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晓色朦胧,倦眼惺忪,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1947年1月7日,这首叫《夜上海》的歌曲,凭借电影《长相思》一炮走红。70多年后,仍余音绕耳,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代表作。

歌曲首唱者周璇,却没有这等美好命运。

1957年9月22日,年仅37岁的她,因突发中暑性脑炎早早离世。

周璇早早地这一走,带走三千烦恼丝,却将一地恩怨,留在世间......

《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周璇生前照

1947年的中国,刚刚赢得八年抗战的胜利。

这时,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爱情电影《长相思》上映,并成为中国早期的经典电影。

这部由中国香港华星影片公司出品,何兆璋执导,周璇、舒适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朋友妻不可欺”式的中国爱情故事

周璇饰演的女主角李湘梅,是音乐学校高材生;丈夫后心明,是一个积极的地下抗战工作者;一个叫高志坚的男教师,与他们是莫逆之交。抗战前,两家人都住在灯红酒绿的上海租界。太平洋战事爆发,后心明进入内陆抗战,李湘梅与婆婆在生活十分艰难的困境中,得到了高志坚慷慨接济。但是李湘梅不愿长期加重高志坚的负担,在好友柳青的介绍下,到舞场当歌女,致高志坚误以为其甘心侍奉权贵。后高志坚因向学生灌输抗敌思想而被拘捕,在湘梅与柳青疏通宪兵后获释,终于明白湘梅当上歌女的苦衷,二人萌生爱意。抗战胜利后,后心明断臂而归。眼见好友归来,高志坚不欲破坏他们的家庭,遂悄然而去。

《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长相思“海报

“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

在电影里,时年27岁的周璇饰演的“李湘梅”如此唱到,似乎给了一个女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陷入灯红酒绿场合的行为以某种合理的解释。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到香港尚未回归之前,我们看到很多港产电影中的女主为了生活,都是采取的这种“自强”模式,这似乎是“港式电影”情节模式设计的一脉相承的体现吧?而多年以后的1990年,台湾手童安格在歌曲《把根留住》中这样唱到:“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也许应该算得上是这种解释的某种现实的呼应吧?

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四处奔波,于女人于男人于古人于今人,其实都一样。

只不过,生活幸福总是相似,生活的苦难各有不同。

周璇的苦难,从童年就开始了。

1920年8月1日,江苏常州一个姓苏的书香门第,诞生了一个女孩,父母为她取名为“璞”。六岁那年,苏璞被抽大烟的舅舅拐卖,几经转卖,最后落脚在一个姓周人家,改名周小红。然而,周家养父也是一个爱抽大烟的主,抽得家庭境况日渐潦倒,周小红又差点被养父卖到妓院,幸亏养母叶凤妹及时发现才没有被卖进去。

周小红自幼喜欢唱歌。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把在路边学到的歌曲唱给同学们听,慢慢在学校有了名气。12岁那年,上海明月歌舞团的琴师张锦文听到她的歌声,非常喜欢。经她养母同意,将她介绍进由黎锦晖创办的上海明月歌舞团。

《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黎锦晖

这黎锦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他于1891出生于湖南湘潭,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青年时代,他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远播香港及南洋,《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1929年,组建“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明月歌舞团经常上演一些进步的歌舞剧。1932年,周小红参演了救国进步歌剧《野玫瑰》的演出,终场时她演唱了歌剧的主题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词“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得到了众人的好评,经黎锦晖提议,周小红从此她改名为周璇,并直至她人生的谢幕。

明月歌舞剧院的严华,成为周璇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

这个严华,也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大师级人物,主要作品有《孟姜女》、《李三娘》、《三笑》、《董小宛》、《西厢记》、《七重天》等影片的配乐和插歌,其中《西厢记》插曲《月圆花好》已经成为中国歌曲的经典,以后被张琪、奚秀兰、邓丽君、费玉清、谢采妘、伊能静、童丽等一代又一代歌手翻唱。

《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严华生前照

与周璇相识于时,因为国语好、乐感强,又学会了作曲和弹钢琴,且能自弹自唱,严华已是明月歌舞剧团的台柱子,其妹妹严斐亦为该歌舞团演员。周璇进入明月歌舞剧团之后,严华曾与其对唱《桃花江》一曲,轰动一时,被誉为“桃花王子”。

严华比周璇大八岁。在明月歌舞剧团期间,严华待周璇如同亲人,亲昵地称她“小璇子”,在唱歌和表演上悉心指导,在周璇受委屈时竭力安慰,在生活上尽心照顾,给了周璇人生之中难得的幸福时光。

1934年,周璇经严华推荐进入新华歌剧社,并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上海“友联”“新新”“青鸟”等电台常邀其播唱,《五月的花》《叮咛》等多首歌曲被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广受欢迎。同年,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周璇名列第二,并由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一时间上海无人不晓,与龚秋霞、白光、李香兰、姚莉、白虹、吴莺音并称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凭借成名曲《五月的花》,周璇进入电影圈。1937年,主演了其表演生涯代表作的剧情片《马路天使》,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传甚广。1938年,周璇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至此,周璇基本上到达了艺术人生的巅峰。

也许,一切自严华始,一切自严华终。

从1938年开始,周璇在经历人生短暂的幸福之后,又一步步滑向人生的深渊。

《夜上海》别传之周璇恩怨录(上):曼舞轻歌绕明月

周璇严华结婚照

1938年,在与严华相识相爱6年之后,18岁的周璇与26岁的严华结婚。此后三年间,他们度过了短暂的婚姻蜜月期。

然而,此时的周璇已经在上海滩大红大紫,如日中天。随着她参演电影的放映、她演唱歌曲的流行,关于她的绯闻也小报上屡见不鲜。如同当今时代的“狗仔队”一样,当时上海的娱乐媒记们绝不放过一丝一毫关于周璇的绯闻,随时地捕风捉影地将关于周璇的隐私,放在报纸上大炒特炒,活生生将一段美好姻缘炒得寿终正寝。

与严华的婚姻仅仅维系了三年,1941年,周璇不堪忍受媒体的绯闻炒作和严华的百般猜忌,宣布离婚。

之后,伤心的严华告别歌坛,弃艺从商,担任过中国唱针厂经理,后与一名叫潘凤鹃的女子结婚。1949年之后,任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编辑;1992年1月11日在上海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