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②」高原大湖生态美

原标题:【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②】

高原大湖生态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顾丽娟

“近了!近了!青海湖近了!”随着远处一道湛蓝的染色带在天际缓缓散开,大家不禁雀跃起来。

11月14日清晨,采访报道组从青海省贵德县出发,一路前行,慕名来到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面积4549.38平方公里,东西最长处约10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3公里,从高处远眺,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略呈椭圆形状,似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上,令人神往。

青海湖的美,不仅是静谧的自然美,更是鸟美鱼多的生态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侯玉邦介绍说,青海湖平坦的地势、清幽的环境、茂盛的水草、繁多的鱼类,吸引了斑头雁、渔鸥、棕颈鸥等数以几十万计的候鸟,每年五月从南方飞来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我国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由此也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

“今天的青海湖这么美,有周围气候环境变化的自然规律,更离不开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侯玉邦说,他干了30多年青海湖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其中有17年就在青海湖,这里的鸟儿都是他珍爱的朋友。

在鸟类研究保护者的观念里,喜爱鸟儿,首先要为它们营造良好的繁衍生育环境。每年飞鸟到来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会根据各类鸟繁衍所需要的环境,在青海湖蛋岛中央铲除杂草,铺上细沙,给将要产卵的鸟妈妈一张“席梦思”。蛋岛周边则会种上鸟儿喜欢吃的草种,供它们觅食。

为保持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入1.78余亿元,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50余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给了它们好的生存环境,再就不要去打扰了。”相关专家说,为确保正常科研不影响鸟类生活,他们与中科院建立了科研基地深入开展科研合作,用科技提升青海湖生态保护能力。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建成了集监控视频系统、网路视频系统、管理应用系统于一体的数字监控网络系统,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保护区核心地区视频网络监控的自然保护区。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近年来,青海湖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大,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225种,每年有近30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