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还记得“追星女孩”杨丽娟吗?

她曾因梦见刘德华,便疯狂迷恋上他。16岁因痴迷刘德华无心学习而辍学,之后的生活更是围绕刘德华行进。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杨丽娟

如果说,对于杨丽娟的举动,我们尚可归为“私生饭”的行为,但对于她父亲“爱”女的种种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为圆女儿的心愿,父亲最终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跳海自杀,逼迫刘德华见女儿一面。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杨丽娟68岁的父亲杨勤冀抢救无效身亡

整个事件,让多少人摇头叹息。有人说,谁的年少不迷茫?

父母引路的灯塔,是孩子前进的方向。作为孩子,难免会遇到人生路上的泥潭,能否顺利走过去,父母的远见很重要。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01 孩子长不大,多缘于父母的“不忍心”

作家刘墉说:“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得步步离开父母,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人生的必然。”

父亲跳海自杀的那一年,杨丽娟29岁,妥妥的成年人一枚。但她表现出的,却是与年龄不符的幼稚、偏执和任性。

甚至,父亲的死也没有让她反思。她反而更坚定自己的追星梦,用父亲的意外再次喊话刘德华,要求见面。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有网友说,如果我当时在场,一定一个巴掌呼过去,让她清醒。

时隔12年,《豫见后来》中的杨丽娟,言谈举止温和、理性、成熟,和以前判若两人。

主持人鲁豫说,你的脾气没了,是因为让你发脾气的人没了。

一阵见血。

这个能让杨丽娟发脾气、随心所欲使性子的人,正是她的父亲:

为满足女儿的追星愿望,卖掉家里唯一的房子,一家人租房住;

为筹措女儿见刘德华的资金,卖掉自己的肾;

去借高利贷,为让女儿见偶像一面;

陪着女儿一次次去北京、香港,圆女儿的心愿。

…….

不忍女儿受半点委屈、苦痛,只要女儿满意,哪怕是无底线纵容,哪怕是赔上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我们可以纵容孩子,但生活不会,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暗中标好价。不忍心的代价注定是昂贵的。

你之蜜糖,子之砒霜。

没有了父亲的保护,杨丽娟四处碰壁,尝尽了生活冷暖。不惑之年的她说,感谢上苍没有丢弃我。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朋友晓琳是公认的“狠心”妈妈。

女儿悦悦不到一岁,咿咿呀呀指着想要的玩具,晓琳从不帮女儿拿,而是鼓励她自己去拿。

悦悦3岁时想坐摇摇车,晓琳把钱给她,让她自己找售货员换硬币。

悦悦上小学后,晓琳带她熟悉了上学路线、交通规则后,就让她自己上学、放学。

女儿10岁时,晓琳让她寒暑假去朋友的的快餐店里打零工。

晓琳狠心锻炼女儿的背后,是女儿更快的成长。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悦悦现在非常独立,也很能干。在学校,是老师的小帮手,在家里,俨然一个小管家,从不让大人操心。

晓玲解释说,对于孩子,护得一时,护不了一世。孩子终将离开我们,我们适时的“狠心”,会铸就孩子从容面对生活的能力。

不忍心放手、一切包办的父母,养出的多半是一个一直断不掉奶的孩子。

父母们或多或少会像杨丽娟的父亲一样,总想庇护孩子,却不知会让孩子错失成长的经历。这样的成长,父母无法替代,也不需要替代。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02 狠不下心的“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杨丽娟的母亲身患残疾,没有工作,父亲只是一名普通教师。父亲生前,一家人的开支仅靠父亲的工资维持。女儿追星,父母劝阻无效,之后开始省吃俭用,不惜债台高筑去支持女儿的追星梦。

狠不下心割断女儿的追星梦,不忍看女儿失魂落魄,却一步步将全家人的理智拖到深渊,直至悲剧的发生。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疼爱孩子的父母虽然各不相同,但舍不得对孩子狠心的父母却很相似:

怕孩子摔倒,便不让他奔跑;

怕孩子流泪,便不断纵容溺爱;

怕孩子受委屈,替孩子扫清前行的一切障碍;

……

杭州某中学初一新生中,有一半的人不会叠被子、系鞋带,学生委屈满满地对记者说:“袜子我会叠,其他的都是我妈帮我叠的。”家长则语气平淡地说:“一般情况不需要他做,奶奶做,他还小呢!”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贵阳某小区电梯上的指纹机被23岁的小伙扯掉,从26楼抛下,妈妈拒绝儿子承担责任:他还是个孩子。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偏离,父母觉得没必要小题大做。不得不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孩子知天文、知地理,却四肢不勤、曲直不辨,这样的后果是一撮而就的吗?显然不是。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即个体自己对自我能力的感觉。

大人用种种“不忍心”暗示孩子:我永远是个孩子,我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孩子眼中,依赖父母、自己心安理得地长不大,成为了一种习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03 父母的“狠心”需要契机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帮助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孩子独立、有担当,我们就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那该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训练孩子能力的契机呢?

  • 鼓励孩子思考,不替孩子做决定

有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将菠萝冷冻后当作冰激凌送给女儿,这种美味激发了女儿售卖菠萝冰激凌的念头。

第一天,女儿售卖菠萝冰激凌却无人问津,明知原因的妈妈,没有告诉女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女儿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女儿跑去市场,认真观察商贩们如何卖东西。之后,她们制作的菠萝冰激凌,总能销售一空。

视频中的妈妈,没有把售卖的技巧直接告诉女儿,而是让她学着观察、总结,自己动手解决困难。

所以,自己做主、解决问题,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这是孩子享用一生的本领。

  • 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习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顽劣男孩乐格克为报复学校门卫马桑大叔,将他的眼睛弄伤。

为了让乐格克学会体恤别人,马修老师安排他去医务室照料马桑大叔。

在照料的过程中,乐格克被马桑大叔的宽容、仁爱感动,从一名无可救药的坏学生,变成了一个承担责任、懂得感恩的人。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每个人从降生的哪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只有在不断犯错、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长大。

杨丽娟在《豫见后来》中对主持人鲁豫说:如果重新来过,我不会再那么做了。

如今的幡然悔悟,源于她对曾经犯错的认识。尽管她曾经的人设,让人无语又愤懑,但最终她还是懂事了,懂得感恩,懂得努力生活,懂得关爱亲人。

鲁豫再访“追星女孩”杨丽娟: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对孩子狠心

这样的结局,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就如网友留言:这个“大宝宝”终于长大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成长的样子吧——无关年龄。

顾城曾在一首诗中写到:

你说,你不爱种花,

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地凋落,

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

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愿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对孩子“狠点心”,让孩子品尝蜂蜜的甜味时,也让孩子品尝酸、咸、辣的味道,因为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味道。

-END-

作者丨口袋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