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买保险,我总算看清了保险的套路,你曾遭遇过保险套路吗?

小熙带你看世界


你列举的这几个案有几大疑点和误区:

①第一个案例: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在这里你并没有告之大家这位老人买的这份养老保险的领取方式。是一次性趸领,还是定额领取,或是定时领取?不同的领取方式肯定在不同年限领取的金额不同。

领取方式是必须会在保险合同中有明确写明的,应该是你自己都不了解该老人买的养老保险,根本就没亲自查验该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属于格式化条款,保险公司设计出来后必须提交银保监会(原为保监会)审核通过后才能上市,不可能连银保监会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一份养老保险连个领取方式都没有就同意上市销售。你这是断章取义,误导大家!!!

②第二个案例:"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之: 100周岁后再来取吧。"你举的这个案例就更可笑,前面这个案例你至少还会把是什么保险产品写明,这个案例中连是什么保险产品都不告诉大家,你作为一个所谓的保险专业评论人士不会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吧。就如法院打官司,只原告没有被告。全程就是原告一个人在表演。这位老人是买的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养老险?年金险?万能险?投连险?...保险产品是定期型还是终身型?你说老人这保险金该怎么领,恐怕连法院法官都无法判决。你这种描述案例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行为!!!

③这第三个我不知道能不能称为案例。我们先不说对方保险代理人是否有违规行为。关键你怎么知道客户去买的保险就全是坑,客户需求是什么,买的是什么保险产品你告诉大家了吗?这保险产品哪里不适客户你说了吗?你凭什么就这么武断客户的行为!!!

如果你所描述的案例是真实发生,就请详细如实的把案例的来龙去脉和保险产品描述清晰,让大家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让你的正义得到申张,让违规行为得到制止,让客户的迷茫得到方向!!!

如果不是真实案例。请严谨,专业去评论,不要用你自己的偏激,狭隘,去误导大家!!!


范范谈保险与理财


◇曾经有了解过保险,知道一点其中的道道!

32岁女客户,2016年4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8622元,交了2年,共17244元,赔付45万。

48岁男客户,2015年3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6360元,交了三年,共19080元,赔付20万。

嗯?画风怎么不太对?我们常听到的,不是下面这种吗?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知:100周岁后再来取吧"

再看看新公布的2018年各公司的保险理赔率:

不仅去年理赔率均在97%以上,2017年的理赔率也同样如此。纵观所有保险公司,最低综合获赔率也在92.31%。

怎么肥四?说好的保险骗人呢?到底谁在骗人

高付出低回报,谁在诬陷?

  • 送个东西就能收买——不骗你骗谁?

有个保险中介帮客户看保险,见面之前做足了功课,光看资料规划就花了三天时间。

见面几杯茶下去,建议解释清楚了,原因也说清楚了。客户没给答复,转身去买了某全是坑险。只是因为该险的业务员说买一万某险送Apple Watch。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买保险可以免费旅游,买保险可以送米送面送冰箱……

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保险费在这些小恩小惠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理赔的时候大家傻眼了:原本是要买重疾险的,因为Apple Watch,改成了年金。没问清具体功能,只因为当初争取眼前的利益,到头来反搭了几万进去。

保险送到家里的各种文件,从来也不会仔细看买个电饭锅都要看半天说明书保险合同这种关乎未来的产品,竟然将其束之高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这个时候他们哀嚎:

保险就是骗人的玩意儿!

摊手,你们还记得当初认真为你们规划的保险中介和家里白纸黑字的合同吗?

  • 只想收益和省事——不坑你坑谁!

某网友吐槽自己的爸爸,好不容易想买保险了。保险人员来家里先问家里的情况,他爸爸绕过问题,直接让业务员推荐。

业务员开始耐心讲解每个险种的关键,还没听几个,他爸爸就打断业务员:别说这么多,直接推荐哪个收益好,能一次买全的最好。

业务员哑口无言……

这样的购买者,长时间下来,业务员也见怪不怪了。

郎咸平有一期节目,痛批保险业务员:作为工作人员,知道长篇大论却不指出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关键节点,让人民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点,这是你们保险专员的不负责任。

负责的业务员出现了,然后呢?

当业务员问家庭情况的时候,并不是闲聊,而是根据家庭状况规划应该用什么险。

一个千万富翁买个100万的重疾险,算一算,得个病最多花70万,还不如不买

一个刚够温饱的家庭买分红险下个月房租还不知道怎么出呢,等退休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分红。

就像看医生,不让诊断直接开药一样。诸如此类,总以为买什么险都能保,注重收益,但不根据情况随意选择保险,就像用钱投江,可能连水花都看不到。

这个时候又有人抱怨:

保险果然是骗人的!

业务员又要背锅了。


小熙带你看世界


常见的保险套路

我这个产品保障特别全面连猫抓狗咬都能赔,其实这就是一个意外医疗险而已,一万的保额才十几块钱

买这个保险最合适了,有病了,管病没病了,返本

很多人都被这个烦本给坑了,为了这个版本要多花同等保障四五倍的价格,要知道保险的作用就是防止突发状况导致的经济风险,追求的是高杠杆

万能险一点都不万能是最坑的了,我们常说的交六万赔五万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此类产品,而且此类产品多半是需要终身缴费的

像你这种天天在路上跑的交通风险太高了呀,你就应该买一个百万任我行啊,交通这一类的保障,100万呢.不知道,综合意外100万的保障也才299块钱,然而交通100万,需需要花1600,太坑了

给孩子买了一个终身寿险,例如某某福其实是终身寿险搭配一个提前给付重疾,最坑的就是这一类产品了,相当于是给,孙子留了遗产!

保险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多人买的不对,因为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他是保险公司的销售员而已,他只会销售保险公司主推的产品,而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综合业内情况,选择产品

所以坑人的不光是保险产品,更是不负责任的销售人员


袋鼠观保


其实不只买保险,只要是消费,就难免遇到销售套路的坑,而关于保险行业的销售套路,这里说说3个比较常见的典型的保险误导宣传套路,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会如何辨别误导信息。

套路一:饥饿营销类

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常用词语有“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

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用“炒停”等营销策略开展保险业务都属于违规行为。

其次,监管是不会禁止销售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自身的业务量,保险公司也不会下架富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

套路二:夸大收益类

这个套路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想利用保险进行“理财”的心理。

<strong>

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我们需要明确:保险的最基本作用是提供保障功能,万不可只看重理财而忽视最基本的保障内容,更不能盲目相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


套路三:曲解条款类

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来吸引消费者,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对于明显异于常理的信息,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明白,如实告知是投保人应尽的义务。

总之,在投保前,一定要充分学习保险知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并弄清楚需要所选产品的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信息。

除了我们自己能辨别、不轻信这类误导、虚假信息外,我们还要学会不传谣、善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与保险有关的问题,欢迎关注汇全保交流讨论,还有专业的保险顾问为您提供咨询和保险方案定制服务哦。


汇全保


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套路,总能引起一阵讨论,保险公司是商业性质,如果说一点套路都没有,我都不信。但是其实这个所谓的套路,多半,是由人造成的。

那么拒绝套路,第一要素,看条款,看条款,看条款!

如果不会看,拿到保单,第一时间找明白人解读,看看有没有接受不了的地方,犹豫期退保不会有啥损失。

至于你说的这种套路,不得不承认,确实是无良或者无知代理人的套路。这种代理人,只会跟你说产品好的地方,缺点只字不提,公司多么大世界五百强,服务多么好住院车接车送,每天给你带小礼品哄孩子让你很不好意思,但是产品确实差,又不跟你说,最后买了一年发现性价比确实很低,就会有种被套路的感觉。

怎么避免呢,当然就是找专业的代理人,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专业,你如何判断她是真的专业还是假专业呢?让她给你解读合同,多对比几个公司区别,从价格,保障,条款宽松程度,等等。重疾险的核心疾病25种都一样,那么评判标准,关注点放到高发轻症上,因为轻症的患病概率大于重疾,所以容易理赔,性价比高。如果条款差距不大,就可以对比一下价格和各种附加服务了,比如绿通,接送之类。买到一份不适合自己的保险,其实很麻烦,因为保险需要长期缴费,所以如果跟自己收入不相符,久了就会成为负担,一旦中断没了保障也愁人。

还有一种套路方式,就是代理人鼓励带病投保,告诉你两年不可抗辩,结果埋下隐患,投保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如实告知,否则买了拒赔更闹心。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保护消费者得利益呢,可以找专业的咨询,争取权益。如果遇到这种无良代理人,怎么保护自己,可以私聊我,我给大家出主意。

保险说到底,是很深奥的金融产品,集合了精算,法律,医学各个专业,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是不可能的,我一向赞成所有人学习一些法律,保险的常识,真的会让人受益终身,因为这些早就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甚至呼吸都离不开了呦。

我是带你解读条款的“小医聊保”,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理赔医生


这个问题有三个朋友邀请回答,谢谢信任!


楼主说的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经历?还是只是罗列了一些现象?实话讲,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那么坑,现在已经好多了。


老百姓也看不懂那么复杂的条款不能怪消费者,只能怪我们保险行业发展不成熟,条款没有变成看得懂的人话,保险销售的门槛低、鱼龙混杂、职业持牌资格管理不严。


蛋蛋表示感同身受,因为蛋蛋父亲十年前也给我买了某银保的一款两全险,每年交4800元,交了10年,一共交了48,000元,现在退保只能拿回来17000元现金价值+7000元的生存金(这周刚刚退保)=24,000元 ,请看文章底部的附图的保单截图。


我的(25岁投保)这款“两全保险”,交20年,每年交4875元;

60岁之前每年返1125元,这样算下来,这20年,每年净交3750元;

20年后,我45岁,一共净交75000元。(这20年我就不跟你算利息了)


45岁缴费结束之后,算算收益


所谓“两全”:

● 如果我死了,已交保费还给我

● 如果我活着,

我45岁到60岁, 每年给我1125元

60岁-80岁,每年给我3000元


从交清的45岁,到80岁,一共可以收:1125元 X 15年 + 3000元 X 20年 = 76,875元

我45岁之前一共交了75,000元,45-80岁一共才能拿到76,875元

净收益:1875元 (请问爸爸,几十年里,咱缺这点儿收益吗?)


如果75000元,放在3%的普通理银行财里面,从我45岁(不跟你算前20年的缴费的利息这笔账)存到80周岁,75000元,35年之后:


从我45岁到80岁,35年连本带息,是21.1万,利息总收入13.6万。


这款所谓“两全险”,可谓10年前传统银行保险的典型理财大坑!


交了10年,交了48000,退保的话保单价值太低本钱都拿不回来。这不是坑老百姓吗?


我让他这样给我投保,不是坑爹吗?

但是为了止损(未来十年还要交5万多),我还是建议老爸退保了,止损。


总结三点

1

储蓄分红型,国内叫年金、两全分红、万能、投连

一定要看退保现金价值表,一定要看哪年退保能收回本金;

看预定利率,也就是保证部分的年收益率;

找到权威机构看保险公司这类保险的历史分红履付历史是否达标,香港保险现在每年都有公布,建议香港投保

2

投保渠道,尽量不找某保险公司的销售投保,因为TA只会推销自己公司的高利润的产品。如果要找,找一个专业保险经纪人,最好是独立第三方的保险经纪人。欢迎找蛋蛋

3

这类保险投资产品流动性很低,前五年退保通常都是损失本金的,要用给暂时不用的钱来投保,这是给未来的强制储蓄

关注蛋蛋爱财,只说实话



京城研究僧


您好😊

我会理性分析您的问题:

1、保险公司的每一款保险产品都有自己的保险责任条款(而保险公司也会依法按照条款来进行理赔)(幸运的是在中国有个其它国家没有的福利就是通融赔付(比如因地震灾害)

2、养老保险。

每家保险公司都会有自己公司的养老产品

不知道您是否了解养老保险(一般为父母购买养老保险(差不多年交10万/30万/50万/100万)有的是3年交、5年、10年交(领取会在第6个保单缴费日)当然领取额度跟所交的保费多少有关。

3、保险代理人:

1、对养老保险的产品讲解或理解有偏差(传达给客户的信息也会有偏差)

2、不为了卖保险而卖保险(所以是代理人没有结合您的实际情况作出销售)

4、自己的问题:

1、对保险产品了解多少?

2、在购买保险时有没有认真看保险责任条款

3、在收到保险合同时有没有拨打保险公司的服务热线进行咨询。

个人建议:

1、既然为父母购买了养老保险(就不要去退保了)有总比没有好(退保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2、如果父母还没有超过60周岁建议买住院医疗保险(消费型)(一年1000多)

3、意外保险(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需要)

4、保险是不会撒谎的,是人出来问题😊

希望我的回复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谢谢

祝您和家人生活愉快,太平吉祥😊


李司周


关于这份保单,楼主说到一个关键的信息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本质就是趁退休前给自己存下一笔钱,让退休后有一笔钱可以花。

养老保险通常来讲都是退休后每年领取或者每个月领取一笔钱,来保证养老开支和生活,在这一点上来说,方式上是和社保一样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每年或者每个月领的钱是会增长的。

而楼主的这张保单保险期是到100岁,也就是说100岁之前,每年或者每月反一笔钱,到100岁的时候,拿回本金,保单中止。但如果是在买进保单的第5年想要把钱拿出来,这只能退保,所以才造成了6万买进,5万取出。

当然这当中肯定存在业务人员在介绍产品时,没有解释和表达得很清楚。不过对于我们自己买保险的人来说,每一张保单如有疑问,再弄清楚前,都不要清洗退保。


保宝小姐


我觉得是保险代理人套路太深了,或者他也不懂,被代理人误导了,保险需要很专业的家庭理财师去配置,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不多,所以容易出现买前说一套,买后并不是那么回事的情况。保险业发展的现在,国外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说明行业没有问题,它不能靠欺骗发展下去,但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还是要找专业一点的人,产品优势和不足都要讲清楚。


羊娃说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现代社会,关于“利”(通俗指钱)的纠纷,不仅仅指在保险行业。

经常会听到新闻或者传说谁谁谁被电话诈骗了、被保险业务员骗了、被银行骗了、被房地产商骗了、被中介骗了、被保健品推销员骗了。。。

不胜枚举

然而,仔细分析下,这里面是有两个核心原因的:1、贪;2、对自己不负责任

关于贪

很容易理解,但很多人可能都不肯承认。其实承认又如何,贪是人的本性,与生俱来。就跟垂钓一样,鱼不贪那点诱饵,又怎么会丢掉性命呢!

只不过人跟鱼的区别在于人是会思想的高级动物,很多时候自己过于自信了,忘了自己也是动物而已。不过呢,后天的修炼还是有可能让自己控制贪念的。

关于对自己不负责

就是明知道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在涉足前不做功课,对于人的鉴别能力也不足,或者轻信所谓熟人、亲戚、朋友的建议,就盲目入坑了,可能TA压根也不了解。

最后,保险只是一个工具,要根据自身需求去配的,听信所谓的产品宣传觉得“好”就盲目投保是本末倒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