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戰國時期,井田崩,諸侯起,七雄並起逐鹿天下。長平之戰、馬陵之戰、邯鄲之戰不一而足,每每大戰興起,地方千里之諸侯,往往動輒起十萬甚至數十萬大軍相對捉殺。然而千年以後,為何不論政治還是軍制都較戰國更為完善,且具有更加廣闊疆域與人口的明朝,卻在面對滿清的薩爾滸之戰連十數萬兵員都靠湊?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今天,今古就為大家來分析一下。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為何看似更加強大的明朝,在戰爭動員能力方面會與戰國諸侯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一、戰國時期的兵力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看所謂的春秋戰國動輒出兵數十萬的情況。

1、戰國時期的大規模戰鬥情況起源

最早出現如此大規模戰役記載是《吳子》中的記載:“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是寫的當年吳起在陰晉之戰中面對秦國50萬大軍,大敗秦軍,但是也並沒有提起吳起麾下有多少兵馬。

之所以戰國時候出現瞭如此大規模的軍隊,我們可以理解為春秋時期各國之間還是較為相安無事,所以大家都在修身養性的情況下,積累了較強的實力。

但是問題來了,陰晉之戰發生的時候,秦國還處於秦獻公時期,而吳起死於公元前381年,秦孝公才剛出生。我們都知道秦國是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強盛起來的。那麼此前的秦國軍力並未如後世那般強大。而那時連商鞅變法都還沒開始,秦國哪來50萬大軍?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2、如此多的軍隊從何而來?

其實,戰國時期數十萬人、上百萬人參與的會戰並不多,除非是幾國聯合討伐的大戰。所以這種數據,並不能完全當真,其實細看之下,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信息,那就是大家印象中戰國時期,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其實大都是出自於戰國策士之口,就算是《史記》中的相關記載,其實也大都是出自於《戰國策》,這兩大戰國曆史記載最官方的史書中有很多語句是雷同的,如下:

秦國: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

楚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戰國策)。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史記)。

趙國: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史記)。(長平後)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慄腹於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戰國策)。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史記)。

燕國:左右皆以為趙可伐,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慄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戰國策)。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史記)。

齊國: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戰國策)。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史記)。

魏國: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史記)。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史記)。

韓國:精兵二十萬,廝徒十萬(戰國策)。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史記)。

從這些數字中,合共可以統計出:秦國有100萬大軍;楚國有100萬大軍;趙國有數十萬軍隊(長平之戰前後相加,至少有58萬軍隊),燕國數十萬軍隊(伐趙就出兵60萬大軍);魏國各種相加有70萬大軍;齊國數十萬軍隊(光臨淄就有21萬軍隊);韓國也是數十萬軍隊,明確數字有30萬。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3、戰國時期的兵力情況可信與否?

然而,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我們知道在《史記》的描寫中,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一縱一橫,堪稱是宿敵,但是同一本書中從這兩人的角度出發,對戰國時期各國的國力描寫,卻天差地別。

在《蘇秦列傳》中,對趙國的形容是“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之後便對燕、趙、齊3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忽略而過,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書中對魏國的描寫就很具有代表性了。

雖然在蘇秦與張儀各自的列傳中,分別形容魏國“地方千里”和“地方不至千里”,這個在疆域上對比差距不大,但是在兵力上的描述上卻截然相反。

如蘇秦說魏國有70萬大軍,張儀則說魏卒不過三十萬,兩者之間足足有兩倍多的差距,叫後人信哪個?可見戰國時候的各國兵力,全靠策士一張嘴,隨便怎麼說,很難具有說服力。

再看戰國時期各國兵力數字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多數出自於秦國的斬首數字,比如《白起列傳》中寫到“斬首二十四萬”“斬首十三萬”等,而東方六國之間或對秦的戰爭,卻很少有斬首數字的記載。

在《魏世家》記載魏軍才“四萬五千”,而《秦本紀》中卻寫的是秦軍“斬首八萬”,顯然秦國斬首數字的水分很大。這是公元前330年的秦魏雕陰之戰的描述。可見古代的斬首數字往往為了“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而顯得非常不可靠,很多是“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歷朝歷代甚至百倍千倍也有,所以這個數字水分很多,尤其不可靠。

因此,戰國時期的各國兵力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策士杜撰的,並不能相信。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二、明朝時期的兵力分析

1、兵和兵是不一樣的

首先就是,兵和兵是不一樣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軍隊是逐步朝著在精不在多的方向發展的,所以兩千年後的明朝,軍隊的作戰素質是戰國時期的軍隊不能比的,明朝晚期軍隊由於衛所制度的廢棄,衛所兵早已被募兵制所帶來的募兵所取代,相較衛所兵,募兵在成本及戰鬥力方面遠遠高於腐朽的衛所兵,就好像你拿現現代部隊去和戰國時期的諸侯交戰,估計一萬人就能掃蕩中原,吞併天下了,但是投入的資源和訓練成本只會更高。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兵員素質越高,訓練成本也就越高,相應數量也就減下來了。並不能說明朝的軍隊真的變少了,數量不能代表質量。帶著一群不通軍事的農夫上戰場,還不如讓他們在後方老老實實生產,給前線做支援。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2、明朝的軍地數量其實也不少

薩爾滸大戰時,明朝足足派出了十二萬人,而且這十二萬人還是機動兵力。戰爭時期,明朝在遼陽、瀋陽、山海關等地還有數萬駐軍。

同時,明朝還並不是只能這麼多兵力,由於當時的大明並不是只有後金這一個威脅,還得留兵防範其他地方,所以實際上是各地駐軍都有駐防任務,不能隨意機動出動。所以不是說明朝只有這十二萬人,而是當時只能出動這十二萬人。如果明朝盡發北方士卒,出兵三十萬,與之決戰,不說龐大的後勤負擔,單就具有機動優勢的後金軍隊而言,完全有可能直接繞過明朝主力部隊的正面交鋒攻打北京,明朝就將直接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3、薩爾滸時期幾乎是大明最弱的時候

薩爾滸之戰發生的時間是萬曆末年,當時的明朝已經在經歷了小冰河時期之後,糧食歉收、政治腐敗、黨爭不休。正是處於這樣的內憂外患環境之下,明朝的國力早已日薄西山,遠不及朱元璋及朱棣時期那般強盛。

《明史張輔傳》:帝大怒,命成國公硃能為徵夷將軍,輔為右副將軍,帥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兵八十萬,會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築城於多邦隘,城柵橋艦相連九百餘里,兵眾七百萬,欲據險以老輔師。

從以上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明“兵八十萬”,大破安南“兵眾七百萬”,大明暴兵80萬,安南暴兵700萬。這是種什麼水平?規模遠遠大於戰國時期的任何一場大戰。當然,我們這裡也可以想象得到明朝兵力沒有80萬那麼多,但是依照古代誇大軍力的習慣來看,二三十萬應該還是有的。

而安南更不可能有700萬兵,這主要是安南誇大自己兵力的一種宣傳方式,估計把全國所有人都統計進去了。但面對明朝的滅國之戰,應該也是有那麼幾十萬戰兵的。

戰國征戰動輒數十萬兵員,為何明朝薩爾滸之戰,十幾萬人都靠湊?

結語

通過戰國與明朝的軍隊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國家政治與軍事結構的不斷演變與完善,軍隊的構成也隨之改變,戰國時期動輒數十萬人參加的大會戰,充斥其間的農夫,在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明朝,已然無法成為戰場的組成部分。專業化的軍隊逐步取代了曾經的全民皆兵傳統軍隊模式。只可惜明朝的專業化軍隊,未能完成其最終的現代化軍隊模式轉變,最終敗在了門外的野蠻人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