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苗族婦女楊美創業路上獨領風騷

楊美: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廠長

特約記者 楊勝章

她,天生麗質,愛唱愛跳;她,活潑樂觀,奮勇向前;她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氣概,再艱難困苦都想做出一番作為和事業來,她就是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興美宏楊製衣廠負責人楊美。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搬入新居

楊美一家的原遷出地是貴州省凱里市凱棠鎮凱哨村,那裡常年雲遮霧罩,土地貧瘠,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業基礎薄弱,當地群眾主要靠外出打工謀生,屬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凱棠鎮轄蘆笙、火香、梅香、凱棠、大坪、凱哨、養小、白水、龍塘、新村、南江等11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寨,屬於貴州省一類貧困鄉鎮,經濟基礎脆弱,條件差。而凱哨村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行政村,轄6個自然寨,13個村民小組,全村599戶2925人,全村耕地面積1560畝,田907畝,旱地653畝,2016年之前村民大部分居住的是木房子,有的甚至蓋著茅草,若是三五年後會長出青苔,陰暗潮溼,不宜居住,經濟基礎脆弱,條件差,群眾一直以來沒有找到發展門路,連年來凱哨村地質災害頻發,交通不便,制約了凱哨村的經濟發展,導致凱哨村成為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短板中的短板。

2003年,楊美和丈夫離開貧窮的老家,遠赴上海打工,但打工之路並不能摘掉貧窮帽子,她一直尋思脫貧致富之路。2016年,凱哨村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大會召開,楊美的丈夫張志祥囿於成見,覺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居住在農村裡,有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捨不得離開生我養我的家鄉,捨不得離開魂牽夢縈的故土,不願意搬遷,更不會搬遷。經過扶貧幹部的徹夜未眠耐心講解政策,張志祥仍然下不了決心,擔心到城裡生活不下去,回老家一無所有,一言以概之“背井離鄉難以生存”。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講力度的慢慢加大,張志祥終於認識到易地扶貧搬遷是他們一家的出路,搬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可以享受國家創業就業優惠政策、與城市居民同樣享受城低保等等。2016年,楊美一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凱哨村搬遷到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成了“城裡人”。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走上就業路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搬遷入住之後的楊美在易地扶貧搬遷道路上遇到第二次抉擇——如何穩得住、能致富?“久困於窮,冀以小康”是楊美最希望看到的前途和改變的命運。在楊美的眼裡,她覺得只有自力更生才是走上脫貧致富的唯一路途。楊美任勞任怨,勤勤懇懇,胼手胝足,她從下地耕田上山砍柴,到起早貪黑四處打工,有時候做農活餓著肚子,兩眼發黑,口乾舌燥,但是不得不繼續下去,心中卻一直在尋找著改變貧困的出路……外出打工多年的楊美知道,若是能夠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裡創業,便是了卻心頭的苦澀,漸漸在新的航程上繼續前進,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2017年4月,在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凱里市人社局和凱里市生態移民局共同組織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培訓,楊美是其中的學員之一,基本掌握了縫紉機操作、打板、裁剪、縫製等製作服裝的技術,於是萌生開一家制衣廠的想法。辦理證照、購買設備、招募工人……說幹就幹,經過2個月的籌備,2018年7月,她的製衣廠在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開業。楊美搖身一變,從一名普通的農民,成為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興美宏楊製衣廠的“女廠長”,手下管理著十多名工人,而這些工人都是易地扶貧搬遷戶。

巾帼不让须眉,苗族妇女杨美创业路上独领风骚

砥礪前行

有一種信念叫“望向前方奔跑”。經過一段時間摸索,興美宏楊製衣廠能夠生產工裝和白大褂等10多種產品,效益也越來越好。楊美家有7口人,勞動力充足,曾經不願意搬遷的張志祥,看到自己的妻子敢拼敢闖,創出了一番事業,心中樂開了花。興美宏楊製衣廠成了楊美的小孩,每天呵護它,看著它茁壯成長,現在把經營範圍擴大到民族服裝、醫院院服和學校校服等製作,每天忙碌的楊美像永不停止的輪子。

興美宏楊製衣廠擬擴建100臺縫紉機規模的製衣廠,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資金,發展擴大規模,同時加大培訓力度,黔東南州2019年錦繡培訓計劃在興美宏楊製衣廠開班,為錦繡計劃注入力量。以轄區內規模化製衣廠為依託,組建巾幗脫貧基地,與社區積極溝通協調,爭取加大訂單規模。積極請示婦聯、民政、扶貧等部門,為興美宏楊製衣廠爭取扶持資金。依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區位優勢,通過多措並舉促進服裝製作方式進一步優化,確保所有從事服裝生產的貧困戶能夠脫貧。按照規劃,興美宏楊製衣廠還要建成凱里市著名的脫貧攻堅創業示範點、黔東南州巾幗脫貧基地、團結進步示範點、錦繡計劃示範點、黔東南州優秀扶貧車間,為凱里市易地扶貧搬遷打造創業就業品牌,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後怎麼辦”等問題,確保搬遷家庭的勞動力都能夠穩定就業、穩定增收,讓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穩定收入來源。目前,凱里市興美宏楊製衣廠按照設置廠長、車間主任、會計和出納的管理模式,工薪酬待遇以計件為主(保底2000元一個月),實行月全勤獎(100元),工齡工資(每滿一年月工齡工資20元,逐年遞增),年度優秀員工獎(第一,二,三名依次為500元,300元,200元)等獎勵機制,為脫貧攻堅戰樹立了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