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黃氏各支系

粵東地區(揭陽)黃氏各支系
揭陽是潮汕地區最早載入史籍的古縣之一,和海陽、潮陽並稱“三陽”。早在義安郡及後來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陽地和揭陽縣的存在。習慣叫法稱“古揭陽”,以別於設置獨立行政區劃後的揭陽縣。夾義的揭陽縣是設置於漢武帝元鼎六年(121),不過當時的揭陽縣轄境比現在的揭陽大得多。19叨年潮汕地區分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陽市統轄普寧、揭西、惠來,及增設的揭東縣。揭陽榕城為揭陽市駐地。


揭東縣(包括揭陽市區,即榕城)
一、禾坪派:
化公分派鳳溪(黃德三)世系:
黃德三,黃潛善長子黃久昌之三子。據《廣美鄉黃氏族譜》稱:黃久昌原居福建莆田(一說居寧化,準確的說法應是自寧化移居莆田),他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子黃德三於元末明初從莆田河田村遷徙潮陽直浦都,黃德三有四子,長子黃鳳溪移居揭陽漁湖都廣美鄉。長子黃亮,為廣美(俗名港尾)黃氏始祖。次子黃煌,創居潮陽貴嶼等處,三子黃輝,移居澄海。四子黃煊,入贅藍田都濡港潘家。
廣美黃氏始祖(也是眾多揭陽黃氏的共祖)黃亮,字鳳溪,曾官任奉政大夫,娶妻郭氏。世系如下:
1世鳳溪,諱亮,生子漁灣。
2世漁灣,生子易簡。
3世易簡,生子二:偏逸、偏蔭。
4世偏逸,有六子:長彰輔(徙居揭陽田東);次彰仁、三彰取(分居洋東);四彰善;五彰幼;六廉靜。
5世廉靜,號尾房,有子二:長醇建,次醇叟。
6世醇建,生有三子:果庵、素庵(分創本縣許厝);謨庵(分創本縣全美村);六世醇叟,有子四:東陽、廉湖、梅庭、南陽,支分本縣大埕、寨外、西庵等處。

7世果庵,生子名確齋。
8世確齋,生子四人:長少齊、次清魯,俗稱馬櫝公。三、四失傳。
9世少齊,官至明禮部右侍郎,誥贈通奉大夫、加贈一級致仕。子二:長浩然、次浩一,子孫居本縣寨外和全美村;
10世浩然,俗呼新太公,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誥贈通奉大夫。有子三:長奇遇,次熙臣、三正遇;
11世奇遇,號良臣,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登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固安縣令,黃奇遇歷任禮部、吏部二部尚書,參預編修熹宗實錄,主修《揭陽縣誌》,為潮州後七賢之一。十一世正遇,字常之,號宜臣,也是進士出身,卒諡端恪。有子三:長裕軒、次早夭,無傳;三士衡。(下略)
縱觀揭陽廣美黃氏,自黃鳳溪之父黃德三率先人潮,開基潮陽直浦,黃德三是為該派遷潮始祖。其長子黃鳳溪本人自潮陽徙居揭地,黃鳳溪為遷創揭陽始祖。十傳至黃浩然,生下黃奇遇、黃正遇、黃熙臣兄弟三人,尤其是潮州後七賢之一的黃奇遇,不單官居高位,而且學識淵博,剛直不阿,深受天下人敬仰。姓因人顯,廣美黃氏因此而聲名益著,自明以降,四百年來號稱望族。
化公分派致政公世系:

黃氏致政公世系也是揭陽黃氏的另一個聞名遐邇的望族。其始祖致政七公,乃黃久茂第四子黃泉溪之第七子,原居莆田石獅巷。宋神宗年間(1068- 1085)登進士,任海豐縣尹。致仕後不回莆田原籍,因羨潮州背山臨海,宜耕宜漁,有利於子孫日後發展,遂決意立籍潮州。擇地於揭陽官溪都玉溪村(今之溪口村,)創建村寨供子孫居處。揭陽玉浦黃氏立致政公為這一世系的遷潮始祖。黃致政有子三人,長子念一公,創居揭陽官溪都官湖鄉。子孫昌盛,先後分創揭陽仙橋鎮的隴上、老山尾、新山尾、內洋、寨內等村。次子黃念二公,仍隨父居玉溪。其後子孫分支曲頭、玉浦和潮陽的陽美及梅縣等處。三子念三公,派下子孫創居揭陽高湖、桂嶺新鄉及普寧等處。七傳黃煥國、黃時晦兄弟,同登宋紹興二年 (1132)張九成榜進士,創居海陽龍湖(今潮安縣龍湖鎮龍湖鄉)。八傳之後又分創長湖、曲頭、埔上、高美、寨內、宅上及梅縣登崗、陸豐石寨、普寧坤頭山等處。九傳又有子孫分創遷居揭陽榕城石獅橋、北窖口,再移南園。傳到11世開基梅崗都登崗鄉,至12傳黃德庵,從玉溪移居玉浦。
這一支以玉浦為發祥地的世系支派,是揭陽黃氏的主流之一,與風溪世系堪稱伯仲。其特點是播遷快速,分佈地域廣,至1998年已傳37代,人口眾多。英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人口當在30萬人以上,居住揭陽本地的有12-13萬。僅12傳至黃德庵,生有三位兒子:長彥成、次彥昌、三彥英,通稱“大三房”。玉浦“大三房”派下子孫便有3萬多人。裔孫建“熾昌堂”於官湖鄉崇祀為本世系始祖“致政公”。

黃詹世系:
黃道美,字叔玉,號榕江,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由潮陽龍陂遷創揭陽縣榕北黃畔圍,(今揭陽市新河,原稱仙河)。
普寧市
普寧轄境原屬潮陽縣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詔,從潮陽縣分出洋烏、黃坑、戎水三個都置普寧縣。萬曆十五年又割洋烏、戎水歸潮陽縣管轄,清初上述兩都又重歸普寧縣管。因此,在不少舊存族譜中,談到遷移地時,常把潮陽與普寧混為一談。其實普寧黃氏是潮汕黃氏中重要的一支,全市有黃姓人口約15萬多人,約佔普寧全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居第二位,僅次於陳姓。黃姓宗親分佈於全市。17個鎮、2個農場。全市計有黃姓人聚族而居村落102個。有一村一姓者,也有與其他姓氏和睦共居的。據調查,居住於流砂鎮的有馬柵等12個村落;,居住於佔隴鎮的有西社的西南等8個村落,居住於大南山鎮的有灰寨等6個村落,居住於梅塘鎮的有泗坑等4個村落,居住於池尾鎮的有高明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壩鎮的有半徑等3個村落,居住於燎原鎮的有埔上寮等3個村落,居住於洪陽鎮的有雨堂等9個村落,居住於南溪鎮的有籃兜等2個村落,居住於廣泰鎮的有山後等6個村落,居住於赤崗鎮的有五福嶼等3個村落,居住於麒麟鎮的有南坡等8個村落,居住於南徑鎮的有磨石坑等7個村落,居住於下架山鎮的有坡烏等5個村落,居住於石碑鎮的有古嶺等5個村落,居住於雲落鎮的有中央寨等5個村落,居住於裡湖鎮的有竹頭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池農場的有新星等3個村落,還有馬鞍山場的里仁村等。其中人口5000以上者有流沙鎮的東埔村等8個村,3000-5000人者有流沙鎮的馬柵村等11個村,1000-3000人者有云落鎮的下新埔村等 25個村,500-1000人者有南徑鎮的磨石村等30個村,100-500的有洪陽鎮的新安村等26個村,100人以下者有云落鎮的神前坑等2個村。其中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鎮的泗坑村,近8千人,人口最少的是雲落鎮的上洞,僅60多人。

根據資料,普寧黃氏絕大部分屬禾坪派,但因分佈村落較廣,世系較難理順。現僅對幾個主要世系進行闡述: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
就已知材料,普寧屬於化公分派僚公世系的黃姓村落有:普寧佔隴鎮西社黃氏、黃坑五福嶼黃氏、興仁鄉班湖(今普寧市裡湖)黃氏、坤頭山黃氏、山後村黃氏、東堆黃氏、桂嶺新鄉黃氏等地。譜雲:黃僚為峭山公10世,九傳至黃侗叟,創潮陽直浦。後代子孫分居潮陽各地(普寧時屬潮陽)。其分創普寧各鄉簡述如下:
佔隴鎮西社黃氏:
1世峭山公。
2世寧化公。
3世道公。
4世文公。
5世省察公。
6世春公。
7世仁公。
8世潛善公。
9世久養公。
10世寮公,創居梅州。
11世吉慶公。
12世日新公。
13世文煥公。
14世淑敬公。
15世德彝公。
16世伯九公。
17世禮卿公。
18世侗叟公,子二:皇甫、經德;黃經德曾被朝廷任為潮陽縣知縣,黃侗叟隨子人潮,創居潮陽直埔都。

19世皇甫公,黃侗叟長子,曾以翰林學士致政,故其後代子孫尊稱為“致政公”。宋末自閩人潮,卜居潮陽奉恩鄉麻田麓之霞霖;有四子:松巖、松霍、松山、松澗。
20世松山公,黃皇甫第三子,自潮陽直浦遷創潮陽高堂,為高堂一世祖。
21世倉使公,高堂二世祖。
22世棉山公,,於元末明初由潮陽高堂移居普寧裡湖,後又移居佔隴西社,為西社一世祖。其後裔又先後分創流沙鎮湖心洋村、下架山陂烏等村。
按:據《普寧市黃氏分佈村落表》在分創始祖一欄中則與上所引資料來源《黃氏通書》(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所載譜系不符,表雲佔隴西社西南村創遷始祖為黃斯可,於公元1678年遷自福建油園,西社新北村創遷始祖為黃學貞,西社考寮村創遷始祖為黃香愚、黃惠愚兄弟,但均未闡述遷移經過及世系。抑或佔隴西社黃氏有多系? 謹此存疑。
五福嶼黃氏。五福嶼黃氏為黃皇甫長子黃松巖(第20世)派下子孫。其世次及遷徙經過如下:
黃侗叟--黃皇甫一黃松巖(創居潮陽南陽裡)黃口口(黃松巖長子,創居澄海漁洲)一黃三岡(創居五福嶼等村)。
五福嶼另一支黃氏系致政七公之後,下面將述及。

南徑鎮磨石坑黃氏:普寧南徑鎮磨石坑黃氏系黃侗叟次子黃經德派下子孫。世次如下:
黃侗叟一黃經德啼黃東春(長子)寸黃淳叟一黃敬修一黃應進、黃應衍--黃隱叟(遷潮陽桑田)、黃雙榕--(公元1573年遷普寧南徑磨石坑)。
傳至裔孫黃得立、黃得謙兄弟,又從磨石坑外遷。黃得謙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年)遷創麟麟鎮前洋村、黃得立也於。同年遷創南徑白石村。
屬於這一世系的還有南徑鎮的東崗寮村、池尾鎮的合浦村、梅隴鎮的進陂村、裡湖鎮的河頭外洋等村。
按:據《普寧市黃氏分佈村落表》在分創始祖一欄中則註明黃雙榕遷自福建詔安,與《黃氏通書》所載譜系不符,也謹以此存疑。
另有一支也是屬於黃僚世系的卻是從大埔楓朗遷徙來潮州的,其始遷祖也不相同。大埔楓朗黃氏更直系於遷自寧化石壁的黃氏客家系統。
黃德盛,黃僚8世裔孫。曾任元朝兵部右侍郎,元末由福建寧化遷大埔縣戀州都(現稱楓朗),其子大三郎由大埔縣戀州都遷揭陽河婆,生子二十五郎,二十五郎生開基;洪基、三十一郎三人,洪基生尾、清、容、仲、華五子,其中第三子遷惠來鹽坑,容之子大德分遷普寧東埔。黃德盛為惠來鹽坑、普寧東埔等處共祖,黃容應為普寧東堆黃氏始祖。

可以看出,這一支客家黃氏,是先從大埔楓朗遷惠來鹽坑,再從惠來鹽坑遷來普寧。
另一派也是遷自大埔楓朗,其遷楓朗始祖黃遇隆,為黃化九子黃潛善四子黃久盛派下子孫,黃久盛四傳至黃遇隆,於南宋端宗景炎一年(1276)由寧化遷大埔楓朗,為楓朗始祖。黃遇隆生有三子,分三房。譜雲:二房英達公七傳至黃德盛,生有二子,長子支分普寧等處。從字面上看,這支黃氏好像跟遷徙普寧東埔的黃德盛是同一支系,甚至兩個黃德盛有可能就是同一個人。但細查世系,又各不相同。黃遇隆派下英達房七傳方是黃盛德,一個是黃久盛裔孫,一個黃久善後代,都是“九子公”之後裔,但遷東堆的是黃僚世系,這一遷楓朗始祖屬於黃久盛世系。可惜黃氏楓朗譜沒有言明遷於普寧何處。
致政公世系:
洋尾仔及坤頭山黃氏皆屬於開創揭陽玉浦黃氏的致政七公系統(按:潮汕黃氏有兩位致政公,一位為開倉瀾陽霞霖之黃皇甫,一位為立籍揭陽的玉溪黃氏始祖致政七公,也簡稱致政公,大概,某人在為官退休之後,其後裔便以此尊稱之)。
洋尾仔黃氏:始祖黃應午公,為致政七公12傳裔孫。其遷徙經過及世系是這樣的:
致政七公十念三公寸太宇公呻處仕公呻潭山公呻文澤公,》煥國公一僉判公(共生松軒、竹軒、梅軒、應佑、應午五子)一應午公一學仕公一宜隱公呻蔣仕公。從以上可以看出,蔣仕公系玉浦黃氏開基祖致

政七公之12傳裔孫,於明代中期先由揭陽玉溪支分普寧洋尾(子)及潮陽波美、石鼓等處。
坤頭山黃氏:致政七公8傳至僉判公,其五子宣義應午公的後代又分創普寧坤頭山。上述各地均奉宣義應午公為創村共祖。
(該原譜排列有多處語焉不詳,可能有不當之處)。
屬於這一世系的還有:赤崗鎮五福嶼村,遷創始祖黃一夫;麒麟鎮南坡村,遷創始祖黃仙塘。廣太鎮富兒村,廣太鎮山後村,這兩村有遷創年代而未註明遷創始祖名。他們先後於公元i4i2年到1501年之間皆從揭陽交湖遷入以上各地。
另有不少村落世系未明者,如:
黃揚貴,一名衍泗,約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從廣東河源烏堀塘首遷普寧(時仍屬潮陽)雲落鎮下新埔,傳至其裔孫叟公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下新埔開基雲落鎮中央寮,下傳至裔孫雲公,於1725年又從中央寮遷雲落雲樓村、大池村開基創鄉。其後裔又先後遷創上壩、神前坑上洞等村。
黃南湖,原居五華縣城,於1382年遷普寧。先住陂溝村,傳至裔孫黃文岐,再遷大南山鎮灰寨。自第2代十二郎公至第8·代亮彩公又先後分創大南山的山後池、圓山、樟樹坪、華嶺、大池納、埔仔寨等村莊。黃南湖是為該派系遷普寧始祖。

屬於這一類型的村落還有很多。
另一類是語焉不詳者,如有譜雲’:“黃久隆次子黃紹,分創普寧。”又有臺北《黃氏大宗譜》載“汀郡黃氏峭公第11子寧公,徙居化石壁村,寧公傳梗全公,梗全公傳十六郎公,遷永定縣金豐里奧杳鄉,永定奧杏鄉派再傳至潮州。至今散居普寧等地”云云。此類全國或全省性的黃氏通譜均有所反映又稍嫌簡略,造成無法上下對接的例子也不少。因未註明具體村落故不作詳細羅列。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普寧黃氏,主要是以黃侗叟為開潮始祖,由他的兩位兒子黃皇甫、黃經德分創的潮阻直浦、潮陽霞霖所派衍,和由致政七公為開基祖的揭陽玉浦黃氏所分衍的,皆屬於化公分派。他們都是於宋末元初由閩入潮,最初於潮陽、普寧二地創居立籍,而後衍及潮汕各縣市。雖還有為數不少而世系未明的黃氏聚族而居的村落。但從總體說,他們大多屬於峭山公派下子孫,江夏一脈,同根同源。
人數達十五六萬的普寧黃氏,構成一個枝繁葉茂的社會群體,他們精誠團結,在普寧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殖,辛勤勞作,為普寧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為了加強與海外僑胞的聯繫溝通,於1996年3月成立“普寧江夏海外宗親聯誼會”。在會長黃蔚群先生的領導下;聯誼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聯誼會本著遵守國家政策法律,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宗親之間精誠團結、增進友誼的宗旨,致力於提高宗親成員的文明素質,幫助提升經濟效益,獎學助學和彙集資料,進行族史研究等項工作。該會設立了“普寧江夏獎學助學福利基金會”,對考上大學本科和專科的本族子弟給予獎勵和鼓勵。1999年這項工作開始啟動,至2000年,已有72人受惠。此舉在普寧各姓氏中前所未有,《普寧日報》、《揭陽日報》均予以報道,獲得良好社會評價。

惠來縣
惠來置縣於明嘉靖三年(1524),拆原屬潮陽的大坭、酉頭二都和隆井都的一半,拆海豐縣的龍溪都置惠來縣。據,t987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惠來全縣總人口74萬多人,現在估計超百萬,據有關資料,現全縣有黃姓人口22萬,按全縣總人口比例,22萬可能估計過高。
紫雲黃彥斌世系:
始祖黃彥斌。據惠來縣四安派連城房族譜資料:黃彥斌宋末由晉安遷居潮陽。黃彥斌生子黃穗榮,黃漶榮生有三子,其第三子名弼佑,號與彭,自潮陽移居惠來連城。該世系尊黃彥斌為始祖,黃弼佑為一世祖。世次及分遷情況如下(僅列其有關者):
一世弼佑,號與彭,由潮陽遷惠來連城。有子三,長子、次子是否有傳,播遷何方不朋。第三子廷譽。
二世廷譽,號槐庭。
三世連聚,號宅元。
四世應嶽,號惠源。
五世朝任,字濟宇。
六世啟家,號有三。
七世命錫,字德胤,號紹祚。
八世詔訓,字紫侯。
自七世命錫,八世詔訓起,生齒已漸繁,分別創居本縣南顏、大塋頭、神泉、澳角等地;傳11世黃洋、黃淳、黃潮,又分創隆江等地。

傳至14世起。其世系子孫已族繁丁盛;人口眾多,紛紛向外發展,因年久少聯繫,譜失修,莫知其移居何處,只知有移居香港、珠海、廣州、深圳和東南亞等地者。
從以上材料,考其來歷,應歸屬於黃氏紫雲派四安系統。福州古稱晉安,乃是紫雲四安(有的稱五安)舶,最早發祥地,其屬紫雲派似應無疑。福州(晉安)是紫雲黃氏真正創鄉立籍者黃元方最早的落腳點,傳至其孫黃詹才遷居莆田,今福州市郊就有村名曰“四安”,村,中幾乎清一色姓黃。
惠來屬黃氏紫雲派的還有也從潮陽遷來的黃玉江後裔,遷潮始祖黃玉江及其遷潮經過已在潮陽市章節中有述。宋末元初,黃玉江之子黃晉享,從首遷地潮陽遷居豐歡鄉東鋪,黃晉享為遷東鋪一世祖。豐歡鄉東鋪時屬潮陽,今屬惠來周田。至明代,其後裔又分遷甲子。
禾坪派:
福公分派黃程(周田)世系:據有關資料,惠來現有黃姓人22萬(這個數字似乎高了),其中屬黃程(周田)世系的就達近10萬之眾。其承傳世次如下(略去與周田派無直接關係者):
黃程--黃鐘一黃晚一黃夢一黃時晦呻黃中享一黃元佑一黃康一黃偉一黃登薦一黃無恙(始遷惠來周田)一黃紹興一黃延立(徙居前湖)、黃延貢、黃延凱(徙居考山),下略乙已傳32世以上。

其始遷惠來周田經過是這樣的:黃真祿,字友爵,號石門,為黃程12世裔孫。元朝末年,因發生了推翻元朝統治的戰爭動亂,族中眾兄弟為了逃避戰亂,四出另覓新的定居點。黃真祿便從海陽菊池移居時屬潮陽縣的酉頭都周田。該處原屬低窪地,大片荒蕪,只有一洪、陳、許三姓共居小村莊。黃真祿卻頗有眼光,識擇地之奧妙;故選擇村外高埠之地名曰周山者立籍創鄉,安置家眷。此處背山面水,地近橋頭,交通方便。黃真祿的村寨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時人稱石頭寨(因地近橋頭,也稱橋頭寨>作為居所,並娶鄰村胡氏女為妻。夫妻同心協力,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終於過上小康日子。後洪姓他移,陳姓因禍破家。黃真祿買下這兩姓遺下產業,繼續經營,終於從一個赤貧的外鄉移民成為富甲一方的“員外”。不單財旺,子孫也十分昌熾。胡氏女生有三子:延立、延貢、延凱。因派下子孫繁衍迅速,為了便於理清脈絡,故以三子排行分作天、地、人三房。天房黃延立創居山前湖及後頭,地房黃延貢創居南澳南宅,人房黃延凱創居巷口。從元末至今已繁衍32代。其後代子孫又先後創居惠來灰寨外埕、許厝、葵潭、神泉、靖海、全美、草美等村落及潮陽、普寧、湛江遂溪縣等地。僅這一支派在本地者就達10萬人之眾。周山元時地屬潮陽,現屬惠來縣。這支從澄海遷移來的黃程後裔,以始祖黃真祿的首遷地命名這一支派為“周山派”。周山派是惠來黃氏的主流。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
黃德盛,曾任元朝兵部右侍郎,元末由福建寧化遷大埔縣戀州都(現稱楓朗),其子大三郎由大埔縣戀州都遷揭陽河婆,惠來鹽坑黃氏尊黃德盛為一世祖:
1世德盛,生大三郎。
2世大三郎,生二十五郎。
3世二十五郎,生開基(遷豐順、揭陽)、洪基(由遷揭陽河婆、再遷惠來縣朱公坡)、三十一郎。
4世洪基,生尾、清、珞、仲、華。
5世路,生大德(遷普寧東埔、惠來員堆)、大權、大經。
6世大權,生冕軒、燧軒。
7世軒冕,生啟肇,(遷吳堆等地)、鐘響(遷漢塘、青坑)、鍾榮(遷員堆、葵潭)、鍾貴、纘充o
7世燧軒,生達衷(遷碣石)、振成(遷葵潭)、纘統(遷碣石)、纘燧(遷南塘、陸豐)。
8世鍾貴,生玉衡(遷青坑);雨化、楚玉、雍石(遷四川成都);寶千(遷青坑)帝欽、應昌,具住本鄉。
9世應昌,生帝齋、子捷、雲客、士朋(遷馬鞍山等地)、虎臣(遷陸豐甲子、葵潭新圩)、位章(由鹽坑遷青坑又遷陸豐甲子,後又遷葵潭)。
10世位章,為葵潭創始祖。生伯陽、伯文、伯琦、伯用、伯清、伯源、進思……下略。已傳25代以上。後裔散居惠來及陸豐各處。

揭西縣
揭西原屬揭陽的一部分。1965年始從揭陽縣西部劃出14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東北部兩個公社,組建揭西縣。揭西現有黃姓人口10萬左右,主要集中居住地是河婆周圍鄉鎮。河婆員埔派黃氏主要居住於坪上鎮周圍25個自然村,和河婆的馬頭村。河婆是潮汕地區客家人較集中的居住地,河婆黃氏主要有四個支派:員埔連城派、員埔坪上派、馬頭派、下崆派,他們的遷移史也與客家搖籃寧化石壁息息相關。不管他們是如何經過曲折如何跋涉,但他們的祖源,都是來自寧化石壁鄉。也就是說,皆出自禾坪派化公分派,是地地道道的客屬黃氏。
黃世俊,黃潛化四子黃久盛之四傳裔孫。號大一郎,曾任東莞縣訓導,轉升本省(福建)學正。任滿後迴歸故里寧化石壁鄉。石壁鄉原稱玉屏鄉。是個三面環山的武夷腹地的平原小盆地,風光秀麗,土地肥沃,寧靜而不閉塞。它東北與建寧縣接壤,西北與江西省相鄰,南近廣東梅縣地區,周圍包括20多個自然村。在古代,是福建進入廣東的重要通道。越過一座山,就是江西省的石城縣,可以說是三省交界之地。取名玉屏,就是有青山作為屏障的意思。比起當時烽火連天的中原地區來說,這裡可以說是世外桃源了。我們世居黃河流域的中原先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為了逃避戰亂,或為了南下尋求發展,他們投親靠友,自西晉永嘉末年,皇室內亂,招來五胡亂華起,就有人來到寧化玉屏鄉避難,在這塊平原小盆地裡暫時居住下來。他們過著自耕自作的生活,日子倒也過得悠閒自在。為了逃避官府幹擾和注意,甚至別出心裁,把玉屏改名石壁,讓不知情者產生此處是怪石嶙岣、窮山惡水的不毛之地。但是,這些中原移民,大多出身於仕族家庭,是見過世面的。他們雖然希望這裡永遠安靜祥和,不受戰爭烽火波及。但他們又不願意自己的後代世世與大山相廝守,他們知道山外有更廣闊的天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為了子孫後代,無論如何應該走出大山。於是他們中的許多人,把田園廬舍留給後來者,又繼續向潮州地區、向梅縣地區遷移。就這樣,寧化石擘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原移民,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石壁移民,故歷來有寧化石壁鄉是中原移民向南遷徙的中轉站、客家文化搖籃的說法。奉父親黃峭之命,黃化從福建邵武移居寧化落戶。黃化也正是用這樣的思想教育他的兒子孫子。故他派下子孫們為官出仕者特多。黃世俊便是黃化的後裔,他已經出外為宦過,已走出大山,更有這種想法。他重回石壁,不是來重溫文人學士們所津津樂道的田園風光,而是另有打算。他小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攜帶妻子陳氏和兩個兒子金國、金義離開寧化石壁鄉,遷徙人潮,先創居揭陽藍田都湯坑黃寨埔頭村。其長子金國又於明初移居揭西河婆厚埔。金國共生5子:崇德、崇爵、崇富、崇祿、崇貴。其第5子崇貴,生於明永樂年間。於正統年間帶夫人馮氏並第3子綿盛到河婆員埔約巾山沿開基;他本人則帶長子綿昌、次子綿遠到惠州再創基業。至其子黃盤叟,於明成化十七年(1472)從巾山洞遷居坪上下角樓(舊稱蘇茅坪)開基。故坪上黃氏尊其為開基始祖,建宗祠以崇祀。今揭西河婆員西、坪上各村黃氏即其後裔也。傳至七世黃載熙,候選州左堂。他是個有學問的人,眼光開闊,志趣遠大,審度坪上環境地勢,知無利今後子孫發展,遂帶領侄子黃炯標、黃良木二人,由坪上移居河婆西門,,開基創業。

黃世駿自從寧化石壁遷創潮州之後,子孫後代真的十分昌熾。至今衍派已傳10代(載熙公生於清順治年間),三位祖派派下子孫國內外合計近八萬。可謂發展神速。尤其是僑居海外的河婆黃氏,不單人口繁盛不亞於居鄉者,而且不少人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對這一支重要的潮汕黃氏支派,有必要對他們的傳承世系及遷創地作進一步介紹:
¨9世峭山公(有的譜作1,17世),居福建邵武。
120世化公居寧化。
12l道公。
122世文公。
123世省察公。
124世春公。
125世仁公。
126世潛善公。
127世久盛公。
128世榮公。
129世漳公。
130世季良公。
131世永元公,由寧化石壁遷揭陽藍田都湯坑埔頭寨大溪背開基。分派:
(一)員埔派:
1。坪上派
131世永元公,字世俊,號大一郎,生子二:金國、金義;
132世金國公,永樂年間遷河婆厚埔。子:崇德、崇爵、崇富、崇祿、崇貴。

133世崇貴公,正統年間帶第三子綿盛公開基員埔約巾山沿,自己帶長子綿昌、次子綿遠開基惠州永安縣羊頭嶺中正鄉。
134世綿盛公,生於成化永樂年間,子一:盤叟。
135世盤叟公,號肇基,於成化十七年自巾山洞遷石肚溪田洋上面、古森林之東畔(俗稱蘇家坪)搭屋開基,並定村名為“坪上”。
136世穆叟公,號廷相,字諡石波。
137世南J川公,號世明。
138世仰峰公,號國杏,諡侃翁。
139世參玄公,號育正。今坪上建有公祠,堂號垂裕堂。
140世毓午公,諡信篤。有公祠在三川,堂號中興堂。
141世載熙公,諡勤毅,由坪上移居西門開基創業。 坪上派立(盤叟)肇基公為始祖。
2,連城派:
131世永元公,字世俊,號大一郎,生子二:金國、金義。
132世金國公,永樂年間遷河婆厚埔。子:崇德、崇爵、崇富、崇祿、崇貴。
133世崇富公,生於明永樂初年。於正統十年左右帶兒子藍芳公由湯坑遷來河婆十三鄉黃屋樓居住。藍芳公生子文桂,文桂生廷獻,均居河婆厚埔。至廷獻之子顯霖公於嘉靖十年左右遷員埔嶺開基,至黃氏總141世,(連城派九世)佳森公,於清代康熙年間遷園林亭大路壢開基,取名“連城寨”,黃氏連城派由此得名。在該派譜牒中,立永元公為一世祖,金國公為二世祖,崇富公為三世祖。

車墩派:
131世永元公。
132世金義公,永元公次子。
133世敦基公,於正統初年開基員埔車墩寨。車墩派黃氏立永元公為始祖,金義公為二世祖,敦基公為三世祖。
(二)馬頭派:
馬頭派黃氏屬化公分派建饒公世系。據《馬頭黃氏族譜》及《饒平道韻黃氏族譜》記載:黃氏第127世黃久安之長子黃建饒,原居福建汀州,後遷古村。夫人伊(尹?)氏,生子有六,其第、四子大九公創居饒平營前,立黃建饒為始祖。傳至139世黃湖江,遷創河婆馬頭村。至今已傳25代,達7千多人,合國外共1萬多人:
127世久安公。
128世建饒公。
129世大九公。
130世卅一公。
131世溫恭公,遷創饒平營前。
132世千三公。
133世萬六公。
134世六十四公。
135世秉衡公。
136世得寶公。
137世念四公。
138世琛公。
139世湖江公,以裁縫為業,自饒平營前遷河婆寶和寨(今河婆馬頭村開基)。生子:定凡、達凡。

140世定凡公,生爾遊、堯吉、永吉。
140世達凡公,生梅濟、宣六……(下略)。
(三)下崆派:
據《馬頭黃氏族譜》記載:黃氏總119世井公,諱國臣,字君寵,又字維揚,號子城。於五代廣順二年(952)由邵武和平遷居江西建昌府南豐縣龍井鄉雙井頭。下傳至裔孫勝三公,於宋末祥興年間(1279)遷長樂縣(今五華)琴江都。勝三之子梅成公,於元末明初自長樂縣大湖洞遷陸豐縣吉康都五雲洞下崆營前寨(今屬揭西縣五雲鎮):
119世國臣公。
120世大用公。
121世嵩公。
122世必敬公。
123世實公。
124世山公。
125世榆公。
126世康公。
127世泳公。
128世桂祖公。
129世欣公。
130世義直公,由南豐遷瑞金。
131世勝三公於宋祥興二年(1279)遷廣東長樂縣琴江都。
132世口口公,居長樂。
123世梅成公,於元末明初自長樂縣(今五華)大湖洞口遷陸豐其吉康都五雲洞下崆營前寨開基。
下崆黃氏尊勝三為始祖。至今已傳25代,居鄉人口7千多人,合國外共1萬多人。

揭陽黃氏各支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