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小區已經有好幾家便利店,還有人要開便利店,便利店真能掙錢嗎?

我是寶媽玲兒


便利店最大優勢是服務的便利性和即得性。便利店可以開設在CBD、寫字間、學校、樞紐、社區這些地方,只要能做好商品結構和周邊消費需求的組合搭配,生存問題不大。樓下小區是社區便利店領域,很多人做便利店,並不完全是因為利潤有多高能不能掙錢,而是誤以為便利店門檻低容易做,但事實上做為一個零售業高端業態,便利店沒有看的那麼簡單。一個區域消費能力畢竟有天花板,好幾家便利店都在,能不能掙錢倒是不好說了。

一、便利店的毛利並不高,賺商品差價空間有限,周邊競爭會稀釋盈利能力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具備創業或者做生意的選擇能力,根源在於缺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便利店的毛利率一般在20%到25%之間,在競爭不是很激烈時,這個毛利率在核算成本後,維持單店運營和收益還是有利潤可賺的,當然這是個財務框架,具體要看房租等成本,以及現金流水和客單價等要素。

樓下小區有多家便利店,這說明小區存在競爭,甚至便利店消費需求已經飽和也說不定。在日本便利店可以達到500-800米一個,這和其消費習慣以及便利店業態的成熟度有關,明顯在國內還做不到,社區超市、生鮮超市、電商平臺和大賣場都會分解一部分。

即使便利店是即得性和便利性服務,也遠沒有進化成熟。小區競爭會降低便利店的盈利能力,如果自身便利店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能夠擊敗對手,開店沒有問題,這需要進行聯合評估,否則不建議開店。

二、便利店盈利在於,差異化商品組合與多元化服務疊加

大部分便利店的商品結構都是差不多的,差不多就意味著毛利空間比較小,競爭對手競品都是類似的。如果在小區開便利店,就需要有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商品策略,商品的差異化代表著有毛利空間,商品有差別,意味著與競品缺乏可比性。便利店應根據周邊人群的消費特點。來組合自己的商品結構,從而實現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差異化,實現錯位競爭盈利利潤。

未來的商業發展趨勢是服務化的,通過商品進銷差價來實現盈利會越來越難。目前從實體店的困境可見一斑,利潤越來越低還沒人來,其實電商平臺也是如此。我的感覺是,便利店商品的盈利,會漸漸變成副業,而最有價值的還是服務的賦能和增值。實體店面積雖小,但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延伸,完全可以突破便利店空間桎梏。多向社區服務、異業聯盟方面傾斜,尋求盈利點。這樣在小區競爭中也有一席之地。

三、便利店具備了連鎖化規模,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

便利店屬於連鎖零售行業,因為其商品、物流、加工、原創品、運營、VI等在成型後,完全可以連鎖複製。由於其規模化能夠提高供應鏈議價能力,同時可以降低整體運營成本,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只要做好不同區位店鋪的商品組合就可以了。

單店競爭永遠存在短板,商品差異化和服務多元化雖然可以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也有一定的價值,但其沒有不可替代性,在競爭中如果精細化運營能力缺乏,同樣有被淘汰的可能。另外,對便利店認知缺乏的從業者,很有可能將其做成夫妻老婆店,完全失去競爭力。

總之,無論便利店毛利如何能否掙錢,在競爭者較多情況下,沒有核心競爭力也是難於盈利的。即使有能力也有不確定性。所以,對一些蜂擁而至的行業,首先我們要有系統化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其實越是簡單的行業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厲害。如果不懂就去完善知識體系,否則就別去碰觸,臨街店鋪動輒更換店招的景象太多了,都覺得自己會做,但事實恰恰相反!

我是靈獸山,20年零售踐行者,100餘家零售諮詢項目!關注增長、戰略、供應鏈、流程再造、運營落地。揮墨、論劍、相擁!跳腳、爭辯 、相攜 !解惑、鞭策、奮進!歡迎關注!期待互動!


靈獸山


便利店之所以為便利店,取前兩字便利。為方圓一公里的老百姓服務,屬快銷品行業零售。產品以食品和日用百貨為主,屬於必需品,高頻購買的產品。產品平均毛利在15-30不等,口岸較好的地方日銷量幾千還是很容易,不過目前競爭激烈,還有大超市擠壓,投資大,需要過硬的經驗支撐。目前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蘇寧小店遍地開花,但是妄想一個牌子能長久不衰那是痴人說夢,其根本屬性還是便利店。未來只是依託於大數據賦能,能夠提供更有目標性的產品,提升流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