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刘女士是一个特别善于启发和教育孩子的妈妈。

她的女儿潇潇今年刚上一年级,对新学的知识不太熟悉,写作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几次测验的成绩也不理想。

学业上的挫折让潇潇感到有些沮丧,有时候一拿起课本,她心中就会产生恐惧感,没有办法专心学习。

刘女士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她花了些心思,自己制作了一些精美的卡片,在卡片上画了一些小圆圈,圆圈里还有数字号码。

刘女士拿着卡片,对潇潇说:“咱们来玩一个学习游戏好不好?你要是能专心学习半小时,我们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洞。你看,这张卡片可以打8个洞洞,全部打满,我就奖励你玩一小时ipad,你觉得怎么样?”

潇潇不禁笑了起来:“好啊好啊,我要自己打洞洞!”

刘女士欣然同意,之后,潇潇拿着卡片,开始复习功课,说来奇怪,每当她想分心干点别的事情的时候,只要看看那张卡片,就想起了和妈妈的约定,也就很自然地把心思转回到了书本上。

就这样,潇潇一口气学习了半个小时,在卡片上打下了第一个洞洞。妈妈表扬了她,也提醒她先休息10分钟再继续学习。

最终,潇潇成功打卡四次,完成了两小时的学习任务,自我感觉学习效果比平时好多了。

她高兴地说:“妈妈,明天晚上我还要这样学习。等我的卡片打满后,你不要忘记说过的话哦!”

妈妈笑眯眯地和她拉了钩,对她说:“放心吧,妈妈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刘女士是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在书本上的呢?

让我们来回顾她使用的方法:

  • 第一,设置适当的奖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报。
  • 第二,设置适当的节点任务,让孩子被完成任务的快感深深吸引。

有的爸爸妈妈也许会问:这么简单的方法真的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吗?

答案是显然的。其实爸爸妈妈肯定早已发现,孩子们在学习枯燥的知识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可是在玩网络游戏、单机游戏的时候却特别容易进入“状态”。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光是因为游戏的内容新颖有趣,让孩子备受吸引;更是因为游戏一般都会设置一些富有诱惑力的奖励机制:

孩子在玩游戏时,每完成一个任务,不论大小,都会立刻获得相应的经验或道具奖励;并且任务难度越大,奖励就会变得越发丰厚。

在“我要获得更多奖励”的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玩得乐此不疲、浑然忘我,爸爸妈妈有时想要让他们停止玩耍,还要花费一番力气呢。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受到这种游戏奖励机制的启发,我们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控力的时候,也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

比如,我们可以像刘女士这样,先对孩子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或生活任务进行分析,再根据任务的难度、完成时间来设计奖励标准:

小任务小奖励,大任务大奖励,奖励的形式则要灵活有趣一些。这可以让孩子产生不少动力,能够鼓足干劲、专心致志地完成更多的任务。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奖励机制的心理根源——正向强化作用

奖励机制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与“强化原理”中的“正向强化”有关,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也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193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强化”实验,其中用到了一种独特的实验器材,是他自己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斯金纳箱”

这个箱子的内部结构非常精巧,包括了杠杆机关、食槽、照明小灯等装置。

在进行实验时,斯金纳挑选了一只健康活泼的小白鼠,把它放进了箱子中。

小白鼠非常活跃,在箱子里跑来跑去,四处活动。可是过了一会儿,它觉得非常饥饿,想要找东西吃,但跑遍了箱子,也没发现一点食物。

偶然间,小白鼠的爪子按到了杠杆,产生的力触动了机关,释放出一个小小的食物球。

食物球掉进了食槽里,小白鼠立刻发现了,它赶紧爬上去,吃掉了食物球。

又过了一会儿,小白鼠又饿了,它像之前一样在箱中探索起来,然后又一次触动杠杆,又得到了一个食物球……

若干次后,小白鼠终于弄明白了一点:只要触动杠杆,就会立刻获得相应的“奖励”——食物球。

于是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斯金纳发现小白鼠开始有意而积极地按压杠杆,他点点头道:“奖励对小白鼠的行为产生了‘正向强化’作用,使它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做同样的行为。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在进行了类似这样的大量实验后,斯金纳总结出了“强化原理”:结果会对行为产生强化作用。

比如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获得了好的结果,为了继续获得这样的结果,他就会将这种行为巩固下来,由此产生的效果可以称为“正向强化”,这是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强化作用;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获得了不好的结果,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就会刻意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由此产生的效果就是“负向强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强化作用。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用奖励来强化专注力切忌随意

掌握了“强化原理”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白奖励对于孩子的强化作用了——当孩子知道自己的专注会取得良好的结果时,他们就会主动巩固专注学习的行为,学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理想。

不过,这里必须指出一点,用奖励来强化孩子的专注力可千万不能过于随意,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有些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设置奖励时只重视对考试成绩进行奖励,却忽略了平时日积月累的小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奖励,孩子平时得不到应有的鼓励,获得考试奖励的日子又遥遥无期,自然就达不到强化专注的目的了。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另外,对于奖励奖品的设置也得格外慎重。比如有的爸爸妈妈把奖品定为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如“你学完了这一节就可以去看动画片”、“你写完这篇作文就可以去玩游戏”……

可是“奖品”缺乏“量”的规定和限制,孩子一看动画片、一玩游戏就上了瘾,专注力收束不回来,也无心再开启新的学习任务,爸妈反而会伤透脑筋。

类似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也说明对孩子进行专注力奖励的时候,必须注意奖励机制、奖品设置的合理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如何奖励孩子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想要让奖励发挥最理想的正向强化作用,我们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完成了再小的任务,也值得应有的奖励。

再重要的学习任务、再远大的人生目标也需要落实到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小目标上,爸爸妈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爸妈要鼓励孩子专注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完成好每一个小任务,才能为大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设立奖励机制时应当以每一个小任务为起点,让孩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获得一定的奖励,哪怕只是一次打卡、一个五角星、一张“你真棒”贴纸、一朵“小红花”,都能发挥出“正向强化”的作用,会给孩子更多的良性推动力。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第二,尽量少用物质化、娱乐化的奖品,以免产生反效果。

给孩子的奖励有实物形式或精神形式,比如送给孩子一套最新出版的绘本或一个精美的日记本,这些都属于实物性质的奖励;爸爸妈妈可以挑选孩子最在意的奖品,但要避免过度奖励,以免让孩子过早地染上强烈的物欲欲望。

至于上面提到的允许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玩一会儿游戏则属于精神方面的奖励,这种娱乐化的奖品会耗费孩子大量的时间,还会占据孩子的专注力,会影响“正向强化”的效果,所以在设计奖品时应当注意避免。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第三,奖品应与孩子专注学习取得的成果相匹配。

爸爸妈妈在奖励孩子时,还要注意让奖品和专注取得的成果相匹配,不能出现只完成了一点任务就进行重奖的情况,也不能有取得了突出成绩却只给予可有可无奖励的情况,这些都会让“正向强化”的力度减弱。

因此,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奖品设置的环节中来,这样不光奖品设置会更加合理,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1. 制作一份清单,在上面写上孩子准备借由专注力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生活任务,并将它们按照难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
  2. 根据任务难度,爸爸妈妈可以将自己能够提供的奖品罗列出来,孩子可以从中挑选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奖品,将其分配给最重要的任务,其他任务也要逐级分配相应的奖品。
  3. 每当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爸爸妈妈要尽快兑现奖品,这样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和玩游戏一样的“闯关升级”类似的感觉。他们会发现所有的任务不论大小都有奖励,而且自己完成的任务越难,获得的奖励就越好。如此一来,“正向强化”作用也会层层升级,对专注力的强化作用则会越来越明显。
小小打孔卡让孩子更专注?把游戏奖励引入学习,孩子想不专心都难

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正向强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负向强化”作用,也就是说对孩子有奖励,就要有惩罚

比如孩子没有遵守约定,不能够专注学习,爸妈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批评,同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可以减少一次外出游乐的机会,或扣除一次打孔次数,去除一朵“小红花”等等,这样能够起到“负向强化”的效果,会让孩子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然,惩罚措施也要提前和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要得到孩子的充分同意,这样爸妈在惩罚孩子时,孩子也会心服口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40岁的宝爸,有一个8岁的女儿,非常荣幸和您一起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点赞支持我吧,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