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石窟河边,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汪敬淼 摄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汪敬淼 摄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蕉岭丝苗米“客都寿乡1号”种植示范片。汪敬淼 摄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蕉岭县出产的长寿食品。蕉岭县委办新闻组供图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广福镇广育村的村容村貌。汪敬淼 摄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三圳镇东岭村的民宿——红星客栈。汪敬淼 摄

/<table><table>
让绿色成为发展主色 /<table>

今年以来,梅州蕉岭县认真落实省委“1+1+9”和市委“123456”工作部署,切实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世界寿乡·富美蕉岭”,打造梅州寿乡品牌之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蕉岭县实现生产总值47亿元,比增7.0%,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比增25.9%,增速全市第一,多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

围绕打造梅州寿乡品牌之星,蕉岭县提出以健康养生产业为支柱,充分发挥世界寿乡品牌和富硒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长寿健康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

陈萍 邱珂娜 祝银清 林剑湧 廖静宜 汪敬淼

动能足

以实体经济为载体

撬动传统转型之“绿”

石窟河畔,一座大气磅礴的建筑格外抢眼,它就是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半圆形客家围龙屋形状的建筑气势恢宏。据介绍,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投资约3亿元,是蕉岭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内含数理人文展馆、游客服务中心、博物馆、长寿文化展览馆以及相关配套商业及设备用房等多项功能。

不仅是这一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蕉岭县在交通、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全面发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如今的桂岭学校已经书声琅琅,石窟河寿乡画廊旅游景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前去漫步赏景,蕉岭中医院及妇幼保健中心迁建工程进度加快……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方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今年以来,蕉岭县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广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

走进蕉岭县顺龙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泥土砌块、板材生产线项目正加紧建设,厂房各项基础设施已配套完成。该公司项目经理钟章连介绍,该生产线投资2.2亿元,主要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蒸压灰砂砖等建材制品。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实现利润0.9亿元,上缴税收0.6亿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世界长寿乡,绿色始终是蕉岭在发展实体经济中谨守的底线,更是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法宝。

塔牌集团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产值29亿元,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该企业也积极提升“颜值”。走进塔牌集团600万吨水泥生产线,机器高速运转、机声隆隆震耳,一派紧张繁忙的生产场面。但置身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烟尘弥漫,厂区干净整洁,草木葱茏、绿意盎然,俨然像个大花园。

近年来,塔牌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引入先进生产线和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技术改造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清洁生产措施等,匠心打造绿色工厂,各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固体废物、废渣100%回收有效利用,走出了一条既有产值也有“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蕉岭县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主色调,聚焦清洁生产,运用装配式建筑、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纤维增强水泥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先进技术,在旋窑水泥、建筑PC构件、混凝土等产业链上匠心打造“绿色先锋”。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产业节能降耗,不断加大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力推进绿色工厂创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蕉岭县生产总值47亿元,比增7.0%,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固定资产投资比增25.9%,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

底子好

以健康产业为引领

厚植新兴业态之“绿”

漫步于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蕉城镇龙安示范区的田间小路,一眼望去,遍地的稻田似是穿了金黄色的秋装,一片片金黄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稻穗颗粒饱满,随风摇曳,飘散出醉人的清香。

站在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稻田边,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崇文喜笑颜开,“这是我们第一年试种,第一期种了20亩左右,主要是做良种繁育和育种。预计湿产达1100斤,干产可以达到900斤以上。”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荣彬坐在稻田里,耐心地将稻穗从稻苗里一片片剥下来,打算将收割下来的水稻抽取几株做样本,进行下一步研究。

自从拥有了“客都寿乡1号”,蕉岭县发展丝苗米产业更是如虎添翼。有了好的品种,还需要好的种植技术支持。蕉岭县在丝苗米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积极与省水稻研究所合作,并签订了技术战略协议,研究所将全程参与并提供指导,充分保障产业园技术支撑和科技研发工作。

蕉岭丝苗米产业园围绕“一核一带三区”的布局框架,在科研领域、联农带农、土地流转、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将继续以产业园为抓手,以“一粒米”作为杠杆,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近年来,蕉岭县围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经济新业态,走对走稳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以蕉岭好产品打开发展大空间,提出建设大健康产业品牌发展示范区。

在蕉岭长寿南北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厂,以丝苗米为代表的寿乡品牌产品,从这里出发,走出梅州,走向全国。“我们通过线上预售、拼团,结合线下城市体验馆、品牌旗舰店的方式,将‘蕉岭大米’销往全国各地。一年可以销售约70万斤。”总经理何莉娜说,如果今年整合产业园区各企业的力量,估计销售量能翻一番。

今年5月,中国诚信商汇集团还与蕉岭长寿南北寨农业发展公司签约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致力于蕉岭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蕉岭县立足“富硒长寿”的品牌效应,以壮大长寿健康产业为重点,大力开发一瓶水、一杯茶、一粒米、一棵笋、一瓶蜜“五个一”富硒长寿食品,加快推动吴清平院士牵头大健康高科技项目落地,全面推动长寿健康产业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培育百亿长寿健康产业。

目前,蕉岭县已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红茶、富硒矿泉水等富硒长寿食品70种,年产值达8亿多元,培育新型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3家、家庭农场289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省名牌产品6个、名特优新产品2个。

值得一提的是,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借蕉岭县、蕉华管理区融合发展的契机,该县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着力打造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致力建设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进一步激发世界寿乡的绿色发展活力。

成效显

以农村改革为动力

探索乡村发展之“绿”

蕉岭,是一片改革的沃土,在这里,总能看到改革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起,蕉岭县就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大胆探索,先在三圳九岭村探索出一条“农综改”的蕉岭路径。

在此基础上,去年,蕉岭县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试点县,广福镇广育村先行先试,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首个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行政村,探索了“五社协同”发展模式。

在改革的作用下,广育村从2008年村集体收入不足4万元到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5.2万元,翻了近9倍,村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到如今的近万元,还培育了不少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要素合作组织主体欠缺、土地碎片化、谁来种地及如何高效种地、农民就业、创业、融资、培训、救助等发展难题,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福镇人大主席、广育村挂点干部黄锦坤说。

乡村振兴,需要改革作为驱动力,更需要坚强的党组织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三圳镇东岭村的党支部曾出现软弱涣散的问题,缺乏战斗力,该村便通过公开海选村党组织书记,探索村级治理机制,在每个自然村都建立了村民理事会,并引导村民理事会参与村级建设和管理。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该村宝贵的财富,东岭村是广东省第二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蕉岭县将红色村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在“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下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红色旅游、特色民宿、林下经济“三驾马车”,以红色精神发展绿色经济,为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闲置的牖民学校通过有效整合之后,形成了党群服务中心、红星客栈和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体化的场所。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以来,前来学习红色历史、接受革命教育的团体络绎不绝,红星客栈开业仅半年时间,接待人员超过1万人次,餐饮方面的营业额达到90多万元,给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10万元的收入。

安静的小山村逐渐热闹了起来,村里的群众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蕉岭县五福之乡长寿食品有限公司是东岭村党支部引进的一家公司,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种植香菇、灵芝、金线莲等特色农产品。

为了更好地将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乡村振兴力量,蕉岭县于去年开展县直机关干部“联乡兴村”行动,让全县291名联乡干部“回乡走亲”,要求他们全面摸清基层情况,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协力抓好基层党建,助推全面强化基层治理。

近年来,蕉岭充分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等优势,立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坚持和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梯次打造美丽乡村及解决农村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