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走出的娃变成扶贫队长

村里走出的娃变成扶贫队长

村里走出的娃变成扶贫队长

体验记者: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郑静 卫晓敏

体验地点: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

10月29日,恰逢深秋晴日,坐落在蜿蜒群山中的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褪去寒意,沐浴在阳光中。远处青黄交接、薄雾轻拢,眼前村居人家、轻烟袅袅。大山给了这座村子如诗如画、世外桃源的美景,也让它承受了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痛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脱贫”“致富”成了这里2300多名村民的最大心愿。

人是改变村子落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位位秉承脱贫信念,投身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元通村,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支点和中坚力量。

今年30岁的程进就是其中一位,2018年4月,他作为合肥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被派往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农村长大的他把这次驻村扶贫当作是一次回归和感恩的机会,给自己起了个接地气的昵称——“山洼子的小队长。”

当天,我跟随他的脚步,走在山洼子的道路上,体验了一回驻村扶贫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了扶贫路上的温暖与感动。

管网入户 村民喝上了山泉水

从合肥市区出发,驱车近2小时,终于抵达了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在即将到达村部之前,我曾叮嘱开车的师傅,慢点开,前面的路应该在修,不太好走。预期的颠簸没有出现,一路平坦畅通,提早20分钟到达。

今年8月,我曾来到这里采访,汽车经过,黄土飞扬,呛得人睁不开眼。3个月不到,这里的变化就让人惊叹不已。

“路还没完全修好,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马上就修好。”说话的就是程进。这次见面,感觉他又比夏天时晒黑了点。简单寒暄几句,程进提出要带我去看看水竹洼村民组刚建成的蓄水池——共青泉,“已经初步修好了,咱们去听听村民有啥意见!”

走访的路上,程进向我说起“共青泉”的由来,近期天气干旱少雨,水竹洼村民组13户村民赖以为生的水井全部干涸,村里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外出负重挑水十分不便。一次家访,村民将缺水的问题反映给了他。

程进了解到,水竹洼有一汪清泉,长年不曾断流,旱情严重时,村民就是靠泉水生活。村里都是贫困户,要想把泉水输送到户,就得修建蓄水池和管道,而这笔资金对于长年靠山吃山,在土里刨生活的水竹洼村民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为了让村民尽快吃到水,程进想到借助社会力量和村民共建蓄水池,一个多月的时间,蓄水池初具规模,300米长的主管道从山上蜿蜒而下,通过分支管道,流进了9户村民的家中。

今年80岁的潘世兰就是吃上泉水的9户村民之一,看见程进和我从大路走来,潘世兰连忙放下手中的农活,咧开嘴笑着和我们打招呼:“程书记,谢谢你,我家里有水嘞!”

在靠近厨房的侧屋,我见到了新安装的水龙头和水泵,打开水龙头,嗡嗡作响的水泵开始运作,清冽的泉水从管道流出。我捧起水,抿了一小口,山里的泉水口感甘甜,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的自来水。

“现在方便了,我再也不用挑水了。”说话间,潘世兰的眼眶红了,她布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蓄水池目前还要再完善,虽然有过滤设备,但后期我们打算修建个盖子,防止树叶和灰尘落入,确保村民用水卫生。另外这里也要平整下,以防有人摔伤。”说话间,程进又列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一一备注在笔记本上,决定带回村里,再慢慢研究。

入乡随俗 先做村民再做书记

元通村位于巢湖市夏阁镇西北部,辖内面积近20平方公里,下辖19个自然村,36个村民组,总人口23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000人。

对于村民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程进了如指掌。路上遇到村民的背影,程进说起村民的情况如数家珍。碰上熟悉的人,对方还会停下脚步,和程进唠会儿嗑。

村民的方言让我云里雾里,但对于宣城人程进而言,却是沟通无阻,“村里人大部分听不懂普通话,要想多了解情况,就得入乡随俗,先做村民再做书记。”

程进鼓励我和村民多交流。然而第一次尝试,我就失败了。失败的对象是76岁的杨中法,操着一口地道方言的他和我介绍起最近遇到的难题。我尽力理解他说的每个读音,往往刚“翻译”出上句,就忘了下句。被我一打断,杨中法也卡壳了。

我求助程进,才知道他说的是赶集桥修葺的问题。“通过公益募捐,目前资金已经够了,剩下的就是招标施工单位了。”程进一番解释,让杨中法露出了笑容。他有些好奇地看着我,大概是觉得我这个临时上阵的“村支书”有些“不称职”。

“你是怎么认识这么多村民的?还能一口叫出名字,有啥诀窍吗?”面对我的疑问,高学历的程进调侃自己并不擅长认路记人,尤其是36个村民组都是零星分布,常常前几天才去过某户人家,过几天就忘了名字和住处。

思前想后,程进决定买一台拍立得相机,每次在村里入户走访结束时给每户人家拍张照,然后把村民的名字记在相片上,与访谈记录本放在一起,时常拿出来翻一翻,借此加深印象。“效果很不错,下次见面时,基本都能叫出名字,村民对我更加亲近了。” 程进说。

程进说,有些村民年纪大了,很少有拍照的机会,有些家庭很久没拍过全家福了,借此机会能拍张照,他们很高兴。如今,程进的相册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张照片,这是他深入基层扶贫的最好印迹。

销售专员 扶贫要靠产业带动

早上在几个村民组之间来回奔波,下午程进带我去视察了村里的几个产业园。走进瓜蒌子产业园,一眼望去满眼绿色,球状的瓜蒌悬挂在半空中,释放出丰收的信号。

“这个黄色瓜蒌就是成熟了,瓜蒌全身都是宝,瓜蒌子可食用,根茎可入药,包括废弃的瓜蒌皮都是宝。”程进向我介绍起了瓜蒌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眼下100亩瓜蒌即将成熟,作为村集体产业,这里不仅为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元通村的扶贫产业园远不止一处,离瓜蒌子产业园不远就是黄桃扶贫产业园,这里承载着元通村的希望,村里将30万元的扶贫资金全部注入桃园中,19名贫困户在此务工,每人年均增收六千多元。

扶贫产业园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8月,刚来村里驻村扶贫的程进就遇到了黄桃滞销的问题。产业园合作人吴世云靠做五金生意起家,因被元通村的绿水青山吸引,他毅然将养老本钱投入到了这片土地上,转型当起了农民。

第一次搞农业,吴世云没考虑到销售问题。眼看着黄桃滞销,吴世云找到了程进。接到求助后,程进立即去产业园查看了解情况,并于当晚写下《黄桃熟了,村里急了》的文章,文章发出后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爱心人士纷纷帮忙转发。在他的联系下,产业园还对接电商平台实现了网上销售。对接商家、统计订单、联系发货、售后客服,程进圆满解决了黄桃的滞销困境。

今年,村里黄桃长势喜人,销售也较为理想,但收入并不可观。程进告诉我,由于村里位置偏远,没有物流直达,昂贵的物流费用压缩了利润空间。

“黄桃扶贫产业园的发展不能总靠社会救急,最终还是得面向市场,这就必须得从自身质量和营销渠道上下功夫。”程进打算接下来对接物流公司。

除了黄桃,程进还为村里卖过鸡、猪和地瓜,俨然成了元通村农副特产的“销售专员”。我向他讨教销售技巧,并许诺,明年的丰收一定也要为村子出力。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郑静 卫晓敏/文 余志刚/图

记者手记

“心与心”交流让我找到了定位

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元通村了,第一次见到它,就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深深吸引,以至于当“我当一天村支书”的采访活动一出炉,我就自告奋勇地选择了它。

来这儿之前,我想过这一天的组成结构,上午也许会是应接不暇的工作会议,下午也许会是“陈芝麻烂谷子”的邻里纠纷,我坐在办公桌前,扮演着“传达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尽力让每一个问题都迎刃而解。

然而现实却与预想截然相反,从入村的那一刻起,我的脚已经和这片土地粘在一起了。从一个村民组到另一个村民组,蜿蜒弯曲的山路连点成线,骑电动车需要20分钟的时间,刨除在路上的时间,半天只能走访一个村民组。

但这并不妨碍我与村民的交流,在“山洼子的小队长”程进的带领下,村民们拉着我的手,说着心里最想表达的期望。这种“面对面”接触、“心与心”交流,让我这个“一天村支书”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信任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短短一天的时间,我只了解了这个村庄的偏隅一角,但却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戈大叔家甜得发齁的冬桃,村门口扶贫干部的电动车,山里孩子周末学画的绮梦画室,装满建议与心声的脱贫攻坚互动箱 ……一件件,一桩桩,是扶贫干部深入一线的生动写照,也是元通村这个山洼子摆脱贫穷和苦楚的真实见证。

我相信,明年再次来到元通村,又将会是另外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郑静 卫晓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