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漢書》中有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足見,《史記》是在司馬遷身後,才稍微流傳於世。並且,《史記》得以廣泛流傳,是由於楊惲入仕後的不懈努力。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司馬遷在自己的著作裡面提到過,在完成《史記》的撰寫後,他又抄寫了一本,這樣《史記》就有正副兩部書籍。自己創作的書籍,司馬遷自然得很小心的保管,之後,司馬遷把副本留在了京城。其實,這裡的京城只是一個大範圍,他是把書籍寄放在了京城的一個親戚家。

這個人是他的女兒——司馬英。司馬英的丈夫是楊敞,他可是朝廷的丞相,是一位大人物。司馬英和楊敞育有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叫楊忠,二兒子叫楊惲。這個楊惲因為繼承了父兄的爵位,出任常侍騎。後來,他勇於揭露霍光後人的謀反之罪,獲得了皇上的嘉獎,被封為平通侯。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楊惲應該是第一個看到自己的外公司馬遷編寫的副本《史記》的那個人。並且,楊惲繼承了父母的良好基因,從小就熟讀《春秋》。由於熱愛讀書,他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很深的文化功底,且他生活中喜歡跟一些傑出的文人來往,相互探討學術問題,因此,他在文壇、政壇的名聲都很大。

大家普遍認為:長大的楊惲肯定有大作為。事實也是這樣,楊惲除了才華出眾,他還特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行,他總是能夠仗義疏財,將銀兩發給社會上那些有需要的人。由於,楊惲此人好交朋友且為人豪爽,他在社會上的名聲也很不錯,大家都稱讚他的品德。

史料記載過:楊惲在父親過世後,將他所遺留的錢財都分發給了那些有需要的宗親,那可是整整的五百萬兩金子呀,楊惲如此大方,也是世上罕見的。楊惲的母親司馬英過世得早,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他們找了一個繼母。後來,父親過世,他們對待這個繼母也是孝順有加,彷彿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

他的繼母過世後,由於這個繼母沒有生育孩子,所以她留下的遺產指定要楊惲繼承,但楊惲並沒有要,而是將這些錢財都分發給了繼母的兄弟們,自己沒有留一絲一毫。不但如此,楊惲為官也沒有貪婪之心,一直以公正廉明的形象示人。其實,他的家庭這麼富裕,也不需要在官場上謀取那些蒼蠅小利。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並且,在這個時候楊惲看到當時的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這部鉅著塵封了二十年,也該是重見天日的時候了,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公開發行,從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這樣一個才華出眾、公正廉明的高官,大家應該對他讚不絕口才是,可是,事實偏偏不是這樣的。

我們在楊惲的身上看到了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特別喜歡吹噓自己的德行和才幹,且為人高傲,對其他人根本看不上眼。這裡,特別需要提及的是,他這個人十分刻薄,喜歡抓別人的痛點、缺點不放,總提及別人的傷心事。

還有就是楊惲無法容忍他人與自己意見不合,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他肯定是要加害這個人的。是的,他的這些缺點太致命了,這樣的人,別人是不會願意跟他相處的,因為,他不知道換位思考,不知道受嘲笑的滋味。如果他能夠為他人著想,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表現了。

一個人有這麼大脾氣、這麼小的胸襟,且身在官場而不知變通,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相處,這是很危險的。就因為他的這個性格,他在朝廷上得罪了很多人,大家都不想與他為伍,甚至,有些討厭他。對此,楊惲自認為自己品德高尚,不需要理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的價值觀跟周圍的人都不一樣。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話說,朝廷中有一個叫戴長樂的太僕,他並不遭楊惲待見,兩人的關係並不好。但是,這個戴長樂來頭不小,他是漢宣帝以前共患難的兄弟,深得漢宣帝的信任。漢宣帝順利繼位後,他將戴長樂從民間找來,讓他在宮裡任職,待在皇帝的身邊。

跟戴長樂過不去,那就是跟皇帝過不去,這個楊惲應該是明白的。兩人相互看不上眼,於是,戴長樂向皇帝建議將楊惲革職、降為庶人。楊惲平白無故去惹皇帝的紅人,自然沒有好下場。吃了這次的虧,楊惲應該吸收教訓,而後好好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的口不遮攔。

可是,楊惲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雖然被革職了,可是,他並不安分,開始搗鼓生意,想成為一名商人。他在經商方面還是有心得的,很快就將生意做大了。可是,他還是老樣子,總是喜歡炫耀,喜歡蓋高樓來顯擺,這樣並不討人喜歡。

楊惲經商賺錢了,本可以好好享受,結交天下好友,大家一起飲酒作樂,生活不是挺美好的。可是,政壇的政敵還是很掛念他。其實,大家並不相信楊惲的錢是自己賺的,他很可能沒有保持經營者那種純潔性。政壇現在還在掛念著楊惲,對他的流言還是很多的。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楊惲的一個朋友孫會宗,他任職太守,對楊惲的品行十分了解,經常寫信勸告楊惲,希望他能夠保持百姓的身份,不要再掛念之前的種種,並且,現在就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再去結交那些賓客,他們可能已經並不是一路人了,每個位置都有自己的職責,不要去做一些超過自己權利範圍的事。

楊惲讀完了這些信件,並沒有聽從好友的勸誡,而且,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始埋怨好友多管閒事,沒有正確看待自己。他很生氣得給這位好友回了一封信《報孫會宗書》,這封信十分有名,足以跟自己外公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相媲美: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譭譽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志之義。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

... ...

這封信的內容,就跟楊惲讀完友人信件後的態度是一樣的,裡面大多是辱罵好友、抱怨社會及朝廷等話語。後來,他因為這封信而被抓,進了監獄。最後,還被腰斬了,就因為他的大逆不道,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到異地去了,孫會宗也因此被罷官。

若沒他,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埋沒了,卻因其不會做人最終被腰斬

說白了,他的最大問題還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

【《漢書·楊惲傳》、《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報孫會宗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