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

據11月12日錢江晚報報道,杭州某小學五年級一語文教師,被學生評價為“神仙”,因為她批作文像寫論文,全班36位同學,每次批完作文本,評語都超過一萬字,平均一篇作文寫300字。學生的每一篇作文,她至少要反覆看四五遍,再花十多分鐘批改,通常一節課時間最多批改3篇作文。這種做法她已堅持了26年。

26年如一日,對學生作文精心批閱,應該說,這位語文老師是敬業的,對學生是負責的。但是,26年來,該老師對學生作文的批閱,重點卻放在評語上,每篇作文都要寫300多字的評語,我以為,這種做法並不科學,對學生作文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太大的直接作用。

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

旬子曰:“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都是改中來”,更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寫好文章的共識。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批閱作文一是改文,二是批語,這是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兩個規定動作,二者缺一不可。批改就像果農剪果樹一樣,是對學生字詞句段直接進行“修剪”該去的去,該刪的刪,該調整順序的更換順序,使其作文“煥然一新”;批語則是對作文的總的評價,總的指導,肯定優點,指出不足,給學生今後寫作指明宏觀的發展方向。

教師對文字的直接“修改”和評語都對提升學生作文寫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以為,教師對作文的常態批改,重點和關鍵應放在“改正”上,而非是放在寫“評語”上。具體到學生的每一篇作文,真正促其寫作水平快速提的,不是教師的評語,而是直接的批改。

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

小學課文中,選錄過作家肖復興的一篇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說的是他上中學時,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給他批作文的事。

文中寫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那篇作文簡直像是動過大手術鮮血淋漓又綁上繃帶的人一樣。回到家,我仔細看了幾遍葉老先生對我作文的修改。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類似這樣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長句子斷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 這個動詞,使句子乾淨了也規範了。而“書皮”改成了“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

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

隨後,肖復興又寫道:葉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兒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

從葉老先生對肖復興的作文批閱來看,評語的作用重在激勵,字不在多,而在“準”,在“導”,正是這個簡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而對作文寫作的具體指導,則在於批改。就象葉聖陶先生那樣,一字一句地改,這個改就是指導,通過改,使學生產生對比,感悟:“《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所以,要想快速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批閱作文,“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批語不在多,而在精,在準,而真正的批閱功夫,則應下在對學生作文的字斟句酌地改正上。

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教師“300字評語”,不如直接“改一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