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走進平潭島,四通八達的道路向前方無限延伸,道路兩側鮮花迎風怒放、綠樹鬱鬱蔥蔥,一棟棟樓宇拔地而起……所到之處,步步皆景,美麗“蝶變”正在平潭發生。

基礎設施是平潭發展重中之重。近年來,平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融“山、海、島、城”為一體的生態空間和產業形態。同時,紮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優化城市功能與保障民生福祉,建設一批交通、綠化、供水等基礎設施項目,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為優先、綠色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生態建設,綠意盎然新嵐島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近日,平潭入選2019年國家森林城市擬批准名單,有望在公示期結束後正式“升級”為國家森林城市,這意味著平潭綜合實驗區生態建設整體水平已達到考核指標,將助力平潭國際旅遊島向外展示更美好的城市形象與魅力。

平潭處於臺灣海峽突出部,原來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針對嚴重的風沙災害,平潭祖祖輩輩拿出“與天鬥、與地鬥”的勇氣和智慧,在風口處植樹造林。但由於原來平潭是貧困縣,對植樹造林投入資金少,沿海防護林建設力度有限。

10月30日,記者走進長江澳,成片的沿海防護林綠意濃濃,一座座風車迎風舞動,一條綠色生態“畫軸”正全面鋪開。長江澳是平潭最大風口,常年飽受飛沙、海浪、東北季風的危害。近年來,平潭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將長江澳沙荒風口綜合治理工作列為全區生態環境整治的重點,並在海岸前沿堆起防風沙堤、覆土種老鼠刺,長江澳綠色屏障不斷向外延伸,構築了多道擋風籬笆構成防風障。

這是平潭植樹造林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平潭的森林覆蓋率從實驗區成立前的29%提高到現在的37.2%。據悉,目前平潭五大風口基幹林帶基本建成合攏,沿海風口的風沙災害得到有效遏制,平潭前沿與內陸的年均風速均呈下降趨勢,常年空氣質量達到I級。

今年,平潭還啟動“綠島花城”三年行動,力爭用三年時間讓森林覆蓋率超過40%。數據顯示,僅今年前9個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新增綠化約7000畝,城市綠化率達90%,綠色正成為“生態平潭”最亮麗的底色。

平潭還全力推進“花化、美化、彩化”建設,陸續馴化月季、三角梅、玫瑰花等品種,實現全年見綠、四季有花。如今,行走在平潭島,金井大道、環島路、壇西大道等主幹道上,高大整齊的樹木隨風搖曳,三角梅、美人蕉、月季等競相爭豔,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平潭坑北村村民俞兆家住在南松溪流域河道附近。談起生態環境變化,他深有感觸:“原來,這裡四周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現在水面垃圾不見了,河水變得更加清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平潭堅持“現代化+原生態”開發理念,把握“舍”與“得”的辯證法,加快轉變環境治理方式,生態文明建設蹄疾步穩。

平潭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總投資7.3億元,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呵護海島生態環境,還完成了“麒麟活脈”水系規劃,計劃實施39個項目,總投資87.68億元,近期先開展一期5個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

平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成了3個鄉鎮16座分散式汙水處理站、8個鄉鎮82個建制村垃圾收集與轉運工程,解決了3個離島21個建制村(約3.2萬人口)生活汙水直排以及8個鄉鎮垃圾收集問題。

平潭亦結合實際,在廁改工作中推陳出新,力爭實現農村旱廁改造全覆蓋,讓市民深切感受到“廁所革命”帶來的文明新風。截至目前,已完成農村旱廁改造40座,完成投資約112萬元;40座新建城鄉公廁已完成19座,開工率達100%,完成投資2450萬元;完成農村三格化糞池2000戶,完成投資360萬元。

如今,平潭綜合實驗區主要水源地水質達到了Ⅲ類標準,還獲批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最優,入選全國“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

“暢通”工程,四通八達新通道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平潭四面環海,靠輪渡進出島,是不少“老平潭”的記憶。交通瓶頸制約著平潭經濟發展,修橋成了全島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

2010年,平潭海峽大橋通車,平潭正式告別和大陸“非舟楫不能往來”的歷史。正在建設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已經完成大橋主體工程,目前正進行掃尾工作,預計明年元旦可實現公路通車,“高鐵將入嵐”成為平潭人的新期待。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目前世界在建難度最大的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也是我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大橋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里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大橋通車後,平潭將和福州形成半小時‘經濟生活圈’,進一步助力平潭打造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加快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彈指一揮間,天塹變通途,讓平潭挺起了騰飛發展的骨架。站在新起點,平潭綜合實驗區以建設國際旅遊島為契機,著力打通斷頭路、梗阻點,加快提升嵐島路網結構,打造“暢通平潭”模式。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平潭環島路的出現,讓原本寂寂無名的北港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紅村”,僅去年,該村遊客接待量就突破50萬人次。環島路不僅成為平潭島城市交通“主動脈”,依海而建的環島路處處是風景,猶如一幅流動的圖畫。因為它的美,吸引了兩岸職工自行車賽、“海洋杯”平潭國際自行車公開賽等眾多賽事在這裡舉辦。

交通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支撐。自2014年以來,平潭投入2470萬元用於建設“美麗鄉村”道路272.19公里,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

在平潭,島內綜合交通、水資源、市政、能源、信息通訊“五大保障體系”初步構成,“一環兩縱兩橫”主幹路網基本形成,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發揮藍色資源優勢,還加快推進平潭港口岸金井港區、澳前港區建設,讓平潭在對臺、對外開放中步伐邁得更大。今年7月,“海峽號”新增平潭至高雄航線,在大陸率先實現與臺灣北、中、南部港口客貨運直航全覆蓋,打造兩岸人貨往來的“黃金通道”。

在嵐經商近20年的臺胞薛清德說,回家的路更近了。“現在,我可以直達臺中的老家,也可以去看望在臺北的兒子,或者到大女兒高雄的家做客,孩子們也能乘船來平潭與我團聚,多虧了平潭便捷的航線。”他說。

舊貌新顏,幸福宜居新家園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從“亮起來”到“美起來”,實驗區的“門面擔當”——金井新城,從舊日的灘塗鹽鹼之地“轉身”邁向集生活、服務、產業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城。

深秋時節,夜幕下的金井新城燈光璀璨,幻彩的樓宇、夢幻的河岸燈光連成一片,遠遠望去,猶如流光溢彩的燈光秀。不遠處,臺灣創業園、天牛河公園在燈光的裝飾下更加豔麗多彩,特別是天牛河公園已成為不少市民夜間休閒的好去處。

去年9月,平潭啟動“金井新城建設攻堅戰”,分2018、2019、2020年三個階段持續攻堅,努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生活配套齊全、人居環境優美”的海島特色新城。

新區有亮點,老區也有了新變化。不久前,《平潭綜合實驗區南北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出爐,以“保護和展示平潭縣城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主題,打造集文化創意、旅遊服務、居住休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平潭南北街是平潭城區的發源地,承載著海壇厚重的文化底蘊,街上放眼可見青磚黛瓦的古厝、極具特色的石板路。此次規劃總用地面積為42.13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為11.10公頃,未來將形成“兩軸三核四片區”的功能格局。

在平潭,“看不見的地下工程”——平潭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正在加速建設中。目前已建成約73公里綜合管廊,包括環島路、中山大道、麒麟大道、龍鳳中路等路段總長56.84千米的綜合管廊,金井灣電力隧道、安海路電力隧道等總長15.684千米的電力隧道。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遊華明說,這是實驗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大動脈”,能大幅提高城市品質,有助於推進“一島兩窗三區”建設,這是一項造福子孫的大工程。

平潭:宜居宜遊,生態海島入畫來

“蝶變”中的平潭“新顏”折射出平潭綜合實驗區對優化城區環境、改善人民生活的不懈追求。

近年來,平潭建成開放萬寶公園、竹嶼湖公園一期、蓮花山公園、翠園等公園,環島路、壇西大道、金井灣大道等85公里綠道相繼鋪成,“千村整治、百村示範”的美麗鄉村達52個之多,全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繁榮興旺的景象。

建設新家園,平潭加大力度保護好“真寶貝”。石頭厝承載著平潭厚重的歷史文化。平潭綜合實驗區做好石頭厝保護與開發“兩篇文章”,對除城區外的153個建制村共4.4萬幢石頭厝進行摸底登記造冊,編制《平潭綜合實驗區石頭厝保護專項規劃》、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古民居分類管理辦法》,確保石頭厝有序開發、永續利用。

臺灣社區規劃師在平潭改造石頭厝,取名為“樓臺會”,賦予其社區據點、藝廊、文創商品銷售等新的空間及功能,成為上樓村的一張特色名片;北港村因“石頭會唱歌”聲名大噪,立足“古石厝”資源優勢,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創主題村;磹水村“讀旅”民宿巧用石頭厝,在保留原有外觀、改變內部結構,讓遊客在半山腰欣賞到落日餘暉,成為“網紅”打卡點。

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在開發中有效保護。如今平潭生態顏值得到了大幅提升,山更綠,水更清,海更藍,空氣更清新,朝著“高顏值”生態宜居島邁進。(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 張哲昊 林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