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人,你们是怎么看待李伯清的?

古镇人家美食


李伯清是成都走出去的民间艺术家,在九十年代是成都大红大紫的散打评书艺人,当时四川电视台和成都电视台轮番邀请他去开栏目讲评书,由此收获了一大批60后、70后、甚至是80后忠实粉丝,他从成都民间艺人起步,慢慢红遍大江南北,达到全国知名的地步。川渝年轻老百姓都亲切称呼他为李白白(四川方言发音)。

1947年出生的李伯清成名成腕后顶着非常多的头衔,比如:艺术家 、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还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一届巴蜀笑星。

但是李伯清是实实在在的草根出生,早年间是木制器厂的普通工人,从厂里出来后用朋友资助的50元买了辆架架车坐河沙搬运,从南门大桥下的羊皮坝往位于暑袜街的省物质局搬运河沙,距离远非常辛苦还挣不到几个钱。

当时李伯清梦想中的工作有两个,一是做人力车夫,就是在街边跑黄包车的那种,用李伯清的话说就是羡慕他们“每天带着眼屎出门都能挣够米钱”。二是炊事员,不但自己能吃饱饭,还能给孩子和老婆带点东西回去吃。

在从事评书工作之前,李伯清进过工厂,拉过河沙,上过建筑工地,但他体格弱小肩膀抬不动预制板(老式楼房盖在房顶的混泥土板),所以只能干一些跑腿的活儿,挣钱少,家庭非常贫困。

1979年,前妻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选择和李伯清离婚,劳燕分飞。

1980年,没有了家庭负担的李伯清开始专职从事长篇评书演说,从此闯荡于成都的大街小巷。但是当时国家和老百姓都比较穷,都在为了温饱拼命,在精神层面上投入的比较少,所以李伯清作为民间艺人依然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

从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李伯清除了跟随四川曲艺家协会去河南表演过一场评书《追车》外,他几乎没参加过什么大的活动,平时也就是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讲讲评书,搏得一声喝彩讨口饭吃外,并没有什么名誉和物质方面的收获。

但就是这十年的苦练,为他嬉笑怒骂说散打评书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1991年是李伯清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为日本三国志访华代表团主讲专场三国演义评书《打黄盖》,受到日本艺术家的好评。获成都锦江茶馆文化艺术节《龙门阵》比赛一等奖,《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作专题报道。

四川省级重量媒体的报道瞬间让李伯清火了起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李伯清参加四川省文化厅的节目展演,受邀四川省电视台,成都市电视台,甚至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在电视台开专场播出。在九十年代以电视和报纸为主的主流媒体效应之强,李伯清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此后,李伯清开始主攻他的散打评书,并且在2000年之后陆陆续续接拍一些电视剧,参加深圳卫视全明星代际互动节目《年代秀》,和四川知名女星张靓颖共同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

2007年10月29日,早已是佛门俗家弟子的李伯清正式剃度出家。

2015年5月28日,六十八岁的李伯清宣布退休,告别舞台,告别评书,告别艺术。

你要问老白怎么看待李伯清?我认为李伯清从贫寒困苦中走出来,一路走到今天家喻户晓非常不容易,这首先要得益于穷苦时期依然坚持评书理想,十年磨砺出来扎实的演讲功底,其次就不得不说他为人随和亲民的态度。

李伯清的散打评书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看,因为现代娱乐的方式太多了,大多数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品味他“啰啰嗦嗦”话里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在那个娱乐方式贫乏的年代里,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就是很多人茶余饭后消遣的方式,慢慢的听李伯清的评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代人不可替代的记忆。

无论你认可他也好,不认同他也罢,老白在这里都要感谢他,感谢李伯清在那些“絮絮叨叨”陪伴我们走过的日子,感谢他为散打评书艺术所作的贡献。


天府百事通


我挺喜欢看李伯清的评书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李伯清在成都火起来了。从那时就是,我就喜欢看他的演出,至今家里都还有他的好几张光盘。

他把很多百姓生活和民间笑话搬上舞台,虽然感觉俗不可赖,但却让人笑声连连。

也许说评书的技巧,他最多算个二流。他自创的“散打评书”,其实经常性的他自己都是跳出去了找不到不回来的路😊但这些技术性问题还是留给专家们去研究吧,我只要能在工作一天后,听听他的评书,笑一笑,放松一下自己就行了。

虽然他自己的很多所作所为并不让人赞同,如如当初赌咒发誓说“永不回川”,甚至江湖上还还传言“窝尿都不对着成都窝”,但这些个人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影响我看他的评书。

总之,我可能会对他的一些说法做法不喜欢,但不影响我欣赏他的节目。


蓬莱珂雪


李白清算不算艺术家,这话不提,但他是国一级演员,到重庆就是副研职称,分了八十平无产权的住房,尔后,从重庆退休。。。可以说是重庆让李白清从几乎快要熄火的状况中摆脱和真正的站起来了。现今部分川人将李白清奉为李贝贝,四川男神,却没有一个人说一句感谢重庆的话,不幸的是李白清本人也没有在他的散打评书里散打一回这事,重庆言子说,吃颗胡椒顺口气,重庆人江湖浪荡,并不代表重庆人不识好歹,不提知恩图报,你举嘴之劳,弄几句假把意思的话,也在场面上算是有了个交待了噻。。。


大脑壳重庆言子秀


作为四川人!

我为我们四川的李大师李白清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老师作为四川散打评书的泰斗级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李老师把我们四川民间艺术发扬的如此完美,把人间的人情世故,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演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真的,如果没有李白清假打式的调侃人生,还有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老师,可以说是把当今社会的一些真实现象表演的最到位了!

只希望李老师的散打评论能够传承下去!


阿龙美食传承人


作为云南人,我也最喜欢李伯清。

说到李伯清老师,就联想到现在的“脱口秀”,实际上,李伯清才是脱口秀的开山鼻祖!

记得

还是九十年代初,我从昆明回巧家,由于我们的货车从下关连夜赶路,驾驶员一路有些疲劳,就在车上放了李伯清的带子,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幽默搞笑的段子,整个一晚上把我肚子都笑得疼。我最记得那句:狗啊,狗啊,是我把你洗白了,还是你把我“洗白”了呀?

李伯清,真的是把普通生活信手拈来的幽默大师!


落平原的虎


作为四川娃娃,我来谈谈我对李伯伯的感受哈!首先我敢下这个结论,我爸妈那代人,他可能不知道刘德华张学友是哪个?但你说李伯清,他们肯定晓得,九几年的时候,那简直疯了样,大街小巷全是他的磁带卖,街头那些铺子整个音响在那放,我们能在那站着听一上午,我们那时候才几岁,听到卖飞机转弯灯呀,火车装个内外胎呀,太平洋整个盖盖呀,李老师嘛随便屙嘛这些梗,那时候还有电视剧假打外传,姐姐放假回来要看偶像剧,我们那时候哭的呀!一定要看李老师,个人觉得李老师的才华不亚于郭德纲赵本山他们,只是成都话决定了他的受众也就没普通话那么普及,李老师的评书就是生活化,但他的评书能让你笑到肚子痛,也能让你有所收获!





一朵忧伤的小浪花


我看了李伯清的表演,散打评书艺术是把评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四川人的幽默和喜笑怒骂反映对社会各种现象艺术家自身的认识。说李伯清低级庸俗的人,没有把整个评书听完。只是断章取义。他做到的是雅俗共赏。雅是能够在大众传媒中传播。俗是能够在大众中有更大的受众面。所以雅俗共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0年的情书我是几乎一场不落认真的听了下,最经典的就是大话60年,大话水浒,大话成都智慧,舌尖上的四川。这一系列的散打评书,把他出家后佛教上的心得,也在书中有所体现。所以我更加的喜欢和热爱,李伯清这位本土的艺术家。还是最后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总结,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Owen7608


来重庆生活第九个年头了,李老师真可谓是我的人生导师,答疑解惑,不经意间就从他的书中流露出来,自认为的生活压力,人际交往,亲朋好友等很多想不通的死结,全部都是在李老那里找到的答案,真心感谢他,曾在头条私信了他,要是能回复我两个字简直不晓得激动莽了简直,祝福您李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每一天!


我应该叫不紧张吧


低级庸俗的段子,还称为艺术家,冲前不过是一个民间艺人,不喜欢


英英


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评书”艺术家,是两代人的记忆,甚至三代人的喜爱……

是西南官话语言艺术的奠基人。虽然徒弟众多,但目前看来传承“无人”!相比北方赵本山的二人转,郭德纲的德云社…… 南方的语言艺术处于弱势。因为用普通话表达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而且怪异,用地方官话表达很多人听不懂推广受阻!

最近看过很多老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老坎客栈》《哈儿军长系列》《王保长后传》《三喜临门》《凌汤圆》《假打外传》等等……

故事很有生活感,贴近老百姓现实的写真,不但语言诙谐幽默,人物描绘到位!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浮夸,但不脱离故事情节本体……

如果一旦你看普通话版本,你可能看得想吐!里面的歇后语无法表达到位,口语,口音,不押韵……感觉怪明怪眼的!

整个南方的西南官话篇的影视剧作品,语言艺术,戏剧即将成为过去,以后留个观众可能只是一种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