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建盏”和“天目”?

狂嗨之后的寂寞


天目杯:天目杯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众所周知,南宋文人的闲情雅趣中有一样活动就是斗茶。当年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就非常喜欢闲来无事时猜猜谜,斗斗茶。而天目杯刚烧制出来时就是用来斗茶的。

特点:天目杯又名曜变天目茶碗,它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散发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研发了“曜变”技术。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使其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代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妙的陶瓷器物。

建盏: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特点: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曜变天目茶碗如今收藏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

《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记载:“闽中建窑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圈围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以为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值得一提的是,曜变天目茶碗在日本也被称为“稻

扩展资料

建盏与天目的区别:

1)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一般唇边露锈色,有的近似芒口。而天目盏唇边较圆润,少有挂釉现象。

2)建盏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而日本和台湾许多陶艺家烧制的天目茶碗,不仅胎质较细腻,且釉色变化丰富。

3)从着色剂判断,建盏主要是以铁做着色剂,铁在不同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颜色,除了胎和釉配方的不同,造成颜色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烧成气氛的不同。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天目系,釉色也很丰富,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不过整体质感稍微欠缺一点。

总结:建盏玩的是质感,天目玩的是色彩。


紫砂壶的那些事


第一是胎质,建盏源自福建南平建阳一带,土壤主要以红土为主,含铁量较高高温烧制过程容易出现变形的状况,由于含铁量高的釉料,作为着色剂,建盏呈现的色彩非常的多样,纹路的可变性也非常大。而天目,是一种天目釉系列的茶碗主要采用氧化烧和还原烧并存的制造工艺,所采用的陶土本身铁含量比较低,一般从成品上就能够看出它与建盏之间的含铁量上的差异。

第二是色泽,一般在建盏的唇边更多透露出一种铁锈色,整体呈现出一种棱角的美感,相对于建盏,天目盏更多凸显出一种圆润的质感。

第三在烧造方法上天目的烧制保持着氧化烧和还原烧等无论是电烧还是气烧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形状变形及气泡产生的问题。所以天目釉依然保留着原本的生产工艺,而采用正烧的建盏,生产难度较大,由于烧制方法的不同它的口沿釉,釉层相对薄一些,器皿内部釉面更加厚重,盏口至底部上薄下厚。感谢关注💗。


收藏界小资


楼主对宋代的天目杯(盏)诠释的很精准,矅变天目杯(盏)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介绍,世上仅存三件半且都在日本并奉为国宝,有一些人信誓旦旦国内绝无仅有及云云……。

矅变天目盏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天目盏内大大小小的变色釉圆环,按照陶瓷物理化学的理论玻璃质釉在高温情况下,形成如此完整的不规则圆形多层次变釉,以高温玻璃质釉的垂流变性能,即使现代的高科技也是烧制不了如此大大小小圆形的窑变釉盏!

笔者在2019年锦州古玩节上巧遇到一件宋代的耀变天目盏,并拍了正反两面照片,现场看到这件矅变天目盏完全符合日本收藏奉为国宝的“样盏",发过几次照片,被某些业内人士出言不逊的说成是仿造滴……。请藏友们鉴赏它是不是美到极致了,敢说比日本人收藏的还要好吧!!!




锦绣之州话古玩


请各位大神鉴赏曜变天目茶盞和建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