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很多人喜欢李伯清的评书,为什么在全国喜欢的少呢?

有名气当然德意


四川重庆很多人喜欢李伯清的评书,为什么在全国喜欢的少呢?

因为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说的是四川方言,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他讲的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接地气,而这些内容跟川渝人民的性格、文化、氛围都密不可分。这就导致了,虽然四川话本身并不难懂,但是里边的笑料和包袱只有本地人才能听得懂,有共鸣。

下面举例说明,比如说电影《哪吒》里边的几句台词:

1、普通话版

”敖丙!“ "你找我有什么事?"

李伯清版

"敖丙" "爪子"

2、普通话版

申公豹:“本该死四个人的事情,现在全部都要死!”

李伯清版

申公豹:来哇,本来洗白四个人就阔以刹割的事,现在整安逸了,这盘所有人都要哦豁!

3、普通话版

哪吒:“你傻不傻啊?又白白搭上一条命。”

敖丙:“不傻,谁和你做朋友。”

李伯清版

哪吒:说你瓜你硬是瓜,半夜起来扫院坝,这哈瓜不戳戳又白白的把一条命洗白了嘛。

敖丙:豁哟,你以为要不是我瓜,但怕其他哪个眼睛遭裤儿笼到了才给你做朋友哦。

四川方言有独特的魅力,只有长期居住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才能真正get到这个点。


香风飘玉蕙


四川那边喜欢李伯清的人还是很多的,重庆可能下面的区县有一定市场,主城喜欢他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记得当年重庆恢复直辖的时候,李伯清因为编制问题和四川闹翻,一赌气就离开四川来了重庆,还在重庆拿到自己想了很久的事业编。来重庆的时候几乎以闹剧开场,甚至引发 当时的成渝口水战,李伯清在川渝交界处,站在重庆的土地上,面对四川三拜九叩,以示对四川的感谢,从此以后他就是重庆人了。一时间喜欢他的成都人一片哗然。

来到重庆以后李才发现重庆主城的人对他的到来很是冷漠,他还在重庆开了一家茶馆继续自己的评书表演,但是现场冷冷清清,半年后关门。最后一声不吭回到成都,结束了这场闹剧。他回到成都的消息基本上在重庆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当然李伯清也是获得了好处的,拿到了他想要的重庆户口,还有就是因为他有重庆这边事业编制现在是重庆在给他支付退休工资,。


勇行万里路


李伯清的评书,如果没有字幕,外地人听起来确实费劲。

李伯清是川渝有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第一届巴蜀笑星,他的方言评书在当地方言中的调侃、趣味性是一特色,用方言说评书对当地人来说更有感觉,更有味道,自然也深受当地人的喜欢。

正所谓北有郭德纲,南有李伯清。作为西南地区最著名的笑星之一,李伯清在当地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不输郭德纲,即使如此,和郭德纲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随着德云社的发展起来,在业界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和郭德纲的相声比起来,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显得小众一些,以至于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及郭德纲。

而李伯清凭借这么多年的一己之力,从一个出身卑微,拉过板车,贫苦日子出身的人,将散打评书影响了一代人,李伯清的弟子也不少数,像西南观众比较熟悉的有:廖健、林晓东、万喜、刘乙麟、马维维、文瑶、田长青等。

不过要论起郭德纲的弟子,大家都知道的张云雷、岳云鹏,而李伯清的弟子中显然没有这样的明星级选手,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

不管怎么说,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参差不齐的一面和欣欣向荣的一面,还是希望都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每个行业都能百花齐放,让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经典作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无论郭德纲还是李伯清,都为曲艺的传承做出了贡献,祝愿曲艺行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蚊子文学


最主要是有些四川话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如果用文字表达,同样是四川人才能意会,而北方人会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所以,李伯伯只能是川渝李伯伯,而不会成为中国的李伯伯,同时这个也体现了川话与成都土语的地域局限性,不象其它大部份地区的语言,可以向普通话看齐。当然也有文字不能表达的地方语,可能只是他们没有川渝话区域广泛而已。


龙与虫65573883


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和吴文的重庆言子早年在四川重庆都是一绝!关键是接地气,重生活,以幽默表达老百姓的疾苦,所以被人尊重!李伯清的段子没关注过,但朋友们经常挂嘴边的经典语句不少听。大家都知道重庆美女都偏高,但重庆男人都偏矮!一米六五就是重庆男女的基本标准…李伯清有句"豆芽长一米八还是小菜!″被四川重庆男人引为经典!另外记得的就是老大爷抽叶子烟"一要裹得松,二要烟竿通,三要点明火,四要叭得凶″。这是一种民间传承,又是一种创意!全国人民都骂周立波,但个人觉得周立波是个了不起的创意大师!所以说,个人审美观不同而已…


专业搬砖师傅


没听说过!











眼万年176447276


李伯清是川渝最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最早认识他是因为“假打”,四川话中有很多调侃,方言,韵味是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的,作为本地人觉得听着特别有味道,可是作为一个外地人来说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所以造成他闻名全国的局限性


月亮姐姐107411879


四川评书难出川的原因:语言。李伯清讲评书用的是成都官话,且有不少方言,外省的大多听不明白,更不清川人幽默的深层含义,自然也就触不及哪怕一丁点的笑点,笑不起来,只能一扫而过了。曲艺,往往囿于语言,也就有了地方性。


梦幻青㭎林


李伯清自己承认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糟糕,他擅长用四川方言表演"散打评书",这就使得全国有不少的人听不懂;他在表演中大量运用四川俚语,使全国有不少的人不明白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