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化法治化激发资源要素活力

鲁网11月14日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其中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今年以来,青岛市认真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委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用开放创新改革的意识和心态写好“剧本”、邀来“名角”、当好“场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设置并发挥好市场配置机构的作用,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充分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凡是市场能干的一律交给市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则更好地补位,切实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充分释放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这次机构改革中,青岛在17个与市场关联度高的政府部门,专门设立了市场配置促进处,优化配置市场化改革力量,研究找准部门主责主业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切入点,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和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市场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1-9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3.3万户,增长11.4%,其中新登记企业8.8万户,增长29%,高于近两年来22.8%的平均增速,达到了民企注册增长率的一个“峰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0.3%,同比提高28.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52.6%。

畅通政商沟通渠道,激励企业家创新创意,让企业真正成为主角。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机制,畅通渠道,推动企业家创意创新。一是建立激发企业家创意创新机制。鼓励企业提出好点子、好创意,政府去研究论证,成全企业的创新。像梳理形成《百家企业发展创意方案汇编》,对经论证可行的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以头部企业或行业协会提出的方案为基础,研究制定了支持创投风投、超高清视频、蓝色药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列席有关会议制度。给重点行业协会、商会设置收发文“户头”,让他们及时看到有关政策文件;邀请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列席党委政府有关经济工作会议,给予等同于部门负责人的发言权,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三是构建政企开阔畅通的“绿色通道”。完善重点企业负责人与市领导“直通车”制度,设立企业微信群,促进企业家与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互动。

推行重大公共政策公开答辩、重大项目阳光发布,让公共资源阳光透明。推进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资源管理公开化、透明化,让企业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项目创意,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实行重大公共政策公开答辩制度。对一些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让企业家、专家、市民等各界人士全程参与,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发动动员、凝聚共识的过程。像15个攻势作战方案就是以公开答辩方式制定,由市级分管领导同志带领主要实施部门一把手组成答辩团,公开接受市级领导同志和相关部门、企业、专家提问;方案研究通过后,以中文和外文的形式,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实行公共资源阳光发布制度。把握青岛未来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全部通过媒体公开发布。像城阳区探索推行公共资源“阳光推介”新模式,举办重大建设项目资源阳光推介会,集中发布交通市政设施、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等总投资1010亿元的237个项目资源。目前,已落户企业11家,引进资金5亿元、意向资金15亿元。

崇尚法治精神,提升现代治理能力,让公权力规范运行。

青岛市强化政府的法人主体意识和契约精神,敬畏法律,尊重规则,打造人人平等依法办事、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一是开展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摸底排查出涉及政府原因导致的各类未履约问题414个,依法分类做出处置,坚决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的法盲表现。二是鼓励企业“民告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所有的“民告官”案件,均要求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今年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已出庭应诉49件,这成为对公务人员最好的法治教育。青岛中级法院从10月1日起开展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民告官”更加深入高效。三是建立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制度。采取政府向法律服务中介机构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宣传解读、适用咨询、实施监督、效果评价、权益维护,督促各项政策兑现。目前,已选择5家业内影响力大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这项工作,并在城阳、即墨两区试点推进。(通讯员 时典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