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在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全球分工不斷細化,世界各國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也越來越精細化。這也是對全球商品優勝劣汰的過程。

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在生活必需品領域,還是高科技領域,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已呈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和特點,並不斷取代美國製造、德國製造、日本製造和韓國製造等。與此同時,對於一些近年大舉發展製造業的印度,其製造業水平更加無法達到中國製造的高度。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首先來看近年印度製造,我們近日提及,印度製造或宣告失敗的一個跡象是印度的消費者對於印度製造的許多產品絲毫沒有興趣,反倒是,他們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例如,《印度斯坦時報》不久前援引一份接受8973名印度消費者的調查報告稱,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青睞購買中國產品,而非印度商品,報告稱,印度消費者表示在同類商品中,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無可替代。他們稱,“我們已經無法忍受沒有中國製造和中國貨的日子”。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印度人購買的中國產品分佈圖

而《印度教徒報》也曾報道稱,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諸如燈具、薰香、煙花、神像等相關產品,也幾乎都是產自中國。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認為,印度製造追趕中國或許是不現實的,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製造所謂的“拼湊式創新”是物資稀缺的產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印度製造名字取得響亮,但卻像是“海市蜃樓”。”

美國媒體CNBC近期援引貝恩公司副總裁Gerry Mattios表示,全球製造業工廠設施將變得更加分散。東南亞和南亞等地並不會成為世界工廠。值得注意的是,處於南亞的印度並沒有發展製造業完整的產業鏈,因此無法最終成為世界工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印度消費者都認為,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原因了。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稱,西方國家在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走過了這條道路,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在20世紀通過製造業出口的爆炸式增長走上了這條道路。的確,提起製造業,人們此前都會想到美國製造、德國製造、日本製造以及韓國製造。不過,近年,美國製造、德國製造、日本製造和韓國製造的光環也變得黯然失色。

例如,日本製造由於近年不斷髮生造假等醜聞,已飽受詬病,日本經濟新聞數月前就提出“日本技術立國招牌褪色了”的疑問,並從基礎研究能力、應用開發能力、盈利能力、新陳代謝能力四方面,說明日本的創新能力未提高。而德國電視臺數週前曾報道稱,德國製造在電動車、人工智能、高鐵、5G技術……許多領域落後於中國。”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萊徹教授則表示,是時候更新你的知識了,德國經濟奇蹟已經不再是榜樣。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而就在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面臨衰退的同時,韓國製造也不得不面對被取代的命運。我們依然以印度消費者為例,在印度手機市場,中國品牌數週前已明顯超越了韓國製造此前在印度市場佔據的份額。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都在用中國商品替代韓國的商品。

不僅如此,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傾向於使用國貨。韓國《亞洲經濟》早在2017年曾報道,韓國一家大企業社長前往中國出差時,他切實感受到韓國製造正在被替代。他說,僅僅幾年以前,大部分中國人還傾向於使用韓國一些品牌的手機,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拿著中國製造的產品。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我們再來看曾經擁有先進生產力和製造業的美國,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認為,他們離不開中國製造。例如,亞裔美國人郭洪數月前曾對美國消費者依賴中國製造的現象表示,孩子們書包裡的幾乎所有文具,圖釘、膠水、貼紙……無一例外。而在美國去年一場聽證會上,有美國消費者被記者問到,“你們需要的產品能在其他國家生產嗎?”答:“不能,只有中國有完整生產鏈。”“你們進口的這款中國商品有沒有其他替代品?”答:“沒有,美國消費者就喜歡這款中國貨。”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關經紀人和貨代協會負責人馬格努斯數週前發現,全美各地倉庫都處於創紀錄的狀態,而這一現象的背後,正是美國超過250,000個當時大幅囤積各種各樣中國製造的商品。其中包括微波爐,吸塵器過濾器,泳裝,傢俱等等,一些商家囤積的商品都在庫房中堆積到天花板的高度上。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韓國貨正被取代,印度人:中國貨無可替代

這進一步說明,包括美國消費者在內的全球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青睞程度正與日俱增。中國製造正以前所未有的優質和精良問鼎全球市場。(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