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競爭力榜單發佈:20城入圍百強,深圳再度領跑

1750年到2050年,世界將完全“進城”。

受中美歐城市競爭力均值下滑影響,本年度報告期內,全球城市競爭力均值略微下降。

同時,全球需要高度重視市政融資的嚴峻挑戰及解決之道。根據聯合國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UN 2015B),改善市政財政狀況,是一項全球優先事項。

12日下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變局》在寧波正式發佈。按照慣例,本次報告對全球1006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測評排位。

其中,中國有20座城市入圍經濟競爭力百強,深圳以全球第四的成績領跑;在可持續競爭力百強中,僅有9座中國城市上榜,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首次躋身前20名。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此外,本次報告還推出新的全球城市分級標準,採取層次聚類方法,對1006個樣本城市的中心性指數進行聚類分析,將樣本城市分成3層共2類、5組、10級。

第一等為全球城市(A);第二等是國際樞紐城市(B);第三等是國際門戶城市(C);第四等是區域樞紐城市(D);第五等是區域門戶城市(E)。

結果顯示,作為全球城市的A+等級城市有3個,分別是紐約、倫敦和東京;A等級有2個,北京和巴黎,“顯示全球城市體系在發生重要變化,中國城市成為全球重要一極”。

經濟競爭力

中國北部城市下降較多

什麼是全球城市競爭力?

按照報告說法,它是指一個城市在全球的合作、競爭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要素和市場,更多、更快、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地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報告顯示:受中美歐城市競爭力均值下滑影響,全球城市競爭力均值略微下降。這也預示如果主要國家貿易戰持續,不僅削弱各國自身的城市競爭力,也會削弱全球城市競爭力。

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二十強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數據庫

二十強中,北美佔9席,亞洲佔8席,西歐佔3席。總體看,全球前20名城市競爭激烈,位次變化顯著,14個城市發生變化,最大變化4個名次。全球綜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總體提升,專業性城市和製造中心總體下降。

從中國城市的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看:總體排名升少降多,均值有所下降,具體排名馬太效應顯著。從指數看,總體水平下降,城市間差距縮小。分區域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城市升多降少,其他城市降多升少。

根據報告,中國有5座城市躋身前20,分別是深圳第4、上海第10、香港第13、北京第17、廣州第18。與去年比較,上海上升3名,北京上升2名,香港下降2名,廣州下降4名,上海超越了香港。(猜你想看:《測評全球1007個城市,競爭力20強是哪些?》)

有20座城市進入前100強,除上述5座城市外,還包括:

蘇州(25)、南京(42)、武漢(43)、臺北(44)、成都(54)、杭州(64)、無錫(65)、長沙(68)、青島(76)、重慶(81)、天津(82)、佛山(84)、寧波(90)、鄭州(94)和常州(99)。

與去年排名相比,寧波提升11名,杭州提升10名,青島、佛山提升9名,常州提升8名,成都提升6名,鄭州提升5名,南京、長沙提升3名,蘇州、臺北提升2名,而天津則下降40名。

放大至全球前200強,此番共有39座中國城市入圍,泰州、西安、福州、東莞等城市排位大幅提升,而瀋陽和大連分別下降30名、60名。

報告認為,從空間分佈看,全球城市競爭力上升的城市主要分佈在西經100°西側的美國西海岸城市、東經20°的西歐城市以及東經110~140°的中日韓城市,且緯度集中在北緯25~55°之間,同時,“中國北部、歐洲東部城市下降較多,中國南部和印度總體上升較多”。

可持續競爭力

亞洲入圍200強城市最多

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20強城市基本囊括當前世界主要城市和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其中美國有5個城市入選,歐洲國家佔據9席,亞洲國家獲得6席。

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數據庫

報告認為,20強城市幾乎代表了所在國家的特徵與發展,“這些頂級的世界都市,已經可以看作整個國家發展與成就的象徵”。

就前200強城市而言,亞洲城市最多,歐洲均值最高。

其中,亞洲有65個城市入圍,說明亞洲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具有強烈的上升趨勢,但同時也能看到,亞洲進入200強的城市均值較低,可持續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北美洲和歐洲則各有60座城市和58座城市進入200強,其中,歐洲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均值最高,城市發展質量值得肯定。

報告還針對全球十大城市群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發現,美國和英國城市群實力突出,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城市群雖然規模較大,但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群內城市較少,首爾城市群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平均數全球第一。歐洲城市群中,萊茵-魯爾城市群標準差最小,顯示出老牌西歐國家城市發展的均衡。

於中國城市而言,報告認為,可持續競爭力在穩步提升,均值接近全球平均,均衡好於全球平均。

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共有2座城市進入20強,其中香港位列全球第7,深圳居全球第19位。

此外,還有7座城市進入全球前100位:

臺北(23)、上海(29)、北京(38)、蘇州(58)、廣州(67)、南京(83)、廈門(94)。

另有22座城市居於101~200之間:

無錫(103)、天津(108)、佛山(109)、臺中(110)、東莞(121)、武漢(122)、高雄(124)、杭州(

130)、成都(143)、青島(144)、澳門(146)、中山(149)、寧波(154)、常州(158)、鄭州(159)、臺南(164)、長沙(165)、瀋陽(182)、珠海(189)、大連(193)、西安(197)、合肥(199)。

城市可持續發展

住房負擔、生產消費模式是普遍短板

事實上,在全球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受到全球各界廣泛關注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就是聯合國第三次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5年7月,來自193個聯合國會員國的與會代表經過談判,就全球金融改革等問題達成一致,通過上述文件。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評價,這項協議是為所有人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進程中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它提供了資助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框架。

有意思的是,本次報告進一步加強了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首次嘗試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視角測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實施進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致力於通過協同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人類享有和平與繁榮。這一目標於2015年9月提出,旨在指導各成員國從2015年到2030年的15年內,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報告發現:幾乎所有國家或城市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短板。

在南美洲,清潔能源、可持續生產和消費以及氣候行動方面的目標實現情況好於世界平均水平,其餘則等於或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亞洲城市,則在零飢餓、飲水及衛生、水下生物、陸地生物,和平正義方面的表現好於世界平均水平,其餘則等於或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歐洲城市大多數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水平遠高於全球城市平均水平,但在氣候行動以及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方面面臨重大挑戰。

北美洲整體進展良好,但在氣候行動與和平正義方面表現有待提升。

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多數指標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少數指標表現較好。

具體來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第11項提出“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對這一目標的監測結果顯示:住房負擔、社會公平、遺產保護、生產消費模式、社會安全等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普遍短板。

報告牽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首席城市經濟學家倪鵬飛表示,應聯合國要求,從今年開始,將每年從城市視角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進展進行評估,以確定全球各國各城市完成聯合國2030年目標的進展情況。

全球城市分級

成都南京表現搶眼

對全球城市進行分級,則是本次報告的一大亮點。

“城市分級是全球都特別關心的問題,之前也有一些國際機構做研究,今年我們和聯合國人居署制定了一個新的研究標準,對全球1006個城市進行分級的評估。”倪鵬飛表示。

這次評估考慮了城市集聚度和聯繫度。其中,集聚度是指一個城市集聚的要素有多少;聯繫度則指一座城市在城市體系中與其他城市的關係。

全球城市分級指標體系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具體結果,作為全球城市:A+等級城市有3個,紐約、倫敦和東京;A等級有2個,北京和巴黎;

作為國際樞紐城市:B+等級城市的數量為3,包括首爾、上海、芝加哥;B等級有26個,主要包括:新加坡、香港、悉尼、都柏林、慕尼黑、多倫多、大阪等;

作為國際門戶城市:C+等級城市數量為29,主要包括墨爾本、布宜諾斯艾利斯、迪拜、華沙、哥本哈根等。

從不同等級城市的洲際分佈來看,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南北差異明顯,北部仍然有絕對優勢;從不同等級城市的國家分佈來看,發達國家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表現也更好,不過,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目光回到中國來看。北京是發展中國家唯一入圍A類的城市。作為全球城市,北京城市級別得分排位第4,其集聚度和聯繫度排名分別為5名和2名,北京在聯繫度上優勢突出;其中,硬聯繫排名第2,軟聯繫排名第4,硬聯繫方面北京表現格外突出。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再看上海。上海等級為B+,為國際樞紐城市。其城市級別得分排名第7,其中集聚度和聯繫度排名分別為9和8,不過它軟聯繫和硬聯繫的發展並不均衡,排名分別為27和7,軟聯繫方面比較“拖後腿”。

在C類城市中,共有22箇中國城市入選。獲得C+的有四座——廣州(40)、深圳(42)、成都(59)和南京(60),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在一眾長三角城市中實現“突圍”。

而另外18城市則獲得C等級,其中杭州(66)、武漢(69)、天津(73)、重慶(76)、西安(77)和青島(96)的城市級別得分均在全球前100。

“普遍來看,中國C+等級城市在軟集聚方面更具有優勢,C等級城市也大多在軟集聚方面具有優勢。”報告指出。

整體來看,中國城市在集聚度方面表現相對更好,而在聯繫度上則存在短板。根據報告,中國高聯繫度城市僅有北京,而中聯繫和低聯繫度城市數量分別為10和280,“在硬、軟聯繫度方面,中國大多數城市還亟需提高”。

中國C及以上等級城市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數據庫

本文來源:城市進化論(ID :urban_evolution),在此致謝,歡迎關注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政研院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END

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发布:20城入围百强,深圳再度领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