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电力还没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说起圆明园,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它始建于1707年,占地面积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2100亩,是大清王朝历经150多年陆续建造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现如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

乾隆年间,电力还没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而水法即为喷泉,是传入中国初期的中文译名,所以大水法也就是大型喷泉。而圆明园最为壮观的场景为十二兽首同时喷射泉水的景象,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很多人好奇,乾隆时期电力还没有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乾隆年间,电力还没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有一处高达十数米的夯土台子,它是当年所有大小水法用水所需水塔的一部分,据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宗天亮介绍,这是个实心的土台子,结结实实地顶着它上面的“锡海”,也就是盛水之塔。没有电力和电动机的年代,人们运用从上到下的压差,把水压向远近各处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出水口。

乾隆年间,电力还没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大水法的大喷泉水源就来自这里,同样海晏堂前石鱼嘴里吐出的水、每个时辰兽头里吐出的水,都是从这个水塔上压出来的。而水塔里的水也是活水,活水来自各个水池,通过齿轮机械的提水装置,把水汲到水塔里,齿轮不停地运转,活水就会源源不断。而这个庞大的机械装置就被笼罩在海晏堂后面的高大西式建筑里。外观石刻雕花,内里是一颗运转不停的“心脏 ”。

乾隆年间,电力还没普及,12兽首究竟如何准时吐水的?

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各种水法建成后,这些汲水的机械设备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就改为人工提水了。发布这个兴师动众而后又弃之不用的命令的都是乾隆帝本人。与他的祖辈康熙帝更大的不同是,乾隆认为欣赏这些洋人的机械简直是玩物丧志,但他从来不认为欣赏人工提水形成的喷泉是劳民伤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