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這種讓華爾街投行“割肉”的上市模式有望風靡硅谷?美資本市場籌謀鉅變

這種讓華爾街投行“割肉”的上市模式有望風靡硅谷?美資本市場籌謀鉅變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道

一項尚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的改革方案,正牽動著硅谷科技公司、風投資本、華爾街投行的神經。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26日,紐交所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修改“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s)政策的申請文件,計劃允許採取“直接上市”通道在交易所掛牌的企業,在掛牌當天增發融資。

“直接上市”是美股一種有別於傳統IPO模式的上市方式。納斯達克交易所隨後也表示,很快也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一份類似的申請文件。

而在兩大交易所爭相表明立場之前,兩家知名科技公司先後以“直接上市”的方式登陸紐交所,讓這一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硅谷風投資本們有動力推進硅谷科技公司更多地採取此種模式掛牌,近期正四處遊說,包括向一些企業普及此種模式的優勢;華爾街投行們在此種模式中遭遇“割肉”境地,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指也在向一些客戶推薦此種模式。這背後有何原因?

“直接上市”熱度升溫

相比傳統IPO,“直接上市”路徑最重要的不同之一,是企業不能增發新股融資,只有現有股東可以套現。

這種上市模式其實已在美股存在多年,最早存在於納斯達克交易所,2012年港股上市公司第一視頻曾分拆中國手遊(CMGE)赴納斯達克上市,後者採取的就是“直接上市”模式。而紐交所則是在2018年才開通“直接上市”通道。

全球資本市場獨立研究員吳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些年採取“直接上市”模式的,大多小公司和初創公司,它們一方面節省了開支,另一方面,由於“直接上市”天然無禁售期的特點,投資人和股東都可以在掛牌之後出售股票。

不過,紐交所開通“直接上市”的2018年,成功吸引到流媒體音樂服務商界的巨頭Spotify以此種模式登陸交易所。

紅塔證券副總裁沈春暉在Spotify上市後曾發佈文章表示,過去僅有納斯達克市場提供此種方式,對於紐交所來說是第一次,而對於納斯達克而言,過去採用此種方式的企業多是規模較小的企業,例如初創的生物科技企業居多,如此龐大的獨角獸採用“直接上市”為美國市場首次。

2019年,辦公軟件巨頭Slack又以“直接上市”模式登陸紐交所。先後兩家巨頭公司未採取傳統IPO模式掛牌,讓“直接上市”模式在美國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關注,其相比IPO模式的優劣對比,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討論。

討論背後的動機之一,是一些要求交易所完善“直接上市”制度不足的聲音不斷出現,也有了此次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修改相關政策的事件。

放開企業增發融資

2019年11月29日,《華夏時報》記者登陸紐交所官網時注意到,帶有“紐交所直接上市”的宣傳海報佔據了首頁內容中的近四分之一板塊。

而早在當地時間的三天前,紐交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20頁的申請文件,計劃對“直接上市”制度進行修改,擬允許採取該模式登陸交易所的企業增發融資。

本報記者看到的申請文件顯示:“本申請擬允許一家公司(即採取直接上市模式的公司)在實施‘售股股東直接掛牌’的同時,公司也能實施‘主要直接掛牌’,即公司會在股票掛牌第一天的公開競拍(opening auction)中出售股票。”

納斯達克交易所隨後表示,很快也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一份類似的申請。並且,該交易所還向英國《金融時報》評價了紐交所的申請,稱後者的方案沒有完全考慮“直接上市”模式中新股發行的複雜性,但未詳細說明原因。

《華夏時報》記者看到的紐交所文件顯示,現行的“直接上市”制度,要求企業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是,在掛牌前,該企業的公眾持股的市值不能低於2.5億美元,而這個市值的評估,是由兩個結果共同決定,一個是獨立第三方對該企業的估值評估結果,另一個由該企業普通股在一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的最新交易價,或者經註冊的股票經紀商撮合的交易中的最新價。

而修改後的“直接上市”制度中,紐交所擬允許申請增發融資的企業不用滿足上述2.5億美元的條件,但需要滿足在掛牌首日的“公開競購”中賣出至少價值2.5億美元的新股的條件。

美國主流科技媒體techcrunch評價稱,放開企業增發融資後的“直接上市”通道,很可能得到硅谷科技初創企業的喜歡,它們在Spotify和Slack之後,越來越熟悉這種上市模式。

華爾街投行“割肉”?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事實上,硅谷科技公司越來越熟悉“直接上市”模式,有著硅谷風投資本力量的推動。

知名風投資本人士比爾-格雷(Bill Gurley)近期正在大肆宣傳“直接上市”模式,前不久,他專門就“直接上市”話題召開了一個研討會,據美國媒體稱,有上百家科技企業代表參加,其中還包括Spotify的高管和紅杉資本的代表。

以格雷為代表的硅谷風投人士對“直接上市”的追捧,被反對者指責其是出於“直接上市”沒有傳統IPO的禁售期的限制,因此風投們可以大肆解套。美國資本市場的IPO禁售期一般在3個月至6個月。

Renaissance Capital是反對者之一。《華夏時報》記者看到,這家投資機構於今年11月22日在官網上掛出一篇文章,標題為《為什麼直接上市是偽IPO》。

文章稱,硅谷風投們持有的數十億美元的資產無法變現,這些資產在差不多200多家美國獨角獸企業的股票中,硅谷風投們知道公眾投資者不會為這些股票支付溢價價值,因為其中很多企業,比如Uber,已經過了峰值成長期,因此,這些企業IPO後的股價表現才會是股價貶值,而未來上市的獨角獸企業也會面臨這樣的命運。

華爾街投行們其實是另外一股潛在的反對勢力,這背後的邏輯是,因為與傳統IPO相比,現行“直接上市”除了沒有限售期外,還不需要承銷商。

吳昊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道:“相比IPO,直接上市最大的優勢是不需要投資銀行為上市主體做上市,包括定價評估、處理監管問題以及承銷股票等,這樣就為上市主體節省了大筆的費用。”

本報記者注意到,彭博社的一篇標題為《什麼是直接上市、投行為何緊張》的文章中,大致計算了企業可以省下來的費用,文章稱,一般投行的服務費會是企業IPO淨融資額的7%左右,而“直接上市”中,支付給投行的服務費可能會減少到2%。

不過,前述兩家巨頭,Spotify和Slack採取“直接上市”的原因,被外界認為並非是為了省錢,相反公司實際上是擁有充沛的現金流,而採取“直接上市”模式實際上是出於原始股東、企業員工的套現需求,以及創始團隊不希望增發股票以致持股比例被稀釋等。

港股和A股情況

美國兩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近期的舉動有些耐人尋問。

在前述風投資本人士比爾-格雷召開的研討會中,兩大投行的代表被排除在外,但差不多同一時間,據美國媒體報道,兩家投行各自組織了相關活動,向一些企業普及“直接上市”的內容。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很少公開現身的摩根士丹利大佬米切利-格雷米斯(Michele Grimes)被美國媒體報道,於幾周前的一個活動中,公開表示“完全支持’直接上市’模式”。

這背後或許有,華爾街投行認為“直接上市”無法取代傳統IPO的判斷,比如,認為“直接上市”只會是投行的增量業務,不會對存量業務產生太大影響。本報記者注意到,摩根士丹利恰好是Spotify和Slack在“直接上市”中的客戶。

那麼,傳統IPO相比之下到底又何優勢?吳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美股現行“直接上市”通道除了不能讓企業增發新股融資外,對於企業來說,可能還存在無法吸收二級市場的長期和戰略投資者,信息披露、監管、法務等後續成本可能會升高,此外,沒有限售期的狀況下,由於沒有承銷,上市股價也會存在不小的壓力。

傳統IPO中,發行定價一般由承銷商和企業決定,依據之一是路演時投資者對新股的“追捧程度”,最終的發行價,會較市場預期價或者是已上市同類型企業的股價打一定的折扣。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這個折扣存在的行業慣例,成了一些美國風投人士批評傳統IPO中承銷商發行定價能力的依據,前者認為“直接上市”沒有發行價,完全由市場決定,才是最優的價格發現過程。

不過,也有反駁聲音認為,這個折扣的存在,是為了吸引投資者的。前述Renaissance Capital在文章中稱,一般IPO的定價折扣率為15%,這是用來吸引投資者的,一個成功的IPO是要讓所有人都掙錢的,包括投資者、企業、投行,而在“直接上市”中,只有想拋售的企業內部人士賺錢。

目前國內是否有類似的“直接上市”機制?港股的“介紹上市”與之類似。不過,一位研究港股市場的證券律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港股的“介紹上市”一般適用於已經上市了的企業。

根據紅塔證券副總裁沈春暉的文章,2012年,同時擁有A、B股的中集集團(000039.SZ)將其擁有的B股(境內上市外資股)轉換上市地並以“介紹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

“A股還沒有類似的上市機制。”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