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觀眾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

近日,第十五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古田軍號》,從百餘部電影中脫穎而出,獲得本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看了《古田軍號》,著名編劇周振天讚歎道:“陳力導演紅色題材影片的功力,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讓一個編劇前輩如此讚賞的陳力,卻跟“電影市場”格格不入。1986年入行至今,《少年毛澤東》《聲震長空》《湘江北去》《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海棠依舊》……她的所有作品,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從未沾染絲毫商業氣息,而是在歌頌偉人、禮讚英雄的道路上執著前行,創造了別樣的藝術風景。

陳力:觀眾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

陳力近照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陳力那天是週六。因為工作的原因,她的時間很有限,但她卻反覆說“耽誤了你的休息”。怕我折騰,她還特意找了一個離我較近的地方。她衣著樸素,透露著幹練與親切。

  在影視製作高度市場化的今天,票房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作品成敗的重要標準。可陳力對此不以為然:“評價一個導演成功與否,標準不應該是拿了多少獎,收穫了多少票房,而要看你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有什麼影響,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被各界寄予厚望的《古田軍號》,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影片的人氣。很多地方都把《古田軍號》當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11月7日,陳力攜朱德的扮演者王志飛、劉安恭的扮演者胡兵等主創,參加了北京市東城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觀影交流活動;11月8日,他們又馬不停蹄地飛抵青島,參加當地舉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觀影活動。

  陳力說:“觀眾們的熱情反饋和持續的支持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也讓我們覺得這一切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對於紅色題材電影,一旦票房不好,一些人總會想當然地認為“作品不好看”。這既是一種思維慣性,也是長期以來,一些電影人搞創作不用心而給觀眾留下的刻板印象。不過,陳力不在此列。

  不管是拍偉人,還是拍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陳力總能用女性特有的細膩和藝術家靈活的手法,讓偉人有血肉,讓歷史有溫度。

  《古田軍號》中,觀眾們普遍關注到一些生活化的細節刻畫,如:在政治會議上,代表們邊討論政事邊啃著地瓜;造紙坊內,毛澤東在與老闆看似漫不經心的閒談中瞭解了百姓的處境;朱德和毛澤東,為爭論進軍路線問題,甚至拍起了桌子。可以說,《古田軍號》在生動再現革命前輩的真實人生以及偉人的鮮明性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有人說,這些細節刻畫,將簡單而概括性的歷史描繪得既豐滿又真實,同時也讓書本上稍顯扁平的歷史人物,變得更加立體,更具有血肉。正是這些細節刻畫,拉近了偉人與觀眾的距離。

  “紅色電影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我們與年輕人的一種交流方式,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瞭解年輕人的表達方式。”陳力說。

  陳力拍電影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帶演員“下生活”,挖掘素材,重溫歷史,充分體驗和感受,然後再進行創作。

  開始拍攝後,她也力求從鏡頭畫面、道具背景,尤其是演員表現上還原時代質感,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比如,《古田軍號》中一直貫穿影片始終的軍號,就是珍藏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裡的真實文物。

  陳力喜歡與年輕人交流,也善於與年輕人溝通,儘管拍攝《古田軍號》過程中,她對演員的要求極其嚴格,但張一山、王仁君等青年演員卻和她處得像母子一樣。他們很樂意參與陳力導演的戲,因為總能在跟她的相處中學到很多東西。

  拍紅色題材電影,有的人是為完成任務,有的人是為拿獎。三十多年來,陳力拿遍了金雞獎、華表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等諸多大獎。2015年,她被授予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2017年,她被評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憑藉這些獎項與光環,本可像有些電影導演那樣轉型,拍一些“能掙錢”的片子,可陳力卻始終不為所動,因為她已把拍攝紅色電影當成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我從二十幾歲開始,就幹起了這份工作,從最初的工作任務,到後來變成了一種信仰。紅色電影需要我,這就是我的價值。”陳力說,“我腦子笨,所以認準了一件事就會執拗地堅持下去,紅色題材電影,我不僅要繼續拍,還要拍得更好——絕不會為迎合大眾,為追求高票房而動搖——這叫守土有責!”

  陳力總是在忙工作,現在的生活就是一部戲接著一部戲,要麼在拍戲,要麼在準備拍戲,要麼在剪片子、做後期。

  《古田軍號》的工作剛結束,反映“守島英雄王繼才”事蹟的新戲已經進入了籌備期。採訪剛結束,新戲的編劇已經拿著劇本等候在她旁邊。陳力站起來,又重新坐下,用墊子撐住因為長期剪片子留下後遺症的腰,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略顯疲憊又樂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