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充足預案和行業規範共同保障

包裹量劇增,快遞小哥卻幹勁更足

“雙11”購物狂歡之後,便是快遞“主戰場”。省郵政管理局系統檢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13日,全省處理的郵件、快件總量達2.5億件,同比增長超過45%,其中,攬收量1.81億件,投遞量6900萬件。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快遞量劇增,今年快遞小哥的“工作環境”卻比往年有提升。待配送的包裹堆積如山、深夜送快遞、一天只睡三小時……這樣的新聞今年不再刷屏。這背後原因其實並不簡單:有智慧物流的大數據分流,有對超負荷工作量的充足預案,還有國家層面對快遞員的人性關懷。

快遞站來了不少“幫忙的”

12日中午,在南京市應天大街的一處快遞站,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忙著卸貨、分裝。快遞員張劍早晨4時30分到崗,剛派送完一車貨回來。他停好電動車,大步走進快遞站,拿起一個巨大的茶杯,“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今天跑一趟送的貨相當於平時一天的量,預計再送完一車今天就能收工。”

35歲的快遞員李銀山打算一天送三趟。3車貨物意味300多個包裹,平均每投遞完一車需要三四個小時,這一天要到晚上才能結束派送。

“這幾天會特別忙,大家都有心理預期。”站長佘小磊說,由於派送量增加,快遞員收入水漲船高,所以大家幹勁很足。但是,超過快遞員配送負荷的情況,今年不會有。他們事先做好準備,臨時招聘大量兼職,由他們分擔快遞站的卸貨、理貨工作。當某個片區快遞員派送量過大時,將由兼職員工分擔部分派件工作。

記者發現,這種“雙11”期間臨時招聘“幫工”的情況,在附近其他快遞站也普遍存在。

大數據保障物流不“爆倉”

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楊月新預測,今年“雙11”快遞高峰期將從11月11日持續至18日,其間省內全行業處理的郵件、快件總量將超5億件。其中,攬收量超過3億件,投遞量超過2億件,預計11月16日形成投遞峰值。郵政管理局要求快遞企業貫徹“錯峰發貨、均衡推進”機制,努力實現全網不癱瘓、重要節點不“爆倉”。

為何16日才達到配送峰值?這和大數據對發貨流量的控制有很大關係。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今年在某些天貓品牌旗艦店購買的商品,發貨時間被人為干預了。

南京市民趙小姐和同事劉女士都購買同款膠囊咖啡,兩人分別在11日零點、11日8點付款。趙小姐12日下午就收到貨,而劉女士卻14日才收到貨。兩件貨物的發貨時間相差一天。

蘇寧雨花物流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物流倉設定的包裹處理量峰值是180萬個,當電商平臺的銷售量超過這個數字時,會自動延至第二天處理,同時也會在付款頁面告知消費者準確配送時間。記者打開平臺,試著購買一瓶洗衣液,系統提示配送時間為11月13日。

楊月新說,智能物流、大數據算法,不僅提高配送效率,還將快遞包裹配送工作量均衡分配,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配送壓力。

關愛一線快遞職工

11月9日,國家郵政總局發佈11條重要提示,要求在“雙11”期間加強快遞員權益保障和關心關愛工作,要求快遞企業保障快遞員休息權等勞動權益,保證快遞員工作量不嚴重超負荷,保障快遞員生命健康;加強旺季期間的生產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產意識。11月12日,國家郵政總局又發佈提示,提醒日寄發快件量排名前十城市:快遞服務壓力較大,快件可能出現時限延長的情況,請廣大消費者合理使用郵政快遞服務。

11月8日下午,全國總工會在北京召開“工會關愛快遞職工”新聞發佈會,拿出70萬元專門用於“雙11”期間慰問一線快遞職工。

這一系列舉措傳遞一個信號,在提升消費者服務體驗的同時,對快遞業一線工作人員的人文關懷也被一再強調。

11日前後,阿里、申通快遞、圓通速遞等企業高層,紛紛走進一線慰問員工,有的甚至穿上工作服一起工作。

張劍已從事快遞工作9年。“近兩年越來越覺得這個行業受人尊重了,得到的顧客理解多了、盲目的指責少了。”張劍說,心情愉快了,他願意一直將這個工作幹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