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誤導大眾很多年的誤區,有的誤區仍在影響銀行業的發展

我國的銀行業面臨各種進化和改革,有的人說,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和誘惑的時代。

當我們對未來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覺得這樣的改革是痛苦的;但是當我們的金融發展在各種高科技的衝擊和支持下有了更多的選擇時,我們會發現有了更多的甜蜜的痛苦,有的時候甚至比沒有選擇更痛苦。

銀行誤導大眾很多年的誤區,有的誤區仍在影響銀行業的發展

關於銀行的發展邏輯和未來發展的選擇,有些當然是必須經過的,但有一些是對銀行發展的根本性誤導。我們可以選擇三個關於銀行的誤導,有的誤導了我們很多年,有的則仍然在誤導著我們的銀行業發展。

第一個誤區:關於國外銀行安全的案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流傳著很多外國銀行是安全的這種說法,並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式的外國的銀行比中國的銀行安全的誤區。

網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這麼說的:

“有一個美國老太太在祖先遺物中找到一張200年前手寫的存單,祖先在瑞士銀行存了100美元,老太太於是拿著存單去銀行取錢。銀行經過查詢確實存在該筆存款,於是銀行的行長專程到美國找到這個老太太,並舉行隆重的兌現儀式,不僅給老太太兌現了本息50萬美元,還獎勵了老太太100萬美元。行長在兌獎會上表示,錢存在我們的銀行,只要地球在,你的錢就在。”

通過這個故事,來充分說明瑞士銀行的極好的信譽,從而樹立了在人們心中的良好口碑。

看到這個故事,一些網友評論,如果是在我國的銀行存款,要麼會找不到這筆存款,要麼讓本人來取存款。

而實際上,這個案例有幾個明顯的漏洞,從而讓這個美麗的故事成為一個虛假的傳說:

一是瑞士銀行前身是1862年成立的特圖爾銀行和1862年成立的託根貝格銀行,無論哪家銀行都完全不可能有200年曆史,這個200年前的存款根本無從談起;

二是美元成為全球流通的貨幣至少要追溯到1913年聯邦儲備統一發行紙幣,也就是說目前我們看到的美元紙幣也僅僅存在100年左右的時間;

三是在國內國外的任何銀行,都不可能拿著別人的存單卻取款。瑞士銀行有一個銀行保密法,無論任何級別、任何錢款和財物,銀行內部都沒有任何權限透露個人信息和總資產,瑞士政府也無權干涉,因此瑞士銀行才會被認為是存款最安全的銀行。存款人去世以後,要想在瑞士銀行取走錢物,必須有死者在生前立下的遺囑和一切符合取走錢物的條件,而且相關人士還要到場才能取走財產。有報道說,美國政府曾經想要拿走薩達姆和卡扎菲等人在瑞士銀行的財產,但是都沒有成功。所以,拿著200年前祖先留下的存單就可以在瑞士銀行取錢那真的是天方夜譚。

但就這麼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卻在很多文章中引用,併成為一些國外銀行安全的象徵,是不是很可笑?但卻有很多人相信。

第二個誤區: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反思普惠金融,簡單強調秒貸並不科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論是正常借款還是普惠金融,快成為評價好壞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

快速審批、24小時到賬甚至一小時到賬已經成為一些金融機構的宣傳關鍵要素,因此無論是銀行還是其它金融機構都無一不以快速審批為特點和光榮。

如建設銀行推出的“小微快貸”一站式金融平臺,通過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支撐,為小微企業提供“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的信貸體驗。突出了“小微快貸”和“一分鐘融資”兩大快點。

但是快就是好嗎?不一定。如果在風險控制的同時片面突出和要求審批快,可能會造成資產質量災難性的後果。

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最近在一次財經峰會上表示:“普惠金融的內涵雖然包括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但提升效率(即提升業務流程的速度)是不是解決普惠金融的主要痛點所在,這是需要思考的。過分強調縮短某項業務的時間和流程有失偏頗,在信貸投放中,一味追求快速的審批快投放是有問題的,簡單強調秒貸並不科學,還是要對不同的信貸業務設置不同的標準和閾值。”

可見,片面強調金融服務的快並不是普惠金融的痛點,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才是根本。數字化技術雖然賦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時代價值和豐富內涵,為解決普惠金融的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但是,針對我國普惠金融仍存在成本高、風險大、服務不均衡、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等問題,通過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提高銀行的運營效率和風控能力,重塑了產業鏈、交易鏈、金融鏈、服務鏈等關係鏈條,推動了金融生態向大眾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異化發展,才能有效地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

單純地強調審批的快無助於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和真正創建一個新的服務模式。

第三個誤區:黃金老稱有些銀行稱小微金融不良率低至0.8%,這違反常識

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的既定國策,各項監管政策也不斷地向小微企業傾斜。

2015年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落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政策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按照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目標,單列全年小微企業信貸計劃,確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傾斜,努力實現“三個不低於”。

2019年3月13日消息,銀保監會於近日印發了《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除了重申月初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將增長30%以上”的要求外,還提出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支持銀行探索對小微企業全流程線上貸款等新政。

在大力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同時,小微企業信貸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15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0.25萬億元,增幅達33.46%;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戶數1928萬戶,較2018年初增加660萬戶。

但是小微企業本來就是一個風險較大的金融服務群體,所以,監管部門也在每年的監管要求和監管政策中對小微企業信貸給予一些優惠和特殊扶持。

但有些政策卻是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特徵背道而馳的。如2018年8月銀監會三次發文敦促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和改進銀行服務效率,監管部門對於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非常重視,要求一些大中型銀行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貸款利率降至最低,如已有大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降至4.77%左右。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重新開始鼓勵銀行開展針對小微企業的無還本續貸業務。這不僅不符合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較大的特點,更不符合高風險、高收益的信貸原則。

在大力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同時,我們理應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後果如不良貸款率可能比較高、資產質量風險大等有充分的認識,但現實中卻往往以較高的資產質量示人,從而告訴人們小微企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好的,可以大力推廣的假象。

以浙商銀行為例,截至今年9月末,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經超過1600億元人民幣,佔各項貸款比重超過17%,連續多年保持18家全國性銀行第一位;普惠型小微貸款不良率僅1.11%,資產質量持續保持領先。這樣的資產質量如何讓人相信小微企業的風險性高呢?

銀行誤導大眾很多年的誤區,有的誤區仍在影響銀行業的發展

近日,蘇寧銀行董事長黃金老在出席2019 中小銀行發展高峰論壇上進行演講時強調,小微企業風險較高,這是行業共識。現在有些銀行宣稱小微金融不良率很低,0.8%或者1.5%,這是違反常識的。日本號稱是全球小微企業的典範,其小微金融的不良率是7.11%,日本的大企業不良率是0.58%,高了12倍。因此,如果真的是做小微金融,不良率怎麼可能是百分之一點幾呢?更不可能零點幾。大數據風控和金融科技能夠分散風險,卻不能減少風險總量,金融科技改變不了金融業不確定性(風險)高的行業特性。

因此,還原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中風險較高的特性、實行優質優價的金融服務、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資產的容忍度和風險資本的要求,才有利於更好地服務於小微企業,如果聽任那種小微企業信貸低風險的現實,會從根本上否定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宗旨和服務本源。(作者:麒鑑)

想了解銀行業還有哪些有趣的誤區嗎?你又受了多少誤導呢?用今日頭條搜索“無人銀行倒逼銀行網點轉型,是不是銀行業網點的未來呢?”你會了解更多關於銀行網點轉型和發展未來的內容 https://www.toutiao.com/i6724135852810699272/

銀行誤導大眾很多年的誤區,有的誤區仍在影響銀行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