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該文發表在《湖北廣播電視報》2009年3月16日《文娛》專刊17版。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你在江漢路上隨便問一個武漢人:“你知道李敏慧嗎?”他很有可能會搖頭。但你如果問他:“你知道《社區一家親》的丁麗麗,丁總嗎?”他十有八九會點頭直笑:“她呀!呵呵!”《社區一家親》的丁麗麗,可以說在武漢家喻戶曉。只是不少人並不曉得這個一口武漢話、爽快潑辣的“丁麗麗”,本名叫李敏慧。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人物檔案:李敏慧,國家一級演員。1986年進入武漢市楚劇院,2000年師從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她扮相甜美、善於表演,勤於鑽研技藝,在舞臺上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代表劇目:《站花牆》、《趕會》、《抬花轎》、《棒打無情郎》等。曾獲首屆山東博興小戲藝術節表演一等獎:第四屆全國小品比賽“金獅獎”:湖北省第二屆楚劇節一等獎:武漢市“江花獎”:湖北省第七屆“牡丹花”戲劇獎:武漢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等。現任武漢楚劇院當家花旦。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學藝與拜師:1980年,李敏慧進入武漢市藝術學校楚劇科,主攻花旦,師從夏勝冬老師,是班級的尖子生。每天她和男生一樣練功,樓梯上練蛙跳,記得她在學校第一次彩排《站花牆》時,卻一朵花也沒變出來,氣得她大哭了一場,老師狠狠擼地批評她,同時,也耐心的啟發她:“《站花牆》主要借鑑了魔術和舞蹈表演方式的“變花”一折。花戴在身上各個部位,舞臺上不僅要使用障眼法,手要炔,而且要將花拿在手裡“轉”,摘花要鮮明。但魔術是為“戲”服務,不是為技巧而技巧,必須根據劇情發展推動,既要有幾分理性,又要靠臺下無數次反覆演練,才能在舞臺上說變就變。傳統劇目講究“一戲一招”無情不感人、無理不服人,無藝不驚人”。一番話,令她豁然開朗,“良好的先天條件,不是成為演員的全部資本,要想在這一行立足,還有很多考驗在後面等著。“臺上一分鐘,臺下千日功“。從此,她便開始琢磨、苦練,一次不行,再來,甚至於夢中也擔憂要麼是花未戴、要麼是花沒變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她終於如願以償。有趣的是這出改編自花鼓戲的摺子戲《站花牆》現在已經是楚劇花旦的看家戲了,她一演就是20多年。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2009年,李敏慧與王險峰表演的經典楚劇摺子戲《站花牆》,第一次走進央視戲曲春晚,而對於楚劇來說卻是一次飛躍。展示了楚劇的絕活“變花”:她以其甜美的扮相、紮實的功底、嫻熟的表演和變花技巧而藝驚四座。“這次是老戲新唱,以喜慶和技巧為主,把精華展示給觀眾。很自豪大家這麼喜歡楚劇!”李敏慧不無感慨地說。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2000年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知道楚劇《站花牆》這出戏之後,讓她的學生找到楚劇夏勝冬老師學習,而夏老師也樂意教。並認為楚劇也可以借鑑京劇劇種,讓李敏慧拜孫毓敏老師為師,通過楚劇江佳華老師從中牽線、張一平老師的積極促成,劇院領導的大力支持,隨後,便在武漢一家大飯店舉行了拜師儀式。李敏慧是幸運的,如果說,李敏慧的成長離不開自身努力,那麼,她的成功更多則得益於老師的教悔。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從舞臺走進熒屏:2008年,湖北經視開辦《社區一家親》欄目,製片方挑中李敏慧,飾演女一號丁麗麗。理由是:該人物的年齡、性格、氣質,都與她極其相似。可製片方並沒有十足把握,捏著一把汗,畢競是市場運作,只有得到觀眾認可,才能得到回報。正式播出以後,李敏慧贏得了觀眾的心。製片方才如釋重負,高興的說:“選你是對的”。有的觀眾通過電話找到她,親切地問:“麗麗,你的頭在哪裡燙的?”更有趣的是,還有觀眾趕到拍攝現場找到她,問“身上穿的衣服是在哪裡買的?我好喜歡你,更喜歡你演的麗麗”。當聽到觀眾發自內心的話語,看到她們滿意的笑容,李敏慧也會跟著“幸福”一把。藝術來源於生活,卻要表現出高於生活的美感,演員是美的創造者,她所追求的永遠是下一個角色。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多掌握幾種藝術手段,“藝多不壓身”。因長期接觸戲曲創作的唱、做、念、舞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剛開始,李敏慧較難適應影視表演要求,這無疑又是一個挑戰。通過實踐,她深刻地體會到舞臺與影視表演也有相通之處,楚劇具有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鄉土化等藝術特色,楚劇舞臺給了她很多養份,劇種賦予了積累。以及在央視3套《曲苑雜壇》欄目演出小品《三媳拜壽》的經歷。她很快適應了劇組的要求。

張勤原創見報稿:展示楚劇絕活“花”一樣的李敏慧

將京劇<<紅娘>>搬上舞臺:多年來,李敏慧有一個夙願,那就是將京劇荀派《紅娘》通過移植改編搬上楚劇舞臺,以此填補這一空白。那樂於助人、善良、天真的小姑娘人物形象,打小就在她的腦海裡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烙印。今年,她己將此計劃列入工作範圍,因為一個地方戲曲藝術品種要生存與發展,需要不斷有新的劇目出現。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是發展不竭地動力,不斷地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誕生新的藝術方法。楚劇有侷限性,劇院的發展格局、市場需求,迫使劇目要更多地走向市場和社區。所以,作為楚劇演員更要放開眼界,藉助時代創造的機遇及平臺。傳統劇目要沿續,不僅要“立足本土、伸開兩手,向其它劇種學習,還要不斷的追求,充實自己,才能實現自我超越”。李敏慧確信,憑著自己多年的舞臺經驗,有潛力塑造好這一角色。 “花旦”與其它行當有異,舞臺上以“舞”見長,既要單衣薄衫,又要將花旦的美呈現給觀眾。特別是冬天在基層、農村演出,箇中滋味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注:文中圖片均由李敏慧老師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