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古城或是黄帝的下都

一、史籍方面的考证

  沈长云先生从史籍的角度考证,认为陕北黄土高原是黄帝部族活动的区域:

  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那就是《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当今陕西黄陵县以北偏东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所在的神木县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沈先生也从白狄和犬戎与黄帝的关系的角度考证黄帝族起源于陕北:

  实际上,作为黄帝部族活动在今陕北地区的更直接的证据还应从黄帝后裔白狄族人居住在这一带谈起。

  白狄姬姓,与黄帝是同一姓氏。汉王符所作《潜夫论·志氏姓》即称“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短(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王符说白狄属于姬姓,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犬戎,二者均为黄帝之后。比《潜夫论》更早的文献《山海经》对之有更详细的记载,其《大荒西经》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大荒北经》亦称:“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所谓北狄,后人认为包含了白狄与赤狄;而所谓白犬,显然就是指的白狄。

二、《山海经》中的证据

  独立学者王红旗是《山海经》研究专家,他在《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黄帝都城昆仑》一文中如此阐述:

  复原再现4200年前华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42平方米《帝禹山河图》(王红旗创意,孙晓琴创作),将黄帝都城昆仑的位置画在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该巨画于1999年9月9日问世之后,笔者就期待着考古工作者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先夏时期古城遗址。果不其然12年后的2011年,考古部门对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上、毛乌素沙地的东缘)髙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石峁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一处先夏时期规模巨大的石砌古城,石砌城墙、城门保存较好,面积425万平方米。对此,有学者相信这座古城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而笔者则认为石峁古城遗址当即黄帝部落联盟都城昆仑所在地(90%可能性)。

  由于古史传说都将黄帝都城昆仑与黄河发源地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即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方。因此,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想当然地认为,黄帝都城昆仑所在地在今日黄河发源地附近。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一种误解,并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读山海经》、《山海经鉴赏辞典》、《山海经十日谈》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全本绘图山海经》(全三册)等专著中论证指出:在先夏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人们所知道的黄河发源地,实际上在今日的河套地区在4000多年前曾经有许多大湖泽,后套湖泽即《山海经》所说的黄河发源地泑泽。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有云:“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昆仑之墟就是黄帝的下都,其中“以玉为槛”和“以玉为兵”的描述与石峁古城城墙中嵌入大量玉器的情形很是吻合。

三、《穆天子传》中的发现

  我们不妨研究《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观黄帝之宫的行程,也可以发现了昆仑之丘位置的秘密。

  《穆天子传》卷一所述"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人。河宗之子孙?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其中“智”即智邑,即今山西永济西北。前人研究《穆天子传》往往忽视了“智”这个地名对山西永济的标定,而将周穆王祭拜河神的地点分析到了河套地区,这是错误的。山西永济离山西绛县即横水大墓不远,这就将?柏絮与倗国联系上了,可见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乙丑,天子西济于河。□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之所游居”,这是周穆王从山西永济向西渡过黄河,河对面是陕西大荔县,而出自河宗氏的冯(通倗)国,即是在大荔县。可见大荔县也是河宗氏的地盘,这与《穆天子传》所述“河宗氏之所游居”可以印证。

   “丙寅,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八骏之乘”,丙寅日,周穆王开始准备马乘,准备出发去昆仑之丘。“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爰有大木硕草,爰有野兽,可以畋猎”,到丁巳日,到达昆仑之丘附近,路上花了51天。路上没有描述,应该是一直在赶路。

   “戊午,●□之人居虑献酒百□于天子。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爰有?鸟之山。天子三日舍于?鸟之山。”,又走了一天,终于到达昆仑了,晚上在昆仑之丘附近过夜,之后三天都在住在?鸟之山。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三天后,周穆王悬在良辰吉日参观了黄帝之宫。

  从陕西大荔县到昆仑之丘,《穆天子传》没有说周穆王再次渡河,因此可以合理推测昆仑之丘在黄河几字湾内。周穆王一共走了52天,我们可以在黄河几字湾内离大荔县52天行程的位置寻找昆仑之丘。从大荔县到石峁遗址现代的路程差不多744公里,古代的路程更不好走,可能实际距离还会更远点。周穆王是去游玩,行军速度不会很快,如果以一天15公里的速度计算,从大荔县到石峁遗址大概要走50天,这与周穆王52天的行程时间很接近了。考虑到石峁遗址在黄河几字湾内、与大荔县的行程以及石峁古城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石峁古城确实是目前昆仑之丘(黄帝之宫)最佳的候选遗址。

四、黄帝部族另外的候选者

  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一直认为红山文化对应的红山古国就是黄帝的轩辕古国,这一论断也得到部分考古学者的支持。苏秉琦先生于1997年已经去世,而石峁遗址大规模发掘是2011年之后的事情。如果苏秉琦先生还在世,看到石峁古城的发掘情况后,是否还会坚持红山文化是黄帝轩辕部落的遗存呢?

  郭静云教授在《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一文中说到:高大伦先生进一步质疑石峁城是否具有聚落的功能,“石峁城里面沟壑纵横,似乎并不适宜居住,这个城是否也是一种特殊时期的建筑,比如战争时期的短期防御场所?”曹建恩先生将石峁城址与内蒙古军城比较,认为内蒙和陕北文化类型是一致的,并强调本地带防守技术续用到汉代,或可视为长城的萌芽。刘斌先生同意此观点,石峁石墙顺着山势修建,“对它的研究不能套用几层城圈中间是宫殿这样的观念。石峁城沿着山脊线修得很像长城,除了防御,作为通道也是很重要的。”

《山海经》称“昆仑之丘”为“帝之下都”,这让我联想到周朝时期的燕国。燕国亦有上都和下都之分,上都在蓟,下都在易县。燕国的下都可能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目的,从石峁古城的强大军事防御能力看,黄帝的下都或也有此用。

参考文献:

1、沈长云,《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光明日报》(2013年03月25日 15版)

2、王红旗,《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很可能就是黄帝都城昆仑》,《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9月

3、郭静云,《透过亚洲草原看石峁城址》,《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17日6版

作者易刀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