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一朵大树


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的出身

01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年轻时长得很出色,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课黑痣。他宽厚仁爱,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刘邦年轻时不喜欢下地劳作,常遭到父亲的训斥,说他不如哥哥会经营。刘邦日后统一天下,还拿此事和他父亲开玩笑。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很想投到信陵君门下。但信陵君已死,刘邦投张耳门下,与张耳结成知己。后张耳成为秦朝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刘邦自小志向很大,由此看到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02

刘邦的妻子叫吕雉。从刘邦娶吕雉的过程,可见刘邦的胆识。吕雉的父亲刚到沛县,好多人听说他和县令的关系好,于是很多人来拜访他。刘邦听了也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主薄萧何,他宣布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没带一个钱,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后,亲自出来迎接他,见刘邦气宇昂扬,与众不同,就请他上座。

吕公懂一点相术,看到刘邦,就非常敬重他。萧何告诉吕公,刘季一向喜欢说大话,甚少做成什么事。刘邦趁机戏弄宾客,直接坐到上座。吕公暗示刘邦留下,并把女儿许配给他。吕雉对父亲如此选择大恼,怎么随便就把自己许配刘季?吕公说女儿家不懂。

关于斩蛇起义的传说

刘邦初在秦朝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逃亡藏匿于芒砀山中。刘邦说,你们逃命去吧,我也要走得远远的了。徒役中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趁着酒意,让前面的人先走。前面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白蛇挡在路上,我们回去吧。刘邦这时带着醉意说到,大丈夫,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出长剑把大蛇折为两段。道路通开,继续向前走。后刘邦醉的厉害,就躺倒在地上。

后有人在刘邦斩蛇的地方,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她儿子时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杀。众人认为老妇人在说谎

正要打她,忽然老妇人不见了。有人把这些告诉刘邦,刘邦暗自高兴,追随他的人也更加畏惧、信任他。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军占领了沉舟,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

沛县起兵

当时萧何和曹参当时是沛县小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的人召集回来。县令让樊哙邀请刘邦,县令忽然反悔了,害怕刘邦不好控制,怕自己引狼入室。县令下令捉拿萧何和曹参,二人闻讯逃出城外。刘邦知道后,用箭将信射进城中,鼓动百姓杀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恐被秦朝诛灭九族,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一起起事。刘邦顺其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这时的沛公已经快40岁了,除了刘邦的尺帝之子的起义军,还有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的兵力已经达到万人。

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一)

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等共同上书刘邦,请刘邦即位称帝。刘邦还假意推辞(这里看刘邦其实很有心机,又细心)。韩信他们称颂刘邦:

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是众望所归。

刘邦这才顺水推舟,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觉得有利于天下,就按你们的说的办吧。

刘邦能够得天下,并不靠的是运气和命运,也是他自己行事做人和遇到贤良人才以及他礼贤下士的策略有关。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要论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胜,我不如韩信。但我善于利用他们的有点,这才是我能够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肯善用他的智谋,也是项羽必败的原因。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要取得千秋大业,更需要有大智谋的人帮助,自己不能嫉妒他的才能,而是善用他的才能,才借力让自己取得胜利。像张良、萧何、韩信等杰出人才,帮助汉高祖立下了夺得天下的大功。除了善用人才,礼贤下士,刘邦的“狠毒”也是他成大事的主要原因。

(二)

刘邦不过是一个不喜劳作,游手好闲的无赖之人,最后却取得天下,建立汉朝大业,与刘邦的性格和能力有关。

刘邦知道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喜欢施舍,为人大度,仗义行事,敢于承担责任,同时具有领导能力。刘邦最让后人称道的是善于用人,有天生的驾驭人才的领导能力。

刘邦成就大业还有一个主要的品质,就是——六亲不认。

刘邦说过一句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后,项羽给刘邦捎信要把刘太爷烹杀,刘邦亲口说出的。当时刘邦和项羽在鸿沟对峙,刘邦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就拿出杀手锏,用刘邦父亲的性命去威胁刘邦。刘邦不但不担心父亲的安危,还说“既然咱们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真的烹杀了,记得给我留一羹。”

苏轼评汉高祖刘邦:
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祖,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奢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天下愈乱。

(三)

刘邦很聪明,懂得在哪些地方该心狠,哪些地方得民心。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大智慧,不为一时的亲情大义,而拿天下大业去冒险。假若项羽真的烹杀了刘老爷子,会让天下人唾弃,刘邦可以借此打压项羽。他知道项羽在吓唬他。

体现刘邦六亲不认的,却是把妻子吕氏和孩子推下马。

彭城之战,刘邦打败,仓皇而逃。因车上人多,马跑的太慢,听到后面敌人的喊杀声,刘邦心胆俱裂。为了让自己能够性命安全,刘邦就把和吕雉的两个孩子三次从马上推下去,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刘邦还想着,用孩子做诱饵,分散敌人的追击。由此可见,刘邦心有多狠。刘邦的车夫叫夏侯婴,当时刘邦逃跑时,夏侯婴驾驶的马车。当时保命心切的刘邦还要杀了夏侯婴。

(四)

在刘邦心中,只有自己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父亲还是妻子、儿子,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安全,什么亲人都可以不顾。他这种“六亲不认”的品质,不是项羽可以比拟的。这也是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一旦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或者心软,就会被敌人抓住软肋,也就天地改变了。

刘邦能够成为君王,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正是刘邦具有这种干大事的气质,运气和机会,也有善用有才之人的心胸和能力,才让他成为汉朝的君王。

约瑟汤恩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总之,刘邦得天下,与刘邦的人品、性格、能力和见识有关,也与刘邦遇到萧何、韩信等一批人杰贤士有关,与秦朝的暴政违背天下民心,项羽不听劝告,刚愎自用等等,各种因素有关。可见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单一的原因和因素,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

虽然刘邦本人在人品上有许多缺点,但他开创了汉朝大业,推行宽松无为的政策,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进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影响了后世朝代,刘邦也是被后世多为称颂的皇帝。


一串七珠读杂书


在刘邦之前,皇帝都是贵族当的,跟平民没啥关系。自从陈胜王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之后,王位由贵族之间私相授受的规则被打破,这就让刘邦这样的编户之民有了当皇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是社会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果社会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刘邦是不可能当皇帝的。换言之,刘邦当皇帝意味着平民阶层的崛起,这是他当皇帝的土壤。所以刘邦险胜项羽可以说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有了这样的土壤,刘邦当皇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能力很强。刘邦说,我没啥本事,我能当皇帝全靠三个人,萧何搞后勤,张良出奇谋,韩信打硬仗。其实刘邦能说出这话,就证明是个干大事的料,不跟部下争功。



毛主席说,刘邦有容人之量,这是他取胜的法宝。反观项羽,都兵败垓下被围在乌江边,再过一个小时就被大卸八块了,还在逞匹夫之勇,跟下属吹牛逼,你们服我不服。天亡我,非战之罪。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要活活逼死,这种人能成事吗?


唐风宋月


汉高祖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然而,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历史机遇的,何止千人万人,独有刘邦抢得先机脱颖而出。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争中击败楚霸王的呢?以下是鄙人的看法。

1.自身因素: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因而在他周围很早就聚集了一帮有才华的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功曹萧何、狱掾曹参等结成莫逆之交。加之刘邦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刘邦身处那个动乱的时代,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显示其领导才能,可以说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阳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照这样下去,还没到达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刘邦就解开这批人的束缚,与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要与他们一起逃亡。此举让手下明白刘邦是值得信赖和追随的。有十几个壮士佩服刘邦的豪爽大度,情愿跟他一起逃亡。从此,刘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当时尽管萧何和曹参的地位都高于刘邦,但刘邦没有怕失败的心理负担,身上具有领袖气质,所以,萧何、曹参等人也由衷地拥护刘邦做领袖。

2.历史条件:当然,刘邦能迅速攻占关中,除了战略得当,避实击虚,以抚为主,从而减少了阻力外,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给刘邦的西征军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为自己巡游全国而修筑的驰道,变成了起义军前进的捷径;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的关隘要塞、销毁大量兵器,以致秦军大多无险可守,无兵器可用,等等。

3.善于包装:按后世十二生肖的说法,刘邦属蛇,俗称“小龙”,《史记》(提前声名:我看的史记是半白话文的。不是全文言文)这样记载他的出生: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绕在妻子的身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刘邦的身上于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他在逃往芒、砀途中,拔剑斩了一条巨蛇,然后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问她哭的原因,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那老婆婆就不见了。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


布衣历史


读史明智,莲子来了。

刘邦完全是草根出身,浑身充满了非主流的气质,他能当上皇帝一是靠他毫无节操的对项羽认怂,好听点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屈能伸,二是靠他身边最得力的小伙伴,即萧何,张良,韩信。

刘邦跟项羽一比那就是平民跟贵族的区别,不知道有多寒酸,但因为常年混迹在最底层,倒是造就了他察言观色的本领,以及高情商,但就是不会打仗。

而项羽唯一的优点就是会打仗,跟刘邦比起来,情商是项羽的硬伤,以下介绍下刘邦和项羽的几次过招,以及萧何,张良和韩信的功劳,大家也就知道刘邦为什么能当皇帝了。

鸿门宴

项羽和刘邦当过一段时间的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一起在楚王下面打工,他俩的矛盾源于楚王的一条任务:谁先入主关中,谁先当王(关中是秦国的老巢)。

于是项羽和刘邦就分头带着小弟快速前往咸阳,都想把秦王削了,成为关中王,但项羽自诩能干,途中还拐到河北巨鹿救了跟秦国打仗打不赢,向楚王求救的赵国,于是一路畅通无阻直奔咸阳的刘邦当然首先到了咸阳,并派兵去守住函谷关,不想让其他诸侯进来,想自己独吞咸阳城扩大军队。

项羽进不了咸阳城,就要和刘邦干起仗来,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号称一百万,扎在鸿门,刘邦兵马十万,号称二十万,扎在霸上,刘邦当时一看这兵马,肯定打不赢项羽,直接托项伯跟项羽说好话,并到鸿门去赔罪,双手奉上咸阳城。

刘邦鸿门宴上的伏低做小,态度诚恳,令项羽大为舒爽,便不顾谋士范增的建议,放了刘邦,这是刘邦的主动认怂救了他自己。

刘邦出汉中,直捣彭城

项羽虽放过刘邦,但还记着刘邦先进入的咸阳的仇,于是把刘邦分配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并安插了3个秦朝大将在关中监视刘邦。

刘邦可不是好打发的主,虽表面上认怂了,但是心里却是想要做王的,从他入主咸阳,却不取一分一毫,就可以看出他的大志向,于是他在关中一直默默的养精蓄锐,直到一天他觉得时机到了,干掉了安插在他身边的两个秦朝大将,一直干到项羽所在的彭城。

项羽是谁啊,手能举千斤鼎的力大无穷的怪胎,最善于打仗,他当时正在山东镇压,一听老家被刘邦抄了,马上回来把刘邦赶走了。

刘邦就和项羽一直来来回回的干仗,大都是刘邦失败为多,刘邦压根没占到任何便宜,两人也一直僵持在河南荥阳一条鸿沟两侧,对了,就是象棋里的楚汉河界

最后还是刘邦认怂了,约定以鸿沟为界,西边归刘邦,东边归项羽,两人签订了休战协议,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刘邦耍赖,撕毁协议

刘邦是什么人,之前是街头的小混混,耍无赖是他的强项,刚签完协议,刘邦就追人家项羽打了,当然被项羽回打个结实,真是脸都丢尽了。

最后是韩信从天而降救了刘邦,反倒把项羽打得退到了垓下,接下来就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垓下自刎了。

楚汉之争就此结束,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好了,以下说说萧何,张良,韩信对刘邦的功劳。

萧何管后勤,张良是军师,韩信是大将军

看到上面的,大家应该就知道他们各自的作用了,萧何在刘邦起义的时候就跟着他了,两人是感情深厚的好基友,萧何觉得刘邦长了一张帝王脸,就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他,他的作用就是为刘邦造出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士兵,为前方打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不然就刘邦屡败屡战的怂样,哪有这么多兵马让他挥霍。

当然萧何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是月下追韩信,为刘邦追回了一名最后能决定战事成败的大将韩信

而张良原来是韩王的人,刘邦去咸阳打皇帝的时候借来用的,只因为张良此人太聪明了,后来韩国灭亡了,张良也就成为刘邦的人了。

张良为刘邦出了很多的计策,救了刘邦好几次命,鸿门宴那次,张良勾搭了项羽身边的项伯,一面让项伯说好话,一面让刘邦主动跟项羽认怂,刘邦这才逃过了一劫,还有刘邦打仗打的这么乱,最后还能大胜,也全靠张良坐镇指挥,还有之后分到汉中,让刘邦学会忍等等。

张良对刘邦就好比刘备对诸葛亮,整个就是一人生导师啊。

而韩信是最后加入刘邦阵营的人,萧何把韩信追回来真的是很值,他打仗很有一手,从来不按常理出牌,一来就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的大手笔,帮刘邦顺利出了汉中。

接着跟其他对手背水一战,再后来把项羽逼死在垓下,这一桩桩一件件把他封为战神都不为过

只是他曾今暴露了要单飞的心思,所以结局不怎好,被吕雉设计杀死,萧何也有帮忙,真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注:莲子不是历史学家,喜欢以通俗简单的语言讲故事,所以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莲子说史


《史记》和《后汉书》里都记载:刘邦当上汉朝的开国皇帝之前,是丰县的一名农家子弟,后来到隔壁的沛县上班,做了名基层公务员:泗水亭长。

这个亭,可不是“去去何所依?长亭复短亭”那个亭。古时候,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十里为亭,刘邦当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

史书记载:刘邦和手下的工作主要是两项:“开闭扫除,逐捕盗贼”,前者是内务,后者是外勤。

刘邦当派出所所长,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押送服徭役的民工,到陕西的骊山给秦始皇修皇陵,或者去修长城。

服徭役太苦,活重,弄不好会累死在异乡,所以民工们一路上就偷偷想办法跑路。

如果民工路上跑掉了,到达目的地后,人数对不上,押送的亭长就会吃官司,甚至被杀头。

刘邦一看有人跑了,知道大事不好,干脆就把所有民工身上的绳索都解开了,说你们都跑路吧,我这亭长也不干了!他自己就跑到离老家不远的河南,跑到叫芒砀山的山上躲起来了。

后来刘邦听说陈胜吴广起义了,也念叨着“同去同去”,就集合了以前的兄弟朋友们,拉了人马,攻占了出生地丰县和工作地沛县,也就是现在的李秀娟老师和罗烈副所长的家乡。

再后来,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打败了秦军,又打败了同盟军项羽,建立了汉朝。

做了开国皇帝后,刘邦衣锦还乡,回到丰县老家,大摆流水席,宴请乡亲们。他还自已填词,自己在酒席上唱了《大风歌》,一共就三句,但流传至今,媲美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咸阳游侠是少年


刘邦之所以能称帝,是因为刘邦本身就有这个能力.

首先,刘邦没有当皇帝在沛县当亭长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泼皮,但是此人仗义至极,七里八村的都认识他,在今天肯定是红人。刘邦喜欢交朋友,而且刘邦在这些朋友里为大哥。就是因为刘邦会收揽人心。



刘邦在没有韩信的帮助时,他只退不进,几乎没有打过胜仗,败仗一次又一次,刘邦也是躲了又躲,但是刘邦特别喜欢才人,也会用人才。

项羽每次攻下一座城池,他都要把城里的人们杀干净来祭奠死去的英灵,但是刘邦不会这样做刘邦会安抚城内的百姓,所以百姓都看好刘邦,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时地利人和,刘邦不得不赢,不得不撑帝


历史灭霸


答:秦朝后期,二世继位以后生活不检点残害忠良,百姓度日艰难,各地首领先后起义进攻。在长年的征战过后,天下最终的主人即将掌握在刘邦或是项羽手中。他们二人之间的战争,可谓精彩万分。一个农民出身,一个贵族出身。一个是拼凑而成的军队,一个是严格训练的军队。两支队伍多次交锋,各有胜负和起伏。可是谁都没料到,最后的胜利却是属于汉王刘邦,项羽落败。取得胜利的刘邦,开创了汉朝,自立为汉高祖,统一天下。从当初讨饭的混混,到后来的九五之尊,刘邦的这传奇一生,很值得说道。他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亭长,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是成为了人中之龙,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屌丝逆袭了!要知道以他本来的身份,一个混混,是根本不可能打败项羽的。项羽出生在名门世家,头上的光环数不胜数,部下也不缺乏英勇善战之辈。刘邦泼皮一个,能力没有,放在今天来说的话,典型的盲流一个。这样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竞争者,为什么刘邦可以成功登顶,项羽却失败了呢?因为以下几个因素,才使刘邦最终获得了成功。

一、慧眼识人

刘邦生于穷乡僻壤,没有任何特长,长期在村里长大,不论是眼光还是策略都不能跟项羽比。但他的出身他没办法去改变,但他可以改变他的未来。刘邦也知道在这方面自己不如很多人。刘邦拿自己和自己的手下相比过,他认为自己任何一点,都比不上手下人才。就是这样的刘邦,他却有一样是项羽怎么也比不了的东西。他制胜的宝典就是,他善于利用人才。一方面,他乐于接纳不同的人才,虚怀若谷,恳切求才。刘邦手下的人才,甚至还有杀猪的,刘邦还对他特别好。另一方面,他既能知己,也能知彼,善于把不同的人才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他手下的韩信、萧何各自拥有不同优点,一个会武术则当了将军,另一个能文则做了宰相。在刘邦的队伍里,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但是每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项羽最后却是一个像样的谋士都拿不出来。好不容易有个范增,还被度量小,难容人的项羽气走了。这样下来,项羽这边在文上,就是彻底的比不上刘邦那边的雄厚班底了。这是刘邦出彩的地方,不拘一格,招收各种人才,项羽却被身份束缚,无法做到。任何大的事情,都是由小细节决定的,整个用人细节,就决定了两人的未来。这就是项羽最终乌江自刎,刘邦登上皇帝宝座的一个原因。

二、刘邦比项羽狠的多。

皇上冷酷,好像是众所周知的,在自己孤立无助时,就算位置较高也难以承受风寒侵袭。人善被人欺,太过心软,不合适做皇帝。就心地来说,刘邦比项羽心狠多了。项羽遇事小气,会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项羽和刘邦对战鸿门,项羽亲率四十万大军成包围之势,还做东设宴,邀请刘邦去参加。后来的鸿门宴也算是项羽的机会,刘邦当时就是待宰的羔羊。刘邦这次赴宴绝对是卑微到极点,各种伏低做小。认为刘邦能够为己所用,沉浸在美梦中的项羽,就这样轻易的放走了刘邦。项羽的仁慈没让刘邦动摇,刘邦活着回去后就开始了反击战。垓下之战事情出现重大转机,刘邦见此情景安排自己的队伍快速将项羽围困,一点感恩之心也没有。与项羽的优柔寡断不同,刘邦直接悬赏项羽的项上人头,坚决果断的就想处死项羽,无商量余地。最终,威风一时的楚霸王选择了在乌江边上自杀,以此偿还江东父老的恩情。从此,刘邦就成了山中唯一一只猛虎。

三、比项羽更有远见

战争和战斗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的长短。从楚汉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最开始刘邦处于劣势,屡战屡败。可是最后,胜利却还是归了刘邦,就是因为刘邦高瞻远瞩。不过战争的最终胜出者却是刘邦,因为在战争中他比项羽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和计划。面对不同的情况,刘邦能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以此来使得自己处于主动和有利地位。刘邦最开始对楚军行使保卫战略,让楚军疲于迎战,陷入困境。当项羽稍微一出现颓势,立即全军出击,趁势拿下主动权。楚军衰弱之时,灵活的刘邦立刻改变战术,转改为战略进攻。这种结局给予一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项羽会是看不到的。项羽的盲目自大,让他鼠目寸光,看不到前面的走向。幼时跟随范增学兵法,骄傲自满,不肯下苦功夫。他并不注意利用智谋,而是一味的好勇斗狠,不顾整个楚军大局的利益。军事上,只会蛮勇好斗,不会谋略布防,政治上,鸿门一宴放走敌人,还不以为然。从这个方面看过来,项羽真的是比刘邦差太多了。让自己前方跟后方都受到攻击,最终自己也走向了灭亡,让自己孤立得不到援救,让自己死得很惨。两个人的斗争,最终以刘邦胜出而结局。

历史就是这样的,谁都不知道接下来是怎样的结局。楚国贵族之后,江东弟子之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最后竟然败给一个草根无赖,毫无背景的混混。在我看来,项羽无可厚非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是也是这种优势给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善理解,不善识人,更不善用人。人们是崇拜他的英名,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但是要是去管理国家,当皇帝,他就不行。刘邦的一生,堪称完美的逆袭, 从最开始的草根到最后的帝王,像我们诠释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义。这就是今天我们为大家讲的人物故事。



xiaocao449


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原因有三。

一,刘邦运气好,秦二世hold不住老爹留下的场子,加上奸臣赵高的忽悠,揭竿而起想逐鹿中原的人太多太多,而刘邦运气好到在对的时机遇到对的人还做了对的选择。

二,刘邦情商高,韩信,张良之类的人都曾经给别人工作,但是都被刘邦给挖走了。而当时有大小很多军阀,刘邦能巧妙的处理其中的关系,联诸军阀抗项羽。

三,刘邦人格魅力大,这点可能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擅长展现自己,刘邦也是,闷声发大财,娶地主家女儿,当上城管局局长。。。之类的,以及后期有才能的老乡跟随他,樊哙,萧何,曹叁之类的,都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大家就是想跟他。


大大大怪先生


刘邦当皇帝,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有时候最厉害的人往往锋芒太过,早早就死在暗箭明枪下了。刘邦曾说过,自己武力比不上项羽,智力比不上张良,自己能够坐拥汉朝。原因就是他有让别人信赖的人格,不一定是说一不二的诚信品格,而是能听人言,信人言,集合众人的信心和智慧。才能办大事。


大千世界有什么说什么


不拘一格,大志若愚,雄才伟略,知人善用,礼贤部将能臣等举措和实际行为。其成就闪炼古今大汉兴盛的所系所在。大汉民族由此成历史名称。称帝鼓励农耕,吸取先秦教训。珍惜民力。减少赋税徭役等。无为而治就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