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從“爛片製造機”到“爆款收割機”,阿里影業如何走向豐收?

2019年是阿里影業的豐收年。

今日,由周冬雨、易洋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票房已達14億。這部圍繞“校園霸凌”現象展開探討的現實主義作品,收穫了社會各界的交口稱讚,在豆瓣上斬獲8.4的高分,連社會學家李銀河都稱其為“一個意外的驚喜”。

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受其影響,聯合出品方阿里影業股價從其上映日24日至今上漲13%,報價1.3港元,最新市值346億港元。

僅在2019年,阿里影業已經主發行電影11部,發行總票房達34億,主出品了31部電影,出品總票房達97億,位列出品票房排名第一位。

而票房之外,阿里影業也憑藉《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狗十三》、《何以為家》等作品收穫了口碑,更是通過其參與出品的《綠皮書》成功與奧斯卡牽手。

可以這樣說,如今的阿里影業已經實現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當我們梳理其成功背後的方法論,則會發現,這一個成立五年的年輕企業,已經走過了一段坎坷的前行,並通過獨具阿里特色的打法,最終交出了這份答卷。

初生時的陣痛

“永福有一天會收回自己的話。”

2017年,光線傳媒CEO王長田直接如此評論時任阿里影業CEO的俞永福。

因為俞永福如此規劃阿里影業的未來:“阿里影業不想做傳統電影公司,阿里影業定位為基礎設施公司,在我從業期間會非常堅持。對上游內容公司來說,我不會作為競爭者出現。”

他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更是表示,阿里影業以後只會生產極少量的影片,主要業務將是利用其強大的用戶觸達能力、內容產業化能力和商業運營能力,專注於智能宣發和衍生品運營,並以此為上游的內容生產者提供服務。

從2014年認購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隨後將其更名為阿里影業起,阿里影業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內容上,阿里影業收購多個熱門IP,如瓊瑤小說《還珠格格》的電影改編權、中影投資的春節檔電影《狼圖騰》的海外發行權和暢銷盜墓小說《鬼吹燈》的電視劇改編權。

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在體系建設上,成立之初阿里影業便完成了對中國最大影院票務系統供應商之一粵科的全面收購,並收購阿里巴巴旗下的娛樂寶。2016年,阿里影業更是將“燒錢大戶”淘票票注入體系內,並進行大量補貼。

這樣的定位是基於阿里的科技和數字平臺基因,而這個判斷也無可厚非,畢竟按照互聯網的慣有思路,進入一個傳統行業後,不會急著去做競爭者,而是要用科技和數據做服務者。

雖然搭建基礎設施的願景正在路上,但是阿里影業的卻迎來了不小的質疑和噓聲。

一方面,是大量資本投入導致的持續虧損,財報數據顯示,2014年阿里影業淨虧損4.15億元,2016年淨虧損9.59億元。

另一方面,在內容上,阿里影業主打思路是對“IP+流量”模式的電影進行主投主控,斥巨資提升前期熱度,但主控項目《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不僅市場反響不佳,更是遭遇口碑危機,前者豆瓣評分4.0,後者登陸暑期檔時遭遇鎖場退票風波。

這樣的結果,源於阿里影業的定位出現了偏差。電影圈的中心是電影本身,而頭部優質電影資源的把控,才能決定行業的話語權。

內容發力下的拐點

改變來自於剛上任不久的阿里影業CEO樊路遠。

樊路遠加盟阿里12年,是支付寶金融帝國的締造者之一,憑藉快捷支付、支付寶無線化、餘額寶等戰功成為第一批阿里合夥人。

從時期上來說,可以將樊路遠的加入看作是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市場表現不佳後的一種舉措。

而他的加入正好趕上了《戰狼2》的市場爆發,淘票票是《戰狼2》的獨家互聯網聯合發行平臺,一手是《戰狼2》為代表的頭部優質內容的聚集效應,一手是自家主控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市場評價。

清晰的對比下,樊路遠明確了自己的立場:重拾內容,視其與基礎設施為驅動雙輪,並將阿里影業定義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的全新的內容公司。

在具體操作上,樊路遠也更為穩健,不再堅持主投主控,而是選擇牽手頭部電影公司,深度綁定華誼兄弟、博納、北京文化等近年表現突出的企業,而投資的電影也開始集中在春節檔、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等幾大重要檔期。

在阿里影業的平臺體系化運作下,這樣操作的效果是明顯的。2018年春節檔成了阿里的翻身之仗,《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紛紛拿下36億、33億、22億的票房,在他們的幕後推手中,阿里影業都赫然在上。

隨後,阿里影業繼續押寶暑期檔的《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取得佳績。直到2018年11月,阿里影業公佈了財年中期業績報告,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均亮點不少:互聯網宣發收入達11.72億元,同比增長近20%;內容製作收入達3.1億元,增長超80%;綜合開發業務實現收入0.49億元,同比增長55.7%。

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嚐到了之前操作的甜頭的阿里影業在財年中期業績報告發布的第二天便推出“錦橙合制計劃”,宣佈將在未來五年、四大檔期,推出20部合制優質電影。阿里影業將以主投、主控或主宣發的身份,和一流製作團隊合作,扶持青年導演、編劇,拍攝出的影片選擇在人氣最旺的四大電影檔期播出,即賀歲檔、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

此後,阿里影業又陸續參與了2018國慶檔憑藉口碑逆襲的《無雙》《狗十三》和今年年初的《流浪地球》等影片的出品工作中,而在2019年的最強國慶檔中三大獻禮電影背後,阿里影業更是無一缺席。

除此以外,自成立之初,阿里影業就確立了國際化發展戰略:2015年,阿里影業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成立了海外分部;2017年6月,阿里影業收購印度在線票務公司TicketNew的大部分股權;2018年2月,阿里影業宣佈與STX公司共同開發製作科幻動作片《鋼鐵戰士》……

今年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的《綠皮書》一舉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編劇和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當晚,馬雲、柳傳志等出席了阿里影業在北京舉辦的《綠皮書》超前觀影禮,馬雲在電影放映結束後發表了講話,高度評價了《綠皮書》這部電影的普世價值。

基礎設施建設下的成熟體系

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曾如此表示:“用戶業務平臺起來後,對一流製作團隊的吸引力也相應提高,同時阿里影業具備了數據、宣發和觸達用戶的三大能力,內容選擇的準確度也比一般公司高。”

所以,究竟是內容拯救了陣痛中阿里影業?還是陣痛期的鋪墊讓阿里影業迎來了優質內容?

但無論如何,如今基礎設施對於阿里影業來說,已經不再是看似簡單的“水電煤”工程,而是構建體系的基礎。

目前,阿里影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構建了服務製作端的雲尚製片+幫助影視投資及回款的娛樂寶+進行互聯網宣發的淘票票+一站式數字宣發平臺燈塔+影院終端鳳凰雲智系統+衍生品授權和開發平臺阿里魚的閉環體系,幾乎覆蓋了電影全產業鏈。

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宣發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至關重要,回顧今年大熱的幾部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流浪地球》無不是引起了全網熱議,話題的傳播最終反哺了票房。

作為阿里影業宣發的主要陣地也是基礎設施重要的一環,對淘票票的投入與重視,用樊路遠是原話來說是“不惜一切代價,投入絕對無上限”。

淘票票一度的鉅額虧損,甚至讓當時的阿里影業股價一蹶不振。但最終淘票票沒有辜負阿里影業的付出與扶持。

根據淘票票官方數據,淘票票為全國9500+家影院提供在線選座購票服務,覆蓋影院票房約佔全國總票房的99.5%,覆蓋用戶數量達到2.9億。第三方數據平臺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檔,淘票票的日均啟動次數達到589萬,居電影在線票務平臺第一位。

《少年的你》的成功背後,也是阿里影業宣發能力的再一次證明。在影片上映前夕,淘票票聯合優酷發佈預告片,上映過程中又為《少年的你》推出了定製的“專場紅包”,正是以淘票票為核心的宣發逐步深入,《少年的你》得以出圈,上映10天票房突破10億。

市場表現亮眼的同時,2019財年阿里影業實現營收30.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其中,互聯網宣發業務是營收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並且業務板塊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這其中包括了淘票票、鳳凰雲智、燈塔等基礎設施。

而這些基礎設施又同時形成了業務協同,通過淘票票、燈塔等平臺積累的大量用戶觀影決策的數據,一方面可以增強阿里影業對內容的判斷力;另一方面,藉助這些平臺可以幫助影片更好的觸達觀眾。

作為一家互聯網影視公司,阿里影業在與傳統內容公司競爭時,給出了自己的路徑,不僅發力優質內容,也注重基礎設施的構建,這也是阿里作為平臺型公司的基因帶給這家年輕影視公司的“阿里味”,從“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電影”。

技術或將帶來未來?

阿里影業出品的影片除了《少年的你》正在上映之外,其投資的《雙子殺手》也仍在院線上映。雖然《雙子殺手》在口碑、票房層面雙雙摺戟,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採用120幀、4k、3D的影像規格以及最先進的特效,完全用數據處理與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面部識別設備和動作捕捉設備來生成一個20歲的威爾史密斯,不管是120幀的影響規格還是AI技術都是電影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性實驗。

而此前,因主演原因遲遲推遲播出的《贏天下》(巴清傳)宣佈將與天貓技術合作將《贏天下》原定主要演員在該劇中的鏡頭,修改為由天貓技術另行確認的一線演員出演的鏡頭,花費將超6000萬,可以說幾乎是通過AI“換臉”來解決換主角的問題。

不管是投資《雙子殺手》還是天貓技術的AI“換臉”,都可以看出阿里在電影技術上的加註。

第五年,“少年”阿里影業走出陣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已經開始滲透各行各業,電影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在處理圖像上所具備天然的優勢,可以用於電影特效製作。此外,AI大數據對電影選角、剪輯等都可以提供有效參考。

背靠阿里多年的技術積累,加上人工智能在電影製作上的賦能,阿里影業有著傳統內容公司不可比擬的技術優勢,這有可能讓阿里影業在電影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

少年阿里,未來可期

阿里影業相比於其他擁有二三十年積累的傳統內容公司而言,還只是一個小少年,掌門人樊路遠也是第一次領軍一家文化領域的企業。此前樊路遠出席電影論壇,坐在王中磊、於冬旁邊,他謙虛地拿筆做記錄。

阿里影業一開始在電影內容上的征程也確實栽過跟頭。《擺渡人》、《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阿修羅》的接連失敗,甚至給阿里影業扣上了一頂“爛片製造機”的帽子。

但到如今,阿里影業一掃陰霾,有媒體統計,在過去一年內15部10億級別的電影中,阿里影業佔據了8部,從“爛片製造機”到“爆款收割機”,阿里影業只花了一年時間,可見阿里影業磅礴的“少年力”,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阿里影業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