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前面兩篇文章我們講了明清之際,朝貢體系發展到頂峰之後呈現出的特點和趨勢: 。

不想點開看的也沒關係,這裡我們直接進行一下總結:原本清帝國對於周邊非主流文化區域的管理,大致分成幾個層次,表明它們與中華帝國親近遠疏的不同,比如"藩部",有蒙古、西藏等,歸理藩部管理,清政府會派大臣駐紮其地;還有"屬國",比如高麗、越南、緬甸就屬於這一類,中原王朝與其維持著一種朝貢關係。

作為宗主國,中原王朝不會干預藩國內部事務,更不會無端對藩國動武。藩國對宗主國尋求政治保護,一旦藩國遇到了什麼外部危機,或內部紛爭不可化解,方才請宗主國介入,宗主國只是在履行一種道義責任,本質就是儒家理想中的"王道政治"——你有困難了,我幫幫你,我也不想要你的國家,你的人民,只是盡一下做老大的責任。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16世紀的清朝和部分朝貢國

仔細想想,這種關係對中國本土而言其實沒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就像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裡說的一樣:中原王朝也不派代表常駐其國都,不移民,也不鼓勵通商,更不干涉其內政,簡直是得不償失。這種"王道政治"的理想,在西方"殖民主義"的衝擊下,終於全線崩潰。

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殖民主義西來

中西交流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導致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宋元時期還有興盛的海上絲綢之路,明朝時有鄭和下西洋,有葡萄牙人東來並在香山澳定居,那時候明朝皇帝就已經用上了自鳴鐘。康熙愛做數學題,雍正喜歡戴眼鏡,還經常讓傳教士給自己畫像。中西交流通常意味著物質交換帶來的金錢和新鮮有趣的洋物件兒,但是,誰能想到文明之間發展的位移居然給相對隔絕的東亞世界帶來千年未有的變局和挑戰呢?鴉片戰爭是中國古代和近代的轉折點,同樣也是朝貢體系的轉折點,一種新的、全球範圍內的國際關係體系正從海面上緩緩升起,她將要取代東亞這種傳統的、地域性的朝貢體系。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雍正名言: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西方國家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後,主權國家開始發展,資本主義興起,然後經歷了商業革命、重商主義、貿易自由諸階段發展後,其內部市場迅即飽和,內部資源也隨著新技術、新的工業手段的發現而漸趨枯竭。向海外尋找資源,開拓市場,成為西方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特別是隨著航海技術和蒸汽機技術的突破,海外殖民也成為早期西方資本主義的一個趨勢。英國、荷蘭、法國,都在這個時代建立起自己的東西印度公司。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圖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在1793年,英國率先向清政府施壓,要求與中國通商,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絕。為了平衡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出口鴉片。鴉片嚴重危害了中國的利益,50年後,中英之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20年間,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戰爭均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中國被迫開放了市場。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鴉片戰爭時英國人拍下的中國兒童

但是利益的攫取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到了19世紀80年代,簡單的"市場準入"已經難以滿足英美法俄諸國。

從越南開始

法國對越南的覬覦很早就已經開始了。1787年,法國傳教士百多祿代表阮福映和法國政府簽署協議,用峨港海域的崑山島和其它島蝸換取法國的軍事援助。在西山朝滅亡之後,法國的勢力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了越南的朝堂。雖然在後來的明命時代,越南和清朝重新建立了宗藩關係,朝中親西方的大臣和景太子一脈的勢力遭到了清洗,但是早在18世紀,法國的勢力就已經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之中,這是不爭的事實。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越南阮朝的建立者阮福映

但法國真正著手對越南進行實質性的佔領,還是在1858年與中國達成《天津條約》之後。1859年,法國軍隊佔領西貢,之後不久又相繼兼併了南部諸省,擁有對越南南部地區的實際控制權,中越之間的宗藩關係受到嚴重影響、挑戰。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越南 圖

1874年,法國政府與越南當局在西貢訂立和親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法國表面上承認越南獨立,實際上是將其降為法國保護國。對於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的這個條約,清政府當時無力也騰不出手來干涉(1871年日本入侵臺灣,到了1874年,中日兩國在協商簽訂條約中;還是1874年,同治帝死了,大清國喪)。

在越南脫離宗藩,成為獨立國家的這個事件當中,清政府就面臨了一個倫理上的難題。原本宗主國承擔了對藩邦的保護責任,但是清政府此時已無力奉行宗藩體制下的"王道政治",無法履行保護的責任。因為在西方近代"霸道政治"的邏輯中,越南問題是勢力範圍的爭奪問題,究其本質而言是利益問題,與清政府"王道政治"中"率有道伐無道"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那麼清政府是否有必要為安南這一附屬國不惜與法國這樣的西方強國開戰呢?劍橋中國史的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清廷決策層激烈的心理活動:

榮譽要求捍衛一個朝貢國,可是畏懼心理卻不允許它去和一個西方頭等強國打仗。

《劍橋中國晚清史》

事情在波折中發展,1883年上臺的法國新政府野心勃勃地制訂了新印度支那的遠征計劃。中法關係進入緊張狀態。原本達成的82年和談的期望落空了。法國的反覆使中國內部的主戰派熱血沸騰起來。清廷決定以武器彈藥支持黑旗軍,並從雲南、廣西調正規軍五萬人入越作戰。

1884年3月,為數五萬的清軍在北寧附近與一萬六千人的法國軍隊正面遭遇。一打,輸了。經過和談又毀約,備戰又再戰的反覆,清政府取得了諒山大捷,在越南境內獲得了戰略優勢。然而,此時中國的西北邊疆和東南海疆同時陷入危機。

西北方向,沙皇俄國乘新疆叛亂之際,"主動幫助"中國從叛軍手中"收復"了伊犁地區,但歷經10年卻並不歸還,而且索要高額贖金及大片土地。東南方向,日本加快了吞併琉球的步伐,此時悍然宣佈將琉球撤蕃立縣,改名為沖繩,下一步的野心就是朝鮮和中國臺灣。東北,近在肘腋的朝鮮,離北京最近的屬國,也因為日本的入侵而陷入了混亂,80~90年代正是清政府和日本在朝勢力激烈角逐的時候。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列強瓜分中國圖

為了更好地應對朝鮮問題和西北邊疆的危機,清廷在經過反覆思考後,決定乘諒山大捷的機會爭取和平。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在天津簽訂條約,中法戰爭至此結束。根據這項條約,中國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所有條約,法國則撤走在臺灣的軍隊;中國不必向法國支付戰爭賠款;然而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至此徹底喪失。

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琉球被稱為蓬萊、瀛洲等,與中原王朝有著歷史悠久關係。早在公元1372年,也就是朱元璋時代,琉球就隸屬於中國。到了18世紀,期間五百餘年一直使用中原王朝年號,奉中原王朝正朔,使用漢文,按時進貢,與中原王朝保持著非同尋常的宗藩關係。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琉球亡國

但是日本一直對琉球虎視眈眈。1608年,日本薩摩藩就入侵琉球,迫使琉球有了雙重屬國的身份(即同時成為日本和中國的藩屬國)。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了對外擴張的步伐。1872年,日本迫使琉球使用日本年號,否定中琉宗藩關係;1875年,明治政府禁止琉球向清政府朝貢;1879 年,日本政府廢藩置縣,將琉球王國變為日本的"琉球藩";1881年,無力援手的清政府被迫放棄了對琉球的宗主權,中琉朝貢關係就此結束。

隨後就是深深影響並改變了中國國運的1894年,這一年,是天干地支紀年的甲午年。中日就朝鮮問題爆發了"甲午戰爭"。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廢除了中國與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

中國認明朝鮮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典禮,嗣後全行廢絕。 (《馬關條約及其附件》)

由於西方侵略勢力的不斷侵奪,緬甸、越南、暹羅等清王朝的朝貢國逐漸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後起的日本也將琉球和朝鮮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內,朝貢體系終於全線崩潰。讓人嘆惋的不是逝去的"天朝上國"的榮光,而是朝貢體系崩潰之後,中國國家周邊的不穩定和不安全。

晚清著名外交家王之春在談及周邊態勢時,有這樣一段話,非常有見地:想要穩固的邊疆,不能沒有藩屬國(在現代國家話語體系下,應該改為親華政權和勢力),以往清朝邊境有越南、緬甸、泰國和老撾可以屏藩中原,海上有朝鮮和琉球作為前哨。後來緬甸被英國奪走了,泰國也依附英國,老撾陷於列強勢力之間,無法自主,這三個國家都無法指望了。越南也岌岌可危(那時候是岌岌可危,後來命運同上面三個國家一樣)。

淺談19世紀殖民主義西來和朝貢體系崩潰

東亞政區圖(部分)

琉球被日本侵佔了,朝鮮在甲午戰爭後陷於俄國和日本的爭奪之中,也沒啥用了,孤零零地只剩下一箇中原王朝了,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將受到擠壓(原文:固邊者不可不恤藩,以藩服即邊疆之屏障也。國朝邊藩有四:曰安南,曰緬甸,曰暹羅,曰南掌;海藩有二:曰高麗,曰琉球。緬甸見侵於英,國勢日蹙;暹羅依附於英,朝貢不如;南掌介於旋落之間,已有不能自存之勢。是三國者,無庸高論矣。安南屢為法人所侵削,現雖割地求和,而西貢不復,動靜堪虞,勢亦岌岌矣。......琉球既為倭人所滅,夷為縣鄙,幸此案至今未結,尚有轉機。......高麗歷遵聖教,恪守藩封,而北逼於俄,南迫於倭,式微之嘆,幾不能免)。

回顧歷史,我們不由得暢想,如果當時清政府沒有"宗藩自主",而是憑藉對藩屬國的影響力,適時將先前的宗藩關係轉化成正常的國家關係,那麼有地緣因素讓中國得地利之先,說不定周邊國家到今天還是中國堅定、緊密的盟友。可是清政府沒有先見之明,在重重危機之下也沒有能力來斡旋。說到底,歷史何來假設?

明清朝貢體系的概述系列到此終結。

參考文獻:

《晚清二十年》by 馬勇

《繁榮、危機與衰落》by 陶繼波,那日呼

《夷夏之間:1842——1856清政府對西方外交的研究》 by 何新華

《琉球朝貢崩潰的歷史分析》by 王凱伯

《朝貢與冊封——1802~1885之間越南和中國關係研究》by 裴輝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