金灵活

腾讯一般情况是收购部分股份,创始人依旧拥有控制权,比如入股京东,刘强东依旧有对京东的实际控制权,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如果腾讯对入股企业之后的发展不是很看好,就会撤资,比如腾讯在拼多多的撤资。

这种战略好处就是灵活,随时撤资,不对企业的发展承担风险。缺点是没有对入股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说白了这种方式就是为了最大的资金收入,而减小了投资风险。


没事请刷脸


你好,我认为这个主要是两个公司的发展基因不同所决定的,具体的分析如下:

1.首先腾讯的基因是社交,不管是QQ还是后来的微信,两个大平台的特点都是社交属性。即使腾讯曾经做过拍拍等电商平台都以失败告终,应该更加坚定了腾讯的整体发展定位就是打造最大最繁荣的社交平台,所以腾讯的技术核心和产品打造思路都是如何把社交工具做的更大更强,吸引更多的用户在腾讯平台上产生社交关系。如今腾讯两大平台社交属性与用户规模都是数一数二,所以,腾讯收购对象企业主要是让他们能够在腾讯的社交平台上享受到流量带来的价值,核心就是流量共享,让投资的企业在平台发挥价值与增值,而腾讯投资股份就是坐收渔利。腾讯专注持续升级社交平台,投资的企业借助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双剑合璧进而让用户粘性更强。

2.其次,阿里的发展基因是电商,电商的特点是需要有交易的,有支付的,所以阿里的电商和支付紧密相连!阿里打造的电商平台需要能够通过技术核心来实现从购买到支付的整个闭环,而且必须要有数据的沉淀,才能实现技术驱动带动电商平台的持续变大变强。因此,阿里的整个电商平台需要实现闭环,就要对收购的企业有控股权,然后把收购的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的打通,让阿里的整个数据平台更加强大,更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的电商平台需要统一性的运营并做闭环所有数据的沉淀,不允许各个收购企业在平台上自营运营,造成数据分离。这就能理解阿里为啥要全购的原因了!

3.阿里和腾讯目前都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领先企业,目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靠打造平台,打造巨大的用户流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的发展基因,也就是用户在平台的需求和产生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在收购还是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上,他们都会遵循着各自的发展基因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策略。



醉井观商


我用一句话就能说明原因:阿里巴巴有完整的变现渠道,但缺少流量;腾讯有全世界最大的流量池,但缺少变现渠道。

阿里巴巴有淘宝、天猫、支付宝,都是很好的赚钱工具,很好的变现渠道,但缺少流量。所以要收购大量的流量,倒流进来赚钱,比如投资饿了么、哈罗单车、优酷,都是为了倒流。所以阿里巴巴投资的项目有没有赚钱并没有关系(饿了么、哈罗、优酷都是大亏本),倒流进来后,阿里巴巴可以在淘宝、支付宝赚钱。所以阿里巴巴一般的投资模式是全资收购。

而腾讯刚好相反。有QQ、微信两大世界最大的流量池,根本不缺流量,但QQ、微信本身是不赚钱的,他需要大量的变现渠道来赚钱,所以他一般采取的方式是投资并不控股,投资京东、滴滴、拼多多、美团,给他们流量,让他们成长,从而赚钱。当然也倒流到他自己的大变现渠道--游戏和增值服务赚钱。

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他们的赚钱姿势。


啊金口


在如今的互联网江湖万亿市值级别的莫属阿里和腾讯了,首位的宝座也是它俩轮流霸占。首先来说阿里吧,自从14年9月登陆纽交所以来,获得大量资本,其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旗下的事业板块已不单单满足于传统的电商(淘宝 天猫 1688等),已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张,如互联网金融、医疗、出行服务、文化娱乐等。

高德其实在13年时候,阿里就以2.94亿美金对其进行战略投资,而后在14年以11亿美金的价格全资收购。此后高德地图并入阿里,在其领导下也有了进一步长足的发展,用户数也是逐年增长。目前地图领域,国外有Google、国内有百度和腾讯,唯独阿里自身没有涉及,这成了阿里的短板。收购高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自身的短板,进一步加强阿里在移动电子商务的的发展。包括随后的移动出行领域都会用到,这是涉及最基本的民众出行业务,阿里当然要看重且要牢牢把控。而如今国内地图行业也形成了BAT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应的消费市场人群。


优酷是在15年10月份对其全资收购,16年4月成为阿里全资子公司。在视频娱乐领域,阿里当时也是短板,百度有百度视频,全资子公司爱奇艺;腾讯有腾讯视频、腾讯娱乐;搜狐有搜狐视频。阿里的文娱领域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急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以此来丰富其文娱板块。在16年10月份阿里正式筹建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至此阿里的事业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最为基础的,覆盖面最为广阔的,阿里会不惜重金对其收购。

饿了吗是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是由张旭豪等一批企业家在上海创立。最初饿了局限于上海以及周边二线城市,随后由于在和美团的竞争中迅速发展,覆盖了全国3000万左右的商户,积累了3亿的用户。而阿里也正是看中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流量,先前阿里曾收购了口碑网,但是一直发展缓慢,有了饿了吗就足以能够占领本地生活领域。美团是腾讯战略投资的,而收购饿了吗也能够和腾讯在该领域相抗衡。至此阿里阿巴巴的版图继续扩大,人们出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开它了。

反观腾讯,其自身领域板块是绝对控股(QQ领域、微信领域),其它大部分领域都是其战略投资的。这样看来腾讯更像是一家投资企业,说到投资不得不提腾讯的二号人物刘炽平,腾讯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由其主导进行的。刘炽平曾在麦肯锡和高盛投行工作,其敏锐的投资眼光也让马化腾折服,在这期间腾讯投资了700多家企业,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上市公司京东、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还未上市的独角兽滴滴出行等。目前在社交领域,腾讯依然一家独大,占据数十亿的市场份额,其市值也突破万亿级别。对腾讯来说,投资虽然有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投资仅仅占据一部分股份,而万一出现变故,脱身的成本相对较低,投资大部分是轻资产。这样更加能够减少风险,促使公司良性发展,何不如加强自身的业务板块,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花大价钱去并购。

总体来说各有利弊吧,但是我们的生活目前也离不开这两家公司了,衣食住行哪一家没有阿里和腾讯的影子。但是衷心希望这两家企业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多做一些贡献,毕竟世界现在都在看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