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从远处看历史,只能看见壮烈或凄凉;但若把镜头拉近,你会看见无尽的博弈与算计。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由此攫取了包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在内的大量战争利益。在甲午战争中,在海战中尝到甜头的日本人,把这些钱中的很大一部分又投入海军之中,日本成为海洋强国的野心逐渐明朗。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其实,日本人心中清楚,若不是大清国内部矛盾重重,日本人不可能赢得如此顺利,于是,在《马关条约》夺取的利益揣进腰包后,日本立刻寻求与清政府改善关系,但是,恨透了日本的清政府并未接受日本的示好,却做出了一个及其愚蠢的决定:转而寻求与沙皇俄国合作。

沙俄政府顺水推舟,于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罗斯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俄罗斯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1900年,沙俄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出兵中国东北,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仍然赖着不走。1902年,在列强的干涉下,沙俄被迫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承诺一年半内分三批撤兵,但沙俄政府并没打算真正履行承诺,1903年8月,沙俄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摆出一副彻底占领中国东北的态势。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沙俄的胃口太大,损害了列强们的利益,尤以同样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为甚。

清政府看清了沙俄的熊子野心后,只能寻求列强干涉,但中国东北这块肥肉对于沙俄来说诱惑过于巨大,想通过谈判或小规模战争就赶走沙俄固然是不可能的,而列强中,不惜与沙俄大战一场的就只有日本了。于是,清政府不得不寻求日本的帮忙夺回东北,当然,条件是把沙俄在东北的大部分利润转交给日本。

在沙俄与日本这两只野兽之间,清政府不得不选择与凶残程度相对较低的日本合作。

俄日矛盾与英日同盟

日本的崛起源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还有新的思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崛起的方式应该是想尽办法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选对了道路的日本国力蒸蒸日上,但毕竟底子太薄,就算在甲午战争中打赢大清,日本也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强国,而另一方的沙俄,在欧洲与列强们的周旋中虽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国力仍然不容小觑,是妥妥的列强之一。

俄国这个国家比较奇葩,其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既与欧洲国家有区别,有与亚洲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也是俄国尽管实力不弱,确仍然不受英法等传统欧洲列强们待见的原因。而相较于俄国的军事实力,俄国的政治制度无疑是更加落后的,在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了上百年,而俄国仍处于沙皇建立的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而俄国的落后的制度也为日俄战争沙俄最后战败埋下了祸根。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日本尽管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毕竟底子太薄;沙俄尽管日趋腐朽,但老底还比较厚。就实力来看,日本仍然明显弱于沙俄。

对比一下日俄双方的力量:1904年沙俄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但是其中将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同时,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

相比于俄国,日本实力弱小的多: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1140门炮),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机枪147挺。海军方面:日本海军有战舰约80艘(26万多吨)。

但是,不要忘了,当时的俄国是把欧洲战略作为重点,所以在远东地区能够调动的兵力反而不及日本。

对于日本来说:集中优势兵力干掉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军队不是不可能,这仗有的打。而对于沙俄来说,只要远东的俄军能够坚守到欧洲的援兵过来,俄国必胜无疑。双方都有战心,离开战也就不远了。

而令日本胆敢直接对凶残的沙俄动武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世界老大英国在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与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由于距离遥远,即使有盟约,英国也不太可能远赴重洋派兵直接支援日本,但即便如此,作为世界老大的英国同样可以以其国际影响力在各个方面上帮助日本,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在日本战胜俄国这件事上,英国人却是帮了大忙。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前面利益丰厚,身后又有大哥撑腰,日本终于于1904年二月正式对沙俄用兵。

昏招不断的沙俄和锦鲤加身的日本

既然要打,日本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干掉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陆上俄军(主要是中国境内的俄军)。而对于俄军来说,战争越拖越有利,所以他们的战术就是,太平洋舰队尽量不离开旅顺港,以旅顺港上的岸上火力为依托不断消耗日本海军实力。

1904年3月上任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很好的利用了俄军的优势,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不在一味躲在港中避战,而是时而出港攻击日本海军,而当日本海军准备后撤摆开阵势与俄军决战时,俄军又撤回港内,俄军始终不离开岸上炮火的覆盖范围。这种战术让日军打又不能打,追又不能追,十分的被动。

如若战争一直这样持续下去,胜利的天平将逐渐向俄国倾斜,但是,日本的第一只锦鲤来了,4月13日,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在一次追击日舰后回港时,其旗舰竟然触及水雷,马卡洛夫当场丧生。

而马卡洛夫之后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不再寻求出港迎击日军,而只是被动龟缩于旅顺港中不与日军交战。

如果双方只有海战,那么俄军龟缩港内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日俄战争可不只有海战,还有陆战,4月,日第1军由朝鲜半岛,渡鸭绿江,攻击驻扎于中国东北的沙俄陆军,俄军不敌,撤往辽阳方向;同时,日第2军,由辽东半岛登陆,并迅速占领大连、金州等地。

陆战方面,俄日双方争夺的焦点仍然集中在旅顺上,俄海军能够采取龟缩待援的战术对抗日军的大前提是旅顺掌握在俄军手中。若旅顺易手,旅顺港中的太平洋舰队就只能成为瓮中之鳖。

日军先攻占瓦房店地区以切断旅顺俄军与外围联系,俄军一败涂地,只能龟缩于旅顺要塞之中,旅顺要塞在开战前就经过加固,守军有4万人,炮646门,机枪62挺,7月底,日军以6万兵力包围旅顺,并配有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双方围绕旅顺展开激烈争夺,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以“肉弹”战术(不计代价,拿人往里填)强攻旅顺,最终使战局逐渐转向对于日军有利(但并未彻底拿下旅顺)。俄太平洋舰队见事情不妙决定脱离旅顺,撤往海参崴,俄军此举意在保存实力,待俄波罗的海舰队赶到时,两舰队合兵一处击溃日本联合舰队。

但逃跑的俄太平洋舰队没跑多远就被日海军追上,俄军仓皇应战,损失惨重。其舰船要么被击沉,要么逃往中立国被缴械,要么再次逃回旅顺。

陆战方面,日军于辽阳,沙河地区与俄军激战,战局逐渐走向胶着,旅顺方面,日本加紧对于旅顺的攻势,10月30日,日军占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203高地,并在此高地上架炮炸毁了太平洋舰队逃回旅顺的所有舰船,自此,俄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最终于1905年初迫使要塞内俄军投降,日俄战争的制海权已经掌握在日军手中。

列强博弈下,加不到煤的波罗的海舰队

日俄交战初期,沙皇既命令俄波罗的海舰队绕过半个地球,由波罗的海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前往中国,途经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行程18000海里(约3万公里),前往远东作战。而后参与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作战,

这支准备并不充分的舰队自起航那一刻起便命运多餐。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俄波罗的海舰队于1904年10月出发,起航时就面临一个问题,由于仓促起航,舰队上用于通信联络的德造无线电台刚刚完成安装就被迫起航,而德国的技术人员是不可能跟随舰队远赴远东作战的,但是,俄舰队官兵并不会使用这些电台,以后的航程中,这些电台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但是,俄国人不应该因为早早撤走技术人员而怨恨德国人,因为在日后的航程中,德国人实在是对俄国人最好的了。

10月21-22日夜间,俄舰队行至北欧海域,不知哪来的谣言说日军已经派出舰队伏击俄军,俄军上下精神高度紧张,竟将一队英国渔船当成日本军舰,一番炮击之后,击沉1艘英国渔船,误杀英国渔民2人,一直与俄国不对付的英国马上把事情闹大,甚至摆出了不惜与俄军一战的态势,最后尽管俄国通过赔款避免了战争,但是,英国还是给出了相应制裁——不许俄舰队在英国殖民地停靠休整,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做同样的事。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说话自然是有分量的,茫茫大海,波罗的海舰队凛然成为孤儿。

英国历来不愿俄国做大,如果俄国在远东抢占大量中国领土(尤其是旅顺这个俄国做梦都想要的不冻港)以发展自身实力,显然不符合英国利益。而扶持一个当时看来还不算强大的小弟日本对抗俄国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也是堂堂大英帝国愿意与日本猴子(当时欧洲人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国家都充满鄙视)结成“英日同盟”

的原因。

世界第二强国的法国虽然名义上与沙俄有“法俄同盟”,但法国同样不希望俄国做大来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毕竟,法国拥有殖民地面积世界第二,与英国一同维持当前的世界秩序对于法国来说更有利。所以,法国虽然在开战前和战争前期以嘴炮的方式嘲讽日本支持俄国,但逐渐转为支持英国一方。

如果只有英法这样的强国挤兑俄波罗的海舰队还说的过去,连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破落户”也不让这支舰队停靠补给。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就几乎占到了半个地球,在加上这些落井下石的小列强们,这支舰队的处境只能用可怜来形容了。

唯一给俄舰队提供补给的就是新崛起,希望打破现有秩序的德国。但正如大家所知,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崛起时,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尽管德国实力强于英法,却没有多少殖民地。这就导致了俄波罗的海舰队一旦找到补给之处就必须拼命加媒,舰上能的所有空地都必须尽可能的装上媒。这不但严重影响航速,也严重危害船员健康(沙皇真是拿人不当人),非战斗减员不断,甚至爆发过士兵暴动。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1905年5月,疲惫不堪的波罗的海舰队终于抵达作战海域,他们原计划先赴海参崴休整后再出战,但日本怎么可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早于对马海峡等待俄军,两军交手前,日本联合舰队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告诉日军"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位尤须奋发努力。"双方随后交战,交战结果不言而喻,日方以仅损失三艘鱼雷艇彻底击溃了俄波罗的海舰队。

海上作战,俄军已经完败。

小动作不断的清政府

日俄战争之前,清政府就评估过两国的危险性,结果是,俄国更危险,所以,清政府的战略应该是支持日本打败俄国。

但是,由于俄国实在太过凶残,清政府不敢与俄国人撕破脸,所以,清政府一直在名义上一直处于中立国状态。

但是,暗地里,清政府其实小动作不断,清政府在整场战争中,都在暗中加派人手,帮助日本人提供情报,提供补给,救治日本伤兵,甚至破坏俄军设施。在整场战争中,为日本人充当间谍的中国人不计其数(在自己国土上,却只能以充当间谍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的确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就连日后的北洋军阀头目吴佩孚都曾经在此为日本人提供情报,吴佩孚还被俄军抓住判处死刑,吴在行刑途中跳车逃生。

日俄战争,日本一战崛起,沙俄加速灭亡,清廷假装中立

如果说英国人的帮助对于日本在海上的作战帮助极大,那么清廷的各种小动作则在陆战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也导致日军在后期兵力少于对方的情况下(后期俄军增兵至50余万),仍能不落下风。

但是,俄国国力毕竟强于日本,若战争还能继续下去,胜负未知,但此时,俄国内部出现问题,底层人民革命情绪高涨,沙皇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也只能为早些从战争中抽身而接受败局。

此战令日本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绝对控制,同时,又攫取了中国辽宁、吉林地区的大量利益,尤其是在旅顺港驻军的特权。这一战,令日本跻身列强行列。

衰落的沙皇俄国虽然暂时压下了国内的革命,但是革命火种已经传遍俄国大地,沙皇的丧钟就在不远处了。

该说说大清国了,大清国当时的感受跟我们今天可不一样,大清国不但没有感到耻辱,反而看到了希望:黄种人是可以打败白种人的。

于是,大清国开始全面学习日本,准备立宪,但大清国不知道,他的命比沙皇还要短。

若站在日本的角度讲,这一以弱胜强的胜利的确值得夸耀,但是,这其中其实有太多运气成分,有时,我们不得不去相信国运这种东西:国运在时,蒸蒸日上,事事顺利;国运衰落,麻烦不断,事事不顺。

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势在天地皆同力,势去英雄不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