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在外交中,中國以朝貢貿易馳名世界。唐以前就存在朝貢貿易,而唐朝時期,唐王朝所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這使朝貢更加盛行。朝貢貿易是指中國與海外一些國家所進行的官方進貢與回賜,具有較強的政治目的,通常是中國政府所回賜給朝貢各國的財物更加豐厚,這讓海外各國積極朝貢 。

後來唐朝後期國力衰弱,無法再負擔起這樣的賠本生意,從而使朝貢貿易轉向更加遵循市場等價交易原則的市舶貿易。但是,明朝海禁政策使朝貢貿易佔據了主導地位。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的對外政策往往不是一成不變,反而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將從明朝對外關係變化探析外交政策變化的原因,而不同的外交政策又帶來什麼影響?

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朱元璋畫像

一、明朝外交政策演變

1.明初的“懷柔政策“到厲行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百業待興,為了要創立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讓百姓休養生息,朱元璋制定較為寬和的對外政策。據記載倭寇“出沒海上,焚民居,掠貨財。”沿海地區深受其害。因此,朱元璋還是制定了睦鄰友好的“懷柔”政策。這一政策並未奏效,這使朱元璋轉向實行海禁。

唐朝時期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和市舶貿易,朝貢貿易是官方交往的手段,與唐朝進行朝貢貿易的周邊小國非常多,如朝鮮、波斯等。而市舶貿易政治性不強,更多的是商業利益。唐代的市舶貿易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裡有非常多的商業性港口。自兩晉以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越發富庶,貿易日盛,唐朝時期就以廣州為中心,進行對外商品交易。據記載,750年, 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到達廣州時,看到來唐貿易的外國船隻非常多,裝載貨物的是大型船隻,載著如山的香料和珠寶。由此可見,唐朝時期市舶貿易已有相當規模,中外貿易需求十分旺盛。

明初雖然實行海禁,但是海外貿易需求並不因為海禁而停止,貿易需求依舊強烈。雖然說朱元璋實行海禁,但是明初實行海禁並不是如想象的那麼嚴格,也不是一禁到底,至少對海外國家的貿易還在繼續發展。而在解除倭患之後,會開放部分海禁,例如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一個商業港口被准許私人海外貿易船的申請文引,繳納餉稅,出洋貿易。明初雖然實行海禁,改以朝貢貿易為主,但這一時期的朝貢貿易包含著相當大的商業成分,以“朝貢”的形式,由明朝政府控制和海外諸國的商業貿易,實質上,明朝政府壟斷了海外貿易,並從中攫取豐厚的利潤。這是這個時期的朝貢貿易與唐朝時期朝貢貿易的不同。

2.鄭和下西洋——朝貢貿易的頂峰

明成祖朱棣實行比朱元璋更嚴格的海禁,同時朝貢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永樂二年(1404)正月,福建沿海私人海外貿易活躍,政府下令禁民間海船,把原有的海船全部改為不適合外海航行的平頭船,阻斷民間出海。但明成祖卻極力

鼓勵朝貢貿易不僅對朝貢使者放寬各種限制,免除稅收並設置機構進行統一管理。

除此之外,明成祖還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每次下西洋都有上百艘船出海,航程達數萬裡,前後歷經將近30年。在將近30年的下西洋活動中,鄭和忠誠地奉行明成祖的朝貢貿易政策,鄭和船隊攜帶敕書和精美的手工業品,每到一國就將這些財物賜予海外諸國,並且讓他們派遣使團往明朝進貢。據載,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鄭和返程帶著蘇門答剌、古裡、滿剌加、小葛蘭、阿魯等國貢使;永樂二十年(1422)六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時有海外16國遣使千人來到京城朝貢。在鄭和的努力下,朝貢貿易十分繁榮,達到頂峰。

朝貢貿易中海外諸國輸入明朝的商品以香料為主,如胡椒、蘇木等。大量香料輸入緩解了明初貨幣貶值的現象。洪武八年(1375)發行大明寶鈔後出現貨幣貶值,於是明朝政府用香料來部分代替寶鈔,給官員發放俸祿,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貨幣貶值。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了成化七年(1471),直到朝貢貿易逐漸衰落之後,輸入明朝的香料減少,才停止用香料代替白銀髮放俸祿。

明朝政府通過低價從外國貢使收購香料,然後規定每一斤香料價值高出收購價幾十倍。例如,宣德八年(1433)明朝從日本貢使那裡收購蘇木進來,每斤定價鈔1貫,而第二年給用香料給京官發俸祿,卻規定每斤準鈔50貫,這樣一來就相當於蘇木價格漲了50倍,明朝贏利就達50倍。這就是香料能抑制貨幣貶值的原因

由此說明,隨著進貢方物輸入數量的增多,加之明朝政府還要從中抽取一半的實物稅,明朝政府從朝貢貿易中獲利頗豐。這也顯示出,在實行海禁政策之後,明朝政府官方的朝貢貿易具有雙重屬性:商業性和政治性。

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鄭和下西洋畫作

3.明朝後期外交政策的轉變

朝貢貿易是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的壟斷,獲得了極高的壟斷利潤,但為何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朝貢不再繼續,明朝中後期在外交政策上發生了什麼轉變?

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間就開始實行,在海禁制度下,貿易活動只能通過官方的朝貢貿易進行。雖然海禁制度限制民間私人出海貿易,但是民間私人出海貿易卻難以禁絕。這也反映了海禁與私人出海貿易之間存在較為激烈的衝突。

明朝中後期,明朝對外政策發生轉變,私人貿易開始重新活躍起來。成化年間曾有人提出恢復宋元時期的市舶制度,但在嘉靖時期,明世宗嚴行海禁,使私人海外貿易受到打擊,引發“嘉靖倭患”,為了安定地方秩序,明朝政府開放海禁。隆慶以後,私人出海貿易合法,私人海外貿易得到發展。明朝末年,明朝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由於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使政府獲得更多稅收,緩解了財政危機,這樣就使明朝政府更加依賴私人海外貿易,這促進了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

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明朝海船圖

二、影響明朝對外政策變化的因素

從一開始的“懷柔政策“到厲行海禁政策,實行朝貢貿易,再到後期開海,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明朝海外政策的變化呢?

1. 內憂外患的局勢

明朝初建,面臨很大的威脅,內憂外患。一,由於長期的戰爭,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二,在北部,逃到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不斷侵擾,南方沿海地區還有方國珍、張士誠殘部不斷侵擾,在該地區進行搶掠;三,日本倭寇趁明朝政權未穩,趁機侵犯沿海地區,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重點放在處理北方邊境和南方沿海的反叛勢力,因此對海外的國家採取懷柔策略,努力營造和平的局面。朱元璋認為西北是需要防禦的重點,王朝內部的憂患才是需要重視的,他在《皇明祖訓》中要求子孫遵守祖訓,不得輕易征伐海外小國。輕易征伐海外小國只是耗費人力、財力罷了,對於穩定明初新政權不利。

2. 確立明朝政權的正統性

13世紀,蒙古人書寫一個世紀傳奇,鐵木真率領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隨後,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帝國。但元朝政權維持時間不長,很快因為重重矛盾的加劇,引起社會動盪,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其中一支就是後來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所率領的。雖然元朝在農民起義下覆滅,元朝殘餘勢力侵擾明朝北方邊境,而在海外,叱吒一時的蒙古人依舊讓海外諸國印象深刻。因此,朱元璋為了向海外各國彰示新王朝,開始採取措施,肅清元朝在海外的影響力,取得海外諸國對明朝政權的承認,確立明政權的合法、正統。

首先,明太祖積極派遣使者前往海外,洪武二年(1365年)正月,朱元璋就派人帶了敕書和一些金銀織物前往日本、占城、爪哇和西洋諸國。二,進行敕封,祭祀外國山川。三,允許外國人來明朝參加科舉考試,並讓他們在國子監學習。四,賜予海外諸國國王官爵並優待貢使。通過這些措施,明朝政府重新建立了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在海外確立了明朝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和海外紛紛與北元斷絕關係。

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明朝造船圖

3. 以海禁打擊海外敵對勢力

北方有蒙古殘餘勢力虎視眈眈,南方沿海地區也並不讓人省心,倭寇時常侵擾,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張士誠等人逃亡海外,與海內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對明朝政權造成威脅,通過海禁政策,能夠防止海內外反動勢力的勾結,穩定南方沿海的秩序。

明朝前期的海禁措施主要有:一徵民為兵,建造海船,以防海寇;二在沿海要低設置水寨、衛所進行防禦;三,嚴明律法,將一些主要出口貨物列為違禁物品,禁止民間私下貿易。《大明律》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等物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最嚴的懲罰是流放邊境充軍或者死刑。

4. 明朝中期社會危機

和中國其他王朝一樣,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土地兼併愈發嚴重,明初所建立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組織遭到破壞。其中,設立皇莊使土地兼併的最主要方式,皇帝將官、民土地指為荒地,在荒地上設立皇莊。

成化年間,抄沒宦官曹吉祥的土地建皇莊,在這之後,皇莊遍及郡縣。武宗繼位後瘋狂擴張土地。其他貴族官僚地主、藩王、宦官也都在瘋狂擴張土地。土地兼併導致流民問題越發嚴重,流民增多,使承擔政府賦役的自耕農減少,賦役則被攤派在未逃亡自耕農的頭上,負擔沉重,又進一步加劇了流民問題。流民問題迫使政府做出調整,使一部分流民進入城鎮,成為城鎮中的勞動力,促進城鎮發展;還有一部分流民被迫參與走私貿易。於此同時,治腐敗也越來越嚴重,進一步加劇社會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朝貢貿易無法繼續下去,逐漸衰敗,刺激了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

5. 開海派的勝利

明代海外貿易前期的主導力量為官方的朝貢貿易,後期為民間的私人海外貿易。明朝後期,在朝貢貿易衰落後私人海外貿易活躍起來,最終衝破“海禁”束縛,改變了以朝貢貿易為主導的局面。

出現這樣的變化和這一時期的奢靡與重商之風有關。成化年間,一些地區的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社會風氣逐漸由節儉走向奢靡,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後來連下層百姓也追求衣飾華麗。這就刺激了奢侈品貿易,海外珍奇貨物大受追捧,明世宗就曾經多次派遣官吏到沿海各地收購龍涎香、珠寶等奢侈品。

但是朝貢貿易的衰敗使流入明朝的海外奇珍減少,物以稀為貴,這使海外奇珍價格很高,在豐厚利潤的刺激下,地方民眾鋌而走險,積極下海經商,逐漸衝破明朝海禁,使海禁稱為一紙空文。

私人海外貿易規模增大,海商有地方豪門大族庇佑,就連官員也帶頭出海經商,這就形成了一股勢力——開海派。他們主張開放海禁,進行私人海外貿易。

從海禁、朝貢、私人貿易三個方面入手,看明朝外交政策的演變

明朝私人貿易圖

三、誰與爭鋒:東西方的航海

明朝中後期,私人貿易的發展並不是明朝政府的主動行為,而是迫於無奈做出的讓步。但在私人貿易得到短暫發展之後,又受到了打擊。明世宗剛愎自用,登基後又開始大力打擊私人海外貿易,引起海商集團的強烈抵抗,導致“嘉靖倭亂”的爆發,使得東南沿海地區動盪不安。最終在民間力量、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環境下的推動下,明中央政府不得不有限的開海。自此私人海外貿易在有限的範圍內迅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貿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明朝政府對私人貿易並不鼓勵,排斥出海經商的民眾。

同一時期,西方也開始了大規模的航海行動。他們積極到海外開拓市場,尋找財富,發現了新大陸,還形成眾多的貿易路線,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全球化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歐洲興起的大國重視商業,重視航海,他們十分支持商人開拓海外市場,不僅出資幫助商人航海,還出臺鼓勵航海貿易的措施。例如,英國曾經頒佈

《航海法案》進行貿易保護,規定一些商品的運輸只能由英國的船隻和水手進行,政府並對其進行補貼,歐洲各國政府甚至直接替本國商人開拓海外市場。

中西方政府對待海外貿易的不同態度,中方在海外貿易的博弈中逐漸落於下風。今天我們必須堅持“走出去“的開放政策,以史為鑑。


參考文獻:

《試論唐代海外貿易的管理》 劉玉峰

《論明初的海禁與朝貢貿易》 李金明

《明中期以後開海思潮研究》周家明

《明中期海外貿易研究(1491—1572)》 季晨陽

《明代中後期奢侈風氣差異特徵論》歐磊

《鄭和下西洋與亞洲國際貿易網的建構》萬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