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搜不尽的经典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少帅》这部电视剧,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很重要角色——郭松龄。



这位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算是奉军中的少有的军事人才。他毕业于陆军大学,很早就开始参加革命事业,曾是同盟会中的一员。

在当时奉系中,一直以来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非常好,从郭松龄这里,张学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两人算是良师益友。

郭松龄的军事才干也是在替奉系工作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两次直奉大战之中,郭松龄大显身手,助奉系登顶。而在建立了赫赫战功之后,郭松龄自身在奉军中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但正是这样一位奉军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叛变呢?

其实,郭松龄的叛变与两个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是杨宇霆,二是张作霖。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杨宇霆,一直以来,杨宇霆都是张作霖的亲信,杨宇霆在张作霖那里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撼动。

在郭松龄开始崭露头角之后,步步高升的郭松龄显然触及到了杨宇霆的地位和利益,之后,杨宇霆开始对郭松龄进行打压,慢慢的两个人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杨宇霆心中,郭松龄有一点地位和权力上的提高都会让他感到特别不舒服。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之后,郭松龄凭借他的战功完全可以当上安徽督军,但是,杨宇霆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居然跑到了张作霖那里游说,结果郭松龄到手的安徽督军就这样被姜登选抢走了。

而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自然会让郭松龄觉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虽然张学良曾经亲自登门安抚,到这件事对于郭松龄来说依旧无法释怀。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郭松龄和张作霖的矛盾。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之后,郭松龄奉命前往日本。在这段时间里,郭松龄得知,张作霖希望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试图通过向日本贷款购买军火的方式,赢得与冯玉祥的战争。

张作霖的这一观点让郭松龄感到很意外,因为郭松龄一直认为这样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利益,于是,郭松龄便在日本接见了冯玉祥的部下,并明确表示反对内战。


而此时,看着张作霖发展的太快,南方的孙传芳也开始警惕了起来,于是孙传芳主动出兵,打败了杨宇霆,为此,张作霖不得不赶紧召郭松龄回来。郭松龄本来就和杨宇霆不和,在吃了败仗之后的杨宇霆自然更不被郭松龄瞧得起。

但是,要知道,在杨宇霆身后一直站着的是张作霖,即便打了大败仗,之前的很多好处依旧是都给了杨宇霆,郭松龄自身什么都得不到。张作霖利益的分配不均,也让郭松龄对张作霖大为不满。

而在内战上面,郭松龄一直主张和平发展东北,他这样的决定与张作霖的想法大相径庭了,同时也让张作霖非常生气,而此时外面的风声都传出了张作霖命令郭松龄回沈阳,并且要处置郭松龄。而此刻,张作霖刚好真的命令郭松龄回沈阳,无奈之下,郭松龄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


夏目历史君


郭松龄反奉是民国军阀混战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响了奉系军阀兴衰,也直接导致东北的走向。那么,郭松龄作为奉系军阀的医院,为什么却要反奉呢?

(郭松龄剧照)

我认为郭松龄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松龄看不上张作霖。

郭松龄生于乱世。日俄战争时,家乡成为交战区,房屋尽毁,百姓伤亡惨重。郭松龄目睹惨状,毅然投笔从戎,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和中国陆军大学。经过专业的军事学习,成为正经的军事高材生。

张作霖是土匪出身,虽说壮大成一方军阀,但他是个利己主义者。在许多事情上,他都会先算计如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热,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郭松龄,压根看不上张作霖这样的草莽英雄。

二、郭松龄对作张作霖有意见。

郭松龄在遇到张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庆澜出任连长职务,后来受保路运动影响,四川将领发动兵变,纷纷独立。朱庆澜被迫离职,郭松龄也不得不离开四川,回到了奉天。

当时,郭松龄已是同盟会中的积极分子。他信奉三民主义,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奉天积极响应,与革命者们密谋武装起义,结果受到张作霖的镇压,被逮捕入狱。后来幸得韩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拣回一条命,也就是此时他认识了张作霖。

随后,郭松龄又满怀革命热情,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结果再次以失败告终,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通过陆大同学的推荐,成为其中一名战术教官。

张作霖有一次看到郭松龄,当着众人的面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不是那个同盟会成员吗?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郭松龄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认为张作霖有嘲讽之意,从此对张作霖心存偏见。

(张作霖剧照)

三、有功无赏,待遇不平。

郭松龄在做教官时,张学良也在讲武堂学习。

郭松龄和张学良亦师亦友,他在张学良的举荐下,成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此后,郭松龄接连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成为张学良的副手。而张学良出于对他的信任,又将精锐之师三、八旅所有事务都交给他负责。

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凭着过人的指挥才能,都取得了极大的功劳。然而,功劳最高的他,却独独不在封赏名单内。看着那些没有做出大成绩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赏赐,骄傲的郭松龄,再次心生不满。

四、政见不合,受人排挤。

直奉战争胜利后,膨胀的张作霖决定趁胜追击,继续攻打南方国民军,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然而,耿直的郭松龄却坚决反对,并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张作霖正自信满满,对他而言,郭松龄无异于泼冷水,这让他很不高兴。那些本就妒忌郭松龄的将士们趁机大进谗言,对他处处排挤。

(张学良剧照)

五、妻子推波助澜。

张学良心里很明白郭松龄受到不公待遇,于是让他偕夫人韩淑芬前往日本考察军事。

郭松龄在日本考察期间,却发现张作霖为了得到日本人军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谈妥卖国的“二十一条”。

郭松龄愤怒了,他觉得国难当头,张作霖竟还为一己之私,出卖国家,还准备自己人打自己人,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导火索。

韩淑芬早就不满郭松龄在奉军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个进步青年,一直痛恨军阀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她极力赞成郭松龄反奉。

六、与冯玉祥结为联盟。

郭松龄虽说掌握着奉军7万精兵,但想要攻打势力强大的张作霖,却并无胜算。为了加大筹码,他又与直隶督办李景林和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达成共同反奉的联盟,并确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隶、热河,而郭松龄则做反奉先锋,冯玉祥负责接应。

为了巩固盟友关系,郭松龄、李景林和冯玉祥还做了详细的地盘分化:反奉胜利后,郭松龄雄踞东北、李景林占据热河和直隶、冯玉祥则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谋反奉计划时,张作霖却发电报要郭松龄速回奉天议事。郭松龄担心老奸巨滑的张作霖已经察觉了他的行动,仓促之间,他举起了“反奉讨张”的大旗,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此鬼非日本鬼,乃白俄鬼。

因为他身材像白俄兵一样高大,又常穿普通士兵们穿的布军服,远远看起来像白俄兵,人们对各国侵略者都没好感,以“鬼子”称之,所以他得了这么个外号。

和大家所想的不同,郭松龄之所以反奉,既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也不是为了个人私欲,纯属理念不同,派系之争。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组成相当复杂,有当初跟着他当土匪的结拜兄弟们,也有系统学习过现代军事的新式人才。这两类人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矛盾,一派以元老自居,一派觉得自己才是奉系的未来,彼此看不惯。

那么张作霖支持哪一派呢?哪派都支持,等于哪派都不支持!事实上他对此喜闻乐见。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术的一种体现,让“大臣们”相互制衡,“龙椅”才坐得稳,要是部下全都一条心,他张作霖就该犯嘀咕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老派”和“新派”明确形成。

而“新派”还细分为留洋派和本土派。留洋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本土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

这两人理念不同,杨宇霆主张带着奉系向中原地区发展,图谋统一中国;郭松龄则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意思是东北自保,关内那堆事就别管了。

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张作霖来说,杨宇霆的理念显然更符合他的心思,郭松龄的则过于保守了。于是对杨宇霆信任看重,视他为得力助手。

那奉系二把手张作良是个什么意思呢?他没有明确的看法,可能觉得都有理吧。但因为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嚣张跋扈,都快不把他放眼里了,所以他对杨很不满,站到了郭松龄那一边。

张家父子虽然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依然父子情深,郭松龄和杨宇霆却已势同水火。

虽然有着少帅的支持,毕竟老帅才是掌控一切的那个人,因而郭杨之争中郭松龄受到了杨宇霆的打压排挤。

杨宇霆性格不好,郭松龄情商也不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凡事特别爱较真,数次落于下风,让他不但厌恶杨宇霆,也恨上了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爆发严重的地盘之争,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都没争到,简直要气死,撺掇张学良篡了张作霖的位自己上台!

张学良吓了一跳,他可从没这么想过,当然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对他也有了不满,产生了反奉的念头。

而导致他真正反奉的则是这么件事: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作为奉系的代表去日本观操,忽有个日本的重要参谋问他此次来日本是否代表张作霖签订前约?

郭松龄一头雾水,询问之下才知道张作霖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要求日方供给奉系军火,入关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事彻底激怒了郭松龄,他本就不愿出关作战,只愿偏安东北,再一想到哪怕打赢了自己也没啥好处,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找上了冯玉祥,双方结成同盟。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了反奉的通电,有三个主张:一是停止内战;二是张作霖下台,严惩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张学良上台,改革东四省。

张作霖都懵了,虽然他看重杨宇霆,对郭松龄其实也是很信任的,压根想不到他会造反!还以为是张学良想逼宫篡位,差点没把他给杀了。

张学良也懵,自请去和郭松龄商谈退兵,但郭松龄铁了心要反奉,当然不听他的。

除了冯玉祥,郭松龄还有另一个同盟:奉系实权人物李景林。

(郭松龄夫妇被曝尸)

三方加在一起看起来声势浩大,张作霖都让家人收拾细软准备逃跑了。

但军阀同盟因利而来,也因利而散。李景林不断撬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墙角,冯玉祥趁郭松龄和奉军打得火热,出兵占领了热河。

日本人也在其中插了一脚,先拉拢郭松龄,表示可以帮他一把,只要战后给出国家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又去找张作霖,张作霖同意了——也不是真心同意,只是想糊弄小日本,后来反悔了,这也是日本人非要弄死他的原因之一。

郭松龄孤立无援,战败身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张学良晚年的叙述,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曾经多次向张学良抱怨张作霖不公,并且表示自己“宁折不弯”。郭松龄的抱怨并不是没有道理,张作霖在处理郭松龄和杨宇霆矛盾的问题上,一直偏向于杨宇霆。


郭松龄是奉军中的第一悍将,如果没有郭松龄的帮助,张作霖可能早就被吴佩孚赶下台了。张作霖只依靠郭松龄打仗,不给郭松龄应得的封赏,郭松龄叛变也是迟早的事情。

张学良能够在奉军中出名,一半是因为张作霖的提拔,一半是因为郭松林的帮助。


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始,郭松龄就在张学良的手下担任副将。张学良名义上是主将,实际上却事事听从郭松龄安排,两个人的私交非常好。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说:“你除了不能把老婆给郭松龄,其余的都能给他了!”

郭松龄每一次打了胜仗,张学良总能加官进爵,而郭松龄也能跟着张学良一起升迁。然而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加剧,张作霖宠信杨宇霆疏远郭松龄,造成郭松龄对张作霖越来越不满。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郭松龄不满杨宇霆手下的排挤,竟然带领亲信部队从前线撤走。


张学良知道离开郭松龄奉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赶紧带着少数护卫追上了郭松龄,将郭松龄劝了回来。

郭松龄回到军队后,带领手下精锐一路打到秦皇岛,为奉军取得直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结果在战争打完之后,姜登选和杨宇霆都获得了督军的职位,郭松龄只获得了京屿诸军副司令的职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姜登选和杨宇霆被孙传芳击败,江苏和安徽先后丢失。


郭松龄内心非常的不满,他认为张作霖这是故意打击自己,宁可把安徽和江苏丢掉,都不愿意让自己去做督军。

1925年郭松龄作为奉军的代表前去日本考察,一次偶然的几乎,郭松龄得知张作霖想要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日本军事援助的消息。


过了没多久,张作霖给郭松龄发电报,要求郭松龄带兵讨伐冯玉祥。这一消息让郭松龄十分气愤,在回到东北后不久,郭松龄就开始偷偷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准备发起反奉战争。

1925年11月,郭松龄公开反叛张作霖,郭松龄叛乱的时候给张作霖提出了三条要求:


  • 第一条要求是停止内战,主张和平。

  • 第二条要求是张作霖立刻下台,处置杨宇霆等人。

  • 第三条要求是张作霖将奉军的领导权交给张学良。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郭松龄之所以反叛张作霖,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在国内挑起内战,另一方面是因为张作霖宠信杨宇霆,没有给郭松龄应得的奖励。

郭松龄叛乱初期,张作霖的军队节节败退,张作霖甚至想要下野,将“东北王”的位置交给郭松龄。


然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郭松龄的同盟李景林和冯玉祥起了内讧,张作霖拉拢日本关东军助战,战争的局势很快出现了大逆转。郭松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带着夫人化妆逃走,在逃亡途中被张作霖的军队抓获,最终在押送回沈阳的路上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


历史总探长


答:我看到很多人说郭松龄反奉,是因为和杨宇霆争风吃醋,纯属军阀内部的“黑吃黑”,止为争权夺利。

这种说法百分百是错误的。

是的,郭松龄在奉系军阀里功劳很大、得到的封赏却很不相称,而且,他是和杨宇霆政见不同,有很多争执。

但这决不是郭松龄反奉的根本原因。

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原因很简单:他不能容忍张作霖“卖国”。

郭松龄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主革命者,他的军事才能出众,本来是可以在战场上获取自己更多的政治资本的。

在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中,他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在1925年,张作霖在杨宇霆的怂恿下发动“第三次直奉战争”时,时任第三军副军长的郭松龄明对这种军阀内战已经心生厌倦。为了避免参战,他假借养病与考察军事为由,携夫人韩淑秀前去日本。

在日本,郭松龄无意间与日本参谋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张作霖已与日本人密约,目的是为了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以及打“第三次直奉战争”,并以帮助落实袁世凯时期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为条件,以换取日本的军火支援。

之前,郭松龄受杨宇霆排挤,他没有发作;受张作霖冷落,他也没有发作。

独独因为张作霖要帮日本人落实《二十一条》,他忍无可忍,反意萌生,最终彻底爆发。

他对当时同在日本观操的国民军代表韩复榘说:“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通电:“为消弭战乱、改造东省必须要求: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台,惩办主战罪犯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由此可见,郭松龄反奉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容忍张作霖出卖国家主权!

不得不说,张作霖是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在许多事情上,他都会先算计如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有人说,说张作霖要帮日本人落实《二十一条》,其实,只是张作霖开给日本人的“空头支票”而已。

的确,张作霖也经常靠这种手段戏耍日本人,给日本人吃“画饼”,把日本人当枪使,耍得日本人团团转。

但郭松龄不管,他眼里容不下砂子,并且,张作霖在和直系军阀作战、一意扩大内战是事实,所以,他就就跟张作霖干上了。

另外,夫人韩淑秀对他的支持,也更加坚定了他举兵反奉的决心。

韩淑秀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她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堂,任附小教员,听说为响应武昌起义在奉天举事的英雄人物郭松龄被清军捕获,她勇闯法场,拿着一份《盛京日报》,指着报纸上刚登出“清帝退位诏书”,挽救出了郭松龄。当日,为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农历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郭松龄获得重生,和她结为恩爱夫妻。

韩淑秀深明大义,她也清楚丈夫反奉胜利的希望不大,但抱定了杀身成仁的信念,全力支持丈夫。

郭松龄用兵一流,对东北军的一切了如指掌,起事之初,势如破竹,一度吓得张作霖犹如惊弓之鸟,大失常态,“当即命令内眷收拾细软转移,府内上下手忙脚乱。10时检点就绪,即以电车27辆,往返输送(家私)南满货栈。然后令副官购入汽油10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

可惜的是,郭松龄看错人了,他是联合了冯玉祥起兵的。

但冯玉祥是个墙头草,最不可靠,他为了控制直隶省,先是背后捅刀子,打跑了盟友、直隶督办军阀李景林;然后又顺势占领了热河省,抄了郭松龄的后路,断绝了郭松龄的后勤补给。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和张作霖达成了协定,出动空军轰炸,并派守备队阻击郭松龄。

这样,郭松龄内外交困,陷入了绝境。

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高金山将捉获到的郭松龄夫妇押到离老达房5里许的地方枪杀。

临刑前,郭松龄求仁得仁,并无愧悔之色,对围观军民说:“吾倡大义,出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韩淑秀也从容就死,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望汝辈各择死所!”

……

郭松龄夫妇就义后,报上载文称:“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乃败于日本帝国主义。”

补一笔:郭松龄实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他和他的远祖郭子仪一样,同为著名爱国将领。郭松龄身材槐梧,却常穿士兵粗布军服,和奉军中那些高大的白俄士兵相同,遂得绰号“郭鬼子”。

198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五十年时,在台湾的张学良无限苍凉地说:“如果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 事变了!”

张学良此语,史学界有很多人认同。


覃仕勇说史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大将冯玉祥突然倒戈,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首脑、北洋政府大总统曹锟,致使直系大败。战后,冯玉祥与奉系张作霖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他们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执政,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冯玉祥和张作霖手里。

奉系大将郭松龄

冯玉祥不满足于与张作霖分享权力,于是便寻找机会分化奉系,郭松龄进入他的视野。当时东北军高级将领分分属几个不同派系,其中有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以杨宇霆为首的日本陆军士官派,还有保定军校派等。郭松龄的陆大派人数较少,而士官派人数很多,并且控制着东北军各要害部门,其骨干有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郭松龄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对杨和张作霖心怀不满。

西北军阀冯玉祥

在这种背景下,冯玉祥便引诱郭松龄反奉。当时驻军天津的奉系李景林与郭松龄关系很好,郭和他相约一起起事。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致电张作霖,要他不要再继续内战,要求张作霖罢战息兵,将权力交给张学良。

但就在此间,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想抢夺直隶(今河北、天津一带,当时归李景林管辖)地盘,引起李景林不满,这时张作霖又拉拢李景林,李于是态度转变,回到了张作霖一边。

这时,冯玉祥又釜底抽薪,不再支持郭松龄。当郭松龄和张作霖撕破脸皮兵戎相见时,郭松龄要求将其部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冯玉祥手下有三个军),但遭到冯玉祥拒绝,冯对郭松龄说:“请自己另起名义吧!”于是郭松龄将部队改名为东北国民军。

郭松龄兵败被杀

总的说来,郭松龄起兵反奉也好,冯玉祥唆使郭松龄起事也罢,打的是为国为民旗号,其实都是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


民国年间那些事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 当时人认为是争权夺利 现在认为是价值观不同

引发郭松龄反奉的因素有:

1、郭松龄认为自己功高但得不到奖赏。原先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相约入关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但因为李景林为了出任直隶督军之位,阻碍张作霖任命直系要人王承斌为直隶督军,进而得到了直隶督军,破坏了四人入关前的约定。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得到了直隶、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张作霖因为跟随自己的守旧派都是绿林强盗出身,因为不让那些老部下接管这四省。于是只能由大学派和士官派接管。郭松龄认为这四省任命应当是:直隶督军,张学良;江苏督军,张宗昌;山东督军,李景林;安徽督军,姜登选,自己辅助张学良练军。

但张作霖没有接纳郭松龄的看法,作了如此安排:直隶督军,李景林;山东督军,张宗昌;安徽督军,姜登选;江山督军,杨宇霆。

看到自己的死对头杨宇霆能够督军江苏,郭松龄非常不满:

“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2、张作霖重用士官派,导致作为大学派领袖的郭松龄极为不满。

第二次直奉战争,四个省的督军,士官派得到了两个。张作霖知道守旧派都是绿林强盗出身,不能出任督军职位,怕惹笑话。四个省督军,大学派一个都没有得到,反而是大学派的对头士官派一得就是两个。郭松龄认为大学派功高但无赏,心里极度不平衡。

在孙传芳组织五省联军进攻时,杨宇霆退出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地。战败的杨宇霆回到奉天依然担任总参议,大权在握,没有收到丝毫的惩处。

因此,郭松龄认为张作霖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跟着张作霖是没有前途的。


3、郭松龄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和张作霖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

郭松龄的自评:

“今张氏竟以一人之所欲,不惜牺牲三省人民之生命财产而不顾。松龄无似,居亦常进忠告之言,冀以和平手段纳入正轨,无如彼昏不治,专横愈甚……至于叛逆之谬说,更不承认。松龄幼读实数,粗知大义,见张氏为政之不仁,始有改革奉天之志,是以投身军界,不惜屈辱。”

同时郭松龄个性狭隘,不能容人。在部下劝不必杀姜登选时,郭松龄竟然将山海关阻止他入关部队的行为归责为毫无相干的姜登选身上:

“他们杀我的人,我就杀他。”

他们是指在山海关伏击郭松龄反奉军先头部队的山海关守军。姜登选不过是回奉天,碰巧碰上郭松龄。

张作霖对郭松龄的评价(出处不详):

“郭鬼子这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只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的。小六子说他是个人才,能吃苦耐劳,我一次就给他两千块大洋,给他安家。那时候他感激的把他妈给我当老婆他都愿意。他自以为有功,在座的谁不比他资格老?汤二哥和我穿一条裤子,出生入死,现在和郭鬼子拉平辈。小六子上了贼船,郭鬼子教他学李世民”

郭松龄练兵、作战尚可,但绝无治理能力,更无张作霖意图一统的宏图大志

说郭松龄是理想主义,却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从郭松龄和冯玉祥签订的密约来看,郭松龄就是割据军阀一个:

郭松龄、冯玉祥密约内容:

1、郭松龄誓死反对张作霖和日本签署条约,进攻冯玉祥军(这是郭松龄的捏造,并非事实。);

2、奉军攻打冯玉祥军时,郭松龄倒戈攻打奉军;

3、郭松龄夺取东北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4、将直隶、热河划给李景林(李景林并不知情);

5、郭松龄军统称东北国民军(冯玉祥添加,以上四条均为郭松龄主动提出)。

活脱脱一个东北土霸王的形象跃然纸上!看了郭松龄和冯玉祥密约之后,你还觉得郭松龄能够让东北更强,甚至一统中国吗?

在反奉后,张学良提出停战时,郭松龄提出了是四个停战条件:

1、山东归岳维峻(冯玉祥下属);

2、直隶归冯玉祥;

3、热河归李景林;

4、东北归郭松龄。

在停战谈判失败后,张作霖召集了所在在沈阳的军政人员,作出如此的表示:

“郭鬼子倒戈了,你们大家都已经知道,我有三个感想:第一、培植一个将领,真不容易,好容易培植出来,他打你的翻天印,实在令人寒心。第二、打胜仗个个都有功,个个都该赏,有一个人赏不到,或者认为自己功高,没有受上赏,便要造反,实在令人可叹。第三、派一个人做封疆大吏,掌握一省的生杀大权,我不能不择人而用,如果所用的人不得当,老百姓会指著我张作霖骂的。……杨宇霆这次丧师失地,回来后我也申斥过他,他现在辞职了,我也答应了他。……”

张作霖这段非常直白的话,可以做为问题的答案结束了。

最后要说的是杨宇霆江苏败退的事:奉系精锐驻守在北京到山海关之间,由郭松龄掌控,督军江苏的杨廷宇如何能够用非精锐部队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作战,撤退保留实力是最明智的,否则既损兵折将,还照样丢了了江苏,亏大发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撤!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郭松龄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他厌恶张作霖无利不起早的匪类本性,他渴望奉系军团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但天不遂人愿,奉系军团的所作所为一次一次的让郭松龄失望。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郭松龄选择了爆发,他反奉的目的并不是夺权,而是为了把沉睡的东北军叫醒。

往事悠久豪情壮,桃花飞舞父母乡

郭松龄的父亲是一位饱含诗书的私塾先生,从小父亲便教导他,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家国天下”。


他的母亲是一名勤劳朴实的东北妇女,虽然容貌普通,但是心地善良。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却省吃俭用,时常接济穷人,父母对郭松龄的影响十分巨大,

长大后的郭松龄胸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投笔从戎,以报效国家为理想,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无愧于父母的教诲之恩。

国破家亡山河碎,星垂平野天苍苍

日俄之间的战争,毁灭了郭松龄心心念念的家乡。


一个人没有了故乡是什么滋味?“凄清如许…从此天涯孤旅。”

没有人知道郭松龄的心中背负着多么大的伤痛,我只知道,从那之后,他从一介酸腐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位不苟言笑,杀伐果断的军人。


报国从军黄粱梦,心途遥远路难寻


加入奉系军团的郭松龄从严治军,从宽治民,帮助穷苦的东北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军民们爱戴他,同僚们羡慕他,东北王张作霖赏识他,可郭松龄却并不快乐。

郭松龄发现,张作霖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抗日救国,而是拉山头、搞领土扩张。


并且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时,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援而牺牲了东北的权益,导致了东北地区被日本疯狂蹂躏的惨状。

我就是东北人,听老一辈人说,辽宁省以北、以西的一些小城镇,在抗战时期遭到过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甚至出现过一个村只有十几个活口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山东人、河北人迁入辽宁省之后,辽宁省的人口才有所回升。



张作霖在部分东北人的眼中,其实就是个土匪头子,他剥削百姓,威胁商会,假仁假义,唯利是图。

不要被电视剧所欺骗,他只是一个发国难财的军阀,并不是什么“东北英雄”,死在他手里的中国百姓,并不比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少!

郭松龄正是看清了张作霖的贪婪的本质,心中才逐渐产生了反抗张作霖的念头。

今生男儿镇杀场,来世再报父母恩。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有意入主南方,将奉系军团的地盘扩张至江苏、江西一带,郭松龄极力反对张作霖的做法,并苦口婆心的建议张作霖退出关内,发展东北,保境安民。

梦想着成为第二个袁世凯的张作霖自然不会放弃向南方扩张的机会,由于郭松龄和张作霖的政治理念不和,郭松龄在奉军中渐渐被孤立。


1925年,张作霖用大肆剥削贫苦百姓得来的钱,在日本购买武器。


忍无可忍的郭松龄愤慨至极,决定起兵反奉,同年11月,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在滦州起兵,向辽东进发(辽宁省东部),但无耻的张作霖勾结日本人,对郭松龄的反奉军形成了双面夹击之势,郭松龄无法以一敌二,最终兵败将亡。


白话历史君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总结的很到位了,我就来谈谈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失败吧。


郭松龄反奉前,日本很不满张作霖的。


虽然张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统一”东三省的,但是随着张作霖实力越来越大,张作霖野心也越来越大,张作霖开始不满足于做“东北王”,他还想“一扫六合,匡扶天下”。这就和日本的战略目标有了分别。


日本最开始之所以要扶持张作霖,是因为1921年日本在华盛顿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规定了列强不得用武力改变民国版图,所以日本不得不从直接侵吞改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国公约》同时也规定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原则,也就是说各国要把自己在华势力范围拿出来分享,日本当然是不愿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东三省局面是:东三省和民国长期形成军事态势的分裂,这样方便日本独占东北,同时,东北又要保持长时间稳定,不然东北对外扩张会被列强视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动。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文件强调:“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大体而言,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当然,张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当张作霖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他慢慢感觉到日本对他束缚,大过了支持,所以从1924年开始,张作霖在东北开始抵制“中日合办事业”,1924年开始,东北就没有新的中日合办企业,并且开始自主修造铁路,控制对日本人卖地等措施。


小矶国昭


张作霖的这些态度,日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1925年郭松龄到日本暗示自己对张作霖不满时,从日军总参谋部第一课长小矶国昭(抗战时日本首相,甲级战犯)到陆相宇垣一成都对郭松龄暗示日本会“恪守中立”。


而郭松龄反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派殷汝耕(日后大汉奸)去与关东军沟通,殷汝耕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个人相信郭军长取得东北,迟早可能实现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松龄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军部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对张作霖政权的崩溃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


然而,郭松龄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和冯玉祥联合,因为这直接改变了日本对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态度。


要说清楚这件事,就要从当时国际形势说起。


当时真正有能力,也愿意花金钱干涉民国内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苏联,它们的目的都很类似,确保民国不会站在日本(苏联)一边,日本还多了一个东北经济利益。


因此,日本对苏联在华势力扩张是很警惕的。


苏联当时在华北其实是没有根基和人脉的,苏联急需寻找这么一个进步势力,让这个进步势力牵制日本,以确保自己东部领土的安全。


一来二去,苏联找上了基督将军冯玉祥,而冯玉祥当时正苦恼奉军势大,也想找一个外援,两边一拍即合。


而在郭松龄反奉过程中,冯玉祥和苏联做了什么呢?


冯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对于郭松龄来说,更为致命的是苏联为支持冯玉祥,不但苏联在华军事人员全部参加了这场战斗,而且苏联方面还专门派了航空志愿兵参战。


当时主张全力支持冯玉祥的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苏联还多次催促冯玉祥应该全力支援郭松龄,国民军应该向关外进军。


这样一来,在日本看来,郭松龄反奉事件的性质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奉军内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国际政治色彩,是苏联专门设下削弱日本,打击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阴谋论的日本关东军,更是笃定“事情一定是这样子的”。而且从满铁等日本在华情报机构发来的情报显示郭松龄周围都是国民党(当时大革命还没失败,外国通常认为国民党是“赤色势力”)更笃坚定了日本军方关于“郭松龄反奉是苏联阴谋”的看法。


再加上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支持,不断答应之前不愿意答应的苛刻条件,最终日本,尤其是日本军部还是决定支持张作霖,而日本一旦决定支持张作霖,郭松龄的失败就是必然了。


虽然在最后关头,郭松龄派齐世英去日本,声称自己也愿意答应张作霖答应给日本的一切条件,但是终究还是晚了。


最后多说一句,郭松龄反奉,两边加起来军队数量超过十万了,但是这场“惊天动地”的反奉战役,两边总伤亡人数才1000多人。


兰台


有一年郭松龄奉命观察日本秋操,日本陪同的重要官员私下阐述了日本方面让郭取代张作霖成为东北的领导者,郭不置可否,其实他心已经动了。

直奉战争第一次失败后,张作霖开始大力整顿军队,淘汰了一批土匪出身的军官;请了一些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人;召入部分保定和奉天军官学校的学生。这样东北军便形成了老中青队伍,他们各自对其他两派不服气,矛盾难解,对立日深。

由于张作霖倚仗中青派,更看中日本士官学校军官,使中派在东北军占了上风。而少帅张学良代表着年轻的“土派”,在东北也占有重要砝码,老派们虽然没有话语权,但在张作霖眼里也不能得罪。

一般,三派相安无事,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中青两派开始对立起来。张学良的老师郭松龄有才华,得到张作霖赏识,决定让他带领部分东北军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形成了以张学良和郭松龄两支部队在整个东北军的主力。在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直接面对吴佩孚看家部队第三师,仗打得非常惨烈。

直军第三路总司令冯玉祥的倒戈是这次大战的转折点,直军惨败,在夺取直系地盘时,中派主要人物杨宇霆假公肥私把江苏、安徽、直隶、山东和淞沪给了那些与自己私交不错的人。这肯定得到大帅的首肯。大帅的意思是让“小六子”在师傅底下多历练历练,将来自己退位后郭就能辅佐少帅成为顶梁柱。

看到与自己敌对的杨宇霆那帮洋洋得意,吆五喝六的样子,郭松龄猴急了,坐不住了,原来他想依靠日本帮助夺取东北的想法还一闪之念,现在却成为了实际行动,反奉前,郭与日方谈妥让日方保持中立,以至于郭军进攻神速。日本在张、郭两方讲条件,张作霖很大方地满足日方所有要求,结果日方倒向了张,郭失败身死。

郭是以少帅名义清君侧,开始还是为了那个该死的杨宇霆,但大帅同意惩治杨后郭仍不罢手,证明了郭的私心。军心开始松动,焉能不败?况且郭打着冯玉祥弄出来的“国民军”旗号更使张作霖和张学良反感,郭的失败在于他的政治主张是致命的,他信誓旦旦地认为联合了直隶李景林、北京的冯玉祥,妥协日本关东军(这里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郭日有协议,但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前期日关东军的中立态度说明了一切)就万无一失,可是李景林和冯玉祥出卖了郭,最后日本关东军也给郭使了让他死得其所的绊子,再加上张学良的策反,郭松龄这位只想用军队实力获胜的简单想法归于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