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割肉”的散戶,大多都沒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1、一個老問題

有一次,一位親戚問我一支股票該不該賣,他已經被套8%——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位置,割肉的損失已經有點肉疼了,可再不決斷,超過10%,很多人就割不動,導致長期深套了。

非常巧,這支股票剛好是我前期研究過的。

於是,我在同行業中又選了兩支股票,三支放在一起,問他:“現在假設你手上沒有任何股票,如果你一定要在這三支股票買一支,你還會買它嗎?”

朋友看起來根本沒有研究過另兩支股票,看了半天回答:“我可能還會買它,因為另外的兩支,一支盤子太大,一支是虧損股,我都不喜歡”。

“很好,那這些呢?”我接著把這支股票加入到我的自選股池,並挑出5支題材、業績、價位比較接近的股票,很簡單地跟他介紹了一遍,並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操作建議。

結果他看中了另一支股票,很激動:“這麼好的股票,我為什麼以前沒有注意?”

雖然他很謹慎地只換了一半倉位過去,但兩週時間,他就把上一支股票的損失追平。

此後,“換股”的方法,一直被我用於回答“套牢之後怎麼辦”的問題,我也做過粗略的統計,結果總體上要好於“持股”的策略。

這麼做還有自己的小算盤,我只給他們多看幾個公司,最終買什麼都是他自己決定,就算賣飛了,也怪不到我的頭上。

不過,我覺得他們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前面說到的那個問題:

“之前你為什麼沒有注意別的機會呢?僅僅是因為這支套牢的股票是你最初的選項?”


2、專門坑熟的“單因曝光效應”

我最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幫我看看這個股怎麼樣,我套了20%”。
其實它的答案應該很簡單——

假設你手裡沒有任何股票,讓你從這一支和所有的股票中選一支,你還會選擇它嗎?如果是,那就持有;如果是別的,那就換股;如果一個都選不出,那就清倉。

不過,這種絕對理性的回答不符合人性,人類的問題永遠是——“我手上的股票怎麼辦”?

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效應:“人們更偏好選擇他們熟悉的東西,因為這種偏好會降低不確定性。”——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描述的“單因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這個心理效應對投資者的影響還有很多。

比如有一個規律,被爆炒過的股票和題材,常常在之後的兩三年內,時時發作一下,這因為大量投資者都記住了它們的瘋狂走勢,一旦有啟動的痕跡,就很容易發生“追漲”。

“要不要割肉”的散戶,大多都沒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還有,自己曾經賺過錢的股票,比其他的股票更容易被你再次買入;就算自己曾經做虧過的股票,也比陌生的股票更容易被關注,從而買入的機率也稍大一些。

但也正是這個“單因曝光效應”,讓股民產生了一些奇怪的心理:

如果一個投資者空倉,他會精心選擇一堆自選股,並非常謹慎地選擇幾支逢低買入;可一旦手中的股票被套牢,他自選股中其他的股票就瞬間消失,好像被套牢的這一支才是天底下最好的股票,他會慢慢地把手上全部資金像“葫蘆娃救爺爺”一樣,一筆筆地套進去。

這還只是開始,“單因曝光效應”會讓投資者只關注被套牢的股票,腦子裡只有一件事,這個股票什麼時候可以解套?好像他來炒股的目的就是為了“解套”。

萬一他們有機會解套,他們在長期套牢後的做法通常是先出來看看,可等到發現現在是牛市時,最大的麻煩來了。之前解套的股票已經一飛沖天了,而其他股票,買哪一個呢?一臉茫然,沒研究過。

人常說,會買股票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父,其實不對,知道賣了之後再買什麼的 ,才是是師父。

其實,他即使採用等候“解套”的戰術,這一段時間,他也完全可以去了解更多的公司,但是很奇怪,因為視野過度集中在“解套”這件事上,他寧可在“割肉”“等待”這兩個選項中猶豫,也不願意拓展新選項——“換股”。

這個“單因曝光效應”,到底怎麼破?

3、怎麼比較蘋果和牛肉

有一個段子:“晚飯後,老婆問你:洗碗跟拖地你選哪個?你說洗碗。洗完碗,老婆又問:洗衣服跟拖地你選哪個?你說拖地。拖完地,老婆又問:洗衣服和帶小孩睡覺你選哪個?你說洗衣服。洗完衣服看到老婆和孩子睡著了,你忽然覺得好像哪裡不對。”

別笑了,用個問題跟大家經常問的“幫我看看這個股怎麼樣,我套了20%”的問題,是一回事。

“跌了5%,持有還是賣出?”

“再看看吧,也話是技術性調整。”

“跌了10%,持有還是賣出?”

“再看看吧,跌了這麼多,應該有個反彈吧”

“跌了20%,持有還是賣出?”

“賣個屁,老子就不信了,還能永遠這麼跌下去?”

……

一個糟糕的問題,永遠得不到好答案,“解套”是結果而不是目標,但我們過度陷入“解套”的決策後,反而忘了“賺錢”這個真正的目標。

換一個問法,一切都不一樣了。

“發現另有一支類似的股票,業績有超預期增長的可能,要不要換一點倉位過去?”

“好,換三成吧。”

“又發現一支類似的股票,估值算下來更低,要不要換一點倉位過去?”

“可以的,再換三成吧。”

“又發現一支類似的股票,行業賽道更好,要不要換一點倉位過去?”

“不換啦,現在的股價早就反應了最糟糕的預期,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了”

比較一下,“持有還是賣出”和“買A還是買B”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再比較一下“買A還是買B”和“十個自選股,哪一個更好”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

答案顯然易見,為什麼我們沒有想到呢?

傻子都知道,選項越多,選出好答案的可能性越大。問題在於,很多人覺得這支也好,那支也不錯,但兩支股票放在一起,就好像蘋果和牛肉,就不知道該怎麼比較了,所以只能問出“股票被套怎麼辦”這樣低質量的問題。

想要比較蘋果和牛肉,就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和一套完整的體系。

這個標準就是所有股票通用的“合理估值”,這個體系,我給自己定下的是“個股倉位三原則”。

4、個股倉位三原則

價值投資者研究一家公司股票的方法有很多,角度很多,指標很多,但最終“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合理估值合理估值合理估值。

對於一個建立了估值體系的“價值投資者”而言,不存在“股票被套”,只存在股價高估和低估。

“合理估值”不是一個值,而是一個區間——區間以下買入為主,區間以上賣出為主,區間之內以持有為主。

隨著公司業績增長,合理估值區間也慢慢上移,成為一個“上升通道”,正是很多人能夠長期持有這類成長股的原因。

“要不要割肉”的散戶,大多都沒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但這只是一個大原則,要運用於實戰,就要有一套系統的方法。

因為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很大,我大A股是一個估值波動非常大的市場,去年10月到現在,茅臺股價漲了80%,但業績增長每年也就20-25%。

這個市場最白的白馬估值都至少有50%的上下浮動空間,為了不至於頻繁買入賣出,消費股“合理估值”的上下區間至少相差50%,比如8-12元就比9-11元更合理,科技股的合理估值更是要有一倍的上下區間。

這樣做,可以讓我們在波動大的情況下,也能長期持股;在業績短期變化時(像茅臺去年四季度的業績短暫下滑),避免過早賣掉和盲目抄底。

但較寬的“合理估值區間”也帶來一個問題:好公司會長時間地落在“合理估值區間內”,大部分時間都在構築平臺,成為效率極低的“無效倉位”。

此時,一定要使用“比較思維”,保持持倉的優勝劣汰。

第一個比較原則是比較自選股中所有落在“合理估值區間”內的股票的相對位置,把倉位從“合理估值區間中樞”之上的股票,移到“合理估值區間中樞”以下的股票中。

估值是一個主觀的結果,市場中的各板塊並非齊漲齊跌,熊市初期,必選消費估值下降較少,牛市初期,可選消費更受偏愛,牛市中期,科技股更受歡迎。

把握板塊機會,就要用到第二個比較原則——行業輪動,其原理我在《一文說清“板塊輪動上漲”的四大規律》中有介紹。

而具體操作方法是確定該階段“消費、科技”這兩個核心板塊的最高和最低配套比例,這樣強迫自己去關注自選股中前期被忽略的公司,發掘更多可買股票。

但人性是頑固的,有時候我也會莫名地偏愛某一支股票,就算估值過高,也磨磨蹭蹭不肯降低倉位。

不急,還有第三個比較原則——“最高倉位限制”,這是根據“確定性”得出的。

“價值投資”並非長線持股不動,這是國內企業經營的特點造成的。即使是確定性最高的茅臺,也遠沒有到能讓你持股不動的程度,這畢竟是一家壟斷資源的國企,一個官員的不當調整,就能輕易毀掉一切。

所以,在我的投資系統中,首先要給一個公司的短中長期的“確定性”打分:最高10分,對應“最高倉位”2成;9分對應最高1成,6分以下不持倉。

這樣就強制性地把倉位從“業績變得不確定”的公司移到“業績仍然在增長”的公司中。標準統一的“估值區間”和“三個緊箍咒”,讓我同時持有的股票不少於5支,這麼做,以分散持股降低風險,同時給“確定性”以高倉位,博取收益,剛好兼顧安全與收益。

為了選出這些股票,我長期跟蹤的自選股又不少於30支,並保持對“未持有但在自選股池中”的股票的研究頻率,以保證自己不會“偏愛”任何一支股票,避免“單因曝光效應”造成了盲目樂觀,還能使自己在各種風格的行情、大勢之下,都能立刻拿出可買股票。

投資要戰勝人性的弱點,但靠的不是意志,而是科學的投資體系。


賠錢的人有哪些致命的思維?

1、喜歡抄底,尤其是處於歷史低位的股票。看到自己的成本比別人都低,心裡簡直是樂開了花。卻沒有想到,一個股票既然已創出了歷史新低,那麼很可能還會有很多新低出現,甚至用不了幾個月你的股票就被腰斬了。抄底抄底,最後抄死自己。

2、不願止損。這個問題相關的文章很多,有的散戶見一次止損後沒幾天股價又漲了回來,下次就抱有僥倖心理不再止損,這是不行的。就我而言,決不容許出現超過5%的虧損。“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確是至理名言啊。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贏利模式,你的結局也就是買入,止損,再買入再止損。

3、不敢追高,許多散戶都有恐高症,認為股價已經漲上去了,再去追漲被套住了怎麼辦?其實股價的漲跌與價位的高低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關鍵在於“勢”,在上漲趨勢形成後介入安全性是很高的,而且短期內獲利很大,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判斷上升趨勢是否已經形成,這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在大牛市中,放量創出新高的股票是好股票,而在弱市中,這往往是多頭陷阱。對趨勢的判斷能力是衡量炒手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4、不敢追龍頭股,一個股票開始上漲時,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龍頭,等大家知道它是龍頭時,已經有一定的漲幅了。這時散戶往往不敢再跟進,而是買一個漲幅很小的跟風股,以為可以穩健獲利,沒想到這跟風股漲時慢漲,跌時卻領跌,結果弄了半天,什麼也沒撈到。其實在強勢時,漲逝越強的股票,跟風越多,上漲越是輕鬆,見頂後也會有相當時間的橫盤,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出局。當然,如果漲幅太大,自然不可貿然進場。

5、喜歡預測大盤,除了極少數情況下次日大盤必漲外,短線大盤的走勢其實是不可預測的。這也就說,平日裡我們散戶關注的機構測市等節目並沒有多大意義。對於看大盤做個股的朋友來說,我以為可以把大盤分為可操作段與不可操作段更有意義,至於具體區分方法有很多,比如說30日均線,MACD,或者是一些更敏感的指標。

6、持股數目太多,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自己選股的方法,炒股別人推薦。今天聽朋友說這個股票好,明天看電視說那個股也好,結果一下就拿了十多隻股票,搞得自己手忙腳亂。我認為,散戶持股三隻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7、對主力的操盤方法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炒股就像盲人摸象,毫無章法,運氣好時也能贏兩把,運氣不好了就一敗塗地。所以散戶總是唱“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的那個人。

8、不願放過每一個機會,看見大盤漲了一點就急忙殺入,根本不清楚自己能有幾成勝算,結果一下又被套住了,其實這是由於水平低下,缺乏自信所致,如果你能有幾套適用於不同環境市場的贏利模式,那麼不管大盤漲,跌還是盤整,你都有穩健的獲利辦法,你就能從容不迫的等待上升趨勢形成後再介入,把風險降到最低。

9、不能區分牛市和熊市的操作方法,散戶們總是抱有多頭思維,總是想著第二天要漲,這種思維讓大家在01年後的大熊中吃夠了苦頭。其實在滬深股市,牛短熊長是不變的主旋律,機構喜歡唱多,那是因為只有散戶做多,他們才有飯吃。對於我們散戶來說,看緊你的錢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像獵豹一樣,時機不成熟決不動手,一旦出手,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勝算。在滬深股市,其實有一些勝率將近100%的法,雖然出現的頻率較低,但你若能抓住,平均每年也能給你帶來十個點左右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