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对虾偷死症,学术上叫做EMS,俗称“掉苗”,通常是指对虾在养殖周期内无征兆的出现少量死亡,或者发现少量死虾的情况。偷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症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诱发原因也五花八门。

“偷死”是在对虾养殖周期内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顾名思义,通常表现为对虾毫无征兆地、少量地死亡,或是在池塘进出水口、下风口、排污口、料台上发现少量死亡个体。且病症并不限于南美白对虾,其他品种的对虾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对虾早期偷死的症状

1、肌肉白组织不透明,肌肉白浊、肝胰腺萎缩、轮廓不清,取出研磨呈靡状,无血色。

2、对虾患病后,会趴于池边,空肠空胃活力减弱,停止吃料,甲壳有黑色斑点,虾从发病到爆发最快只要5-7天就需要进行排塘了。养殖过程中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虾池里的虾吃料逐渐减少,从刚开始只在料台上发现个别死虾逐渐到后面死虾大量增加。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对虾早期发生偷死的原因

1、细菌感染偷死

对虾弧菌感染后,体表分布大量黑点,肠道色素细胞扩散、变红;肝脏先出现红色,偷死为零星死亡,后期则为大量死亡。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2、病毒形成的偷死

肝胰腺细小病毒和白斑病毒同样会造成偷死。对虾感染病毒,首先是因为弧菌感染或者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对虾体质下降,对虾体内病毒爆发,才造成了偷死。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3、水质恶化形成的偷死

池塘底部出现死虾现象,死虾肌肉白浊,同时伴有脱壳不完整的、断须等现象。高密度养殖池塘常见到这种现象。

主要原因是:

(1)晚上底层缺氧。底质管理不善,有机物积累过多,当然也是投喂管理不善,残饵及粪便过多。

(2)氨氮偏高,亚硝酸盐高。

(3)水质管理不善。对虾出现鳃肿、黄鳃、黑鳃等,造成对虾生理性缺氧,从而导致偷死。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4、对虾肝胰腺、肠道病变导致偷死

对虾肝胰腺出现病变通常是因为养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肝胰脏。水质、底质管理不善,有害菌大量繁殖;其次过程中营养补充不到位,微生素、矿物质没有及时补充到位,导致对虾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池塘有害物质,比如藻毒素等不断积累。导致对虾肝胰腺发生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慢慢肠道也开始发生病变,出现白便等肠道病害。从而出现偷死。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从壳的软、硬来判断偷死情况

(1)硬壳死虾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

(2)软壳死虾通常是在虾大量脱壳时塘底缺氧,水质、底质恶化或因气候突变等情况下,虾急性脱壳而引起的。

(3)硬壳死虾和软壳死虾都有,通常是脱壳不遂引起的。

预防对虾早期偷死的办法

1、定期水体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值,防止因水体各项指标超标而引起水质的变化;

2、定期解毒、保肝、有规律的增料和减料;可使用胆汁酸拌料提高对虾免疫能力,保护肝肠健康。

3、定期改底、活菌调水;保持水体中生态系统平衡。

4、天气突变时期,要注意夜晚开足增氧机,晚上泼洒颗粒氧;以保证对虾在池底有足够的溶氧供对虾生存。

5、每周可定期减料1-2餐,提高胆汁酸的添加量来减少饲料对虾肝胰脏的负荷。

6、 在对虾转肝期、脱壳期,胆汁酸加微量元素和补钙产品。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龙昌胆汁酸有效解决对虾“偷死”症

胆汁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消化吸收和保肝护肝,对虾使用胆汁酸5~7天肝脏和肠道特别清晰饱满,长期使用胆汁酸保护肝胰腺可以有效预防对虾偷死、肠炎、白便、肝萎缩等肝胰腺疾病,还可以提高成活率和产量,促进对虾吃料。


对虾“偷死”不是病,转肝期的对虾更应该引起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