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3分鐘,行駛6小時,是怎樣的用車體驗

提示:文章有點長,有點像我們接受新事物的過程……

Nexo實在太"正常"了,所以在想起給它補充燃料之前渾忘它一身的高科技也是情有可願......

在挪威Voringfossen瀑布南面介於Maurset和Ovre Eidfjord之間的一段RV7公路,有一條想必由醉漢從巖壁開鑿出來的通道。駕駛者由此路駛離主幹線來到一片歎為觀止的世外桃源,這一刻開心快活慢條斯理地遊蕩,下一刻竟已鑽進這一帶看似人畜無害的眾多隧道,活像一顆暈頭轉向的彈珠在山中轉來轉去。

如是者兜兜轉轉繞行兩圈,一道破開花崗岩大地的無底大裂縫便會驟然映入眼簾,裂縫崖邊可見奔騰飛瀑挾著無窮重力傾瀉而下,在山下匯聚成一條洶湧澎湃的河流,彷彿誓把四周比較柔和的事物一股腦衝進這個灰灰綠綠的陸上小海灣。這片景色,實在談不上秀麗。不,這樣說未免太苛刻。眼前所見要不形容為地質上的特大廢墟,就是壯闊雄偉的具體化身,儘管我想破腦袋也分不清哪一邊才是正解。

不過就居高臨下的宏偉景觀而言,這一幕確實極盡攝人之能事,徹底體現了史詩壯懷捨我其誰的一面,無可避免地散出咄咄逼人的深沉古意。不過這個世上最古老自然奇觀之一的谷底深處,今天卻出現了一件人類最新銳的作品,一部氫能汽車。

它是現代Nexo。儘管氫能打從17世紀便存在於世(在氫能汽車問世之前曾經廣泛應用於燃氣街燈;威爾斯人William Robert爵士早在1839年便發明了史上第一個燃料電池),專攻氫能的現代化汽車卻少之又少,Nexo正是其中之一。這種普及程度實在叫人好生意外,因為用氫氣發動燃料電池,只會產生出電力和水。不過這一點之後再作補充,畢竟我們手上有一部搭載一個電池、車頭藏有一個電動馬達、後座下面塞了三個Kevlar碳纖維氣缸的氫能Nexo,以及一個橫越我們在挪威所能找到最嚴峻地域的長征大計。

最棘手的一點是氫氣相對難補給,可想而知用氫能汽車長征會涉及許多始料不及的後勤補給問題。我們此刻便只剩半缸氫氣,接下來卻還得跑上好一段路,才能用最細小原子構成的燃料登上卑爾根(Bergen),其間沒有安排任何後備計劃以策萬全。歡迎歡迎,歡迎大家見證貨真價實最綠意盎然的歐洲自駕遊。

駕駛方面毫無問題。Nexo開起來跟電動車一樣,只需打開系統按下Drive按鈕就可以開步走。操控性能也可以接受,儘管車手會覺得它相當沉重,前驅特性毫無妥協餘地,用較慢速度推進時會發出星空奇遇記中常有的嗖嗖聲,除卻胎噪之外行車大致上十分寧靜。剎車系統十分稱職,車手會發覺自己像打遊戲機一樣用方向盤後面的撥片,指揮剎車能量回收系統的三級介入力度,看看自己能否儘量不碰剎車踏板。轉向也算得上準確,儘管手感好像打遊戲機流於麻木。車廂可以乘載五個人,賣相也挺好,後面還有一個行李廂。若非知道內有乾坤,只會覺得這是一臺毫不起眼的汽車。

其實,不起眼反而是意義所在。韓國現代過去幾年默默推動氫能客車的技術發展,希望把這些技術為未來大勢錦上添花。把顛覆性技術製造的汽車包裝成人畜無害,當能安撫人類害怕新事物的天性。話說我們在四百多公里前的奧斯陸正式上路,開了50公里左右便在某個工業園第一次停下來補充燃料。我就是在那一刻發覺補充氫氣的功夫原來並不繁瑣,只要把車開進氣站,把你的位置通知網站(目前使用加氣服務仍須預先登記),然後拉出加氣槍一插,鎖上噴嘴,再按下綠色開關即可。

氫氣泵會自動進行一個壓力小測試查明車輛本身是否安全,合格的話便會注入壓縮氫氣,過程大約需要三分鐘。唯一叫人有點吃驚的是加氣完畢時,遠處的氫氣泵會發出洩壓聲,其聲恍若有人打了一個大噴嚏,驚嚇程度並不亞於你得知那些氫氣以大約10,000psi壓力,泵進汽車的那一刻,畢竟這等壓力足以搞出許多麻煩事。加完氣後,續航力回升至略低於600公里。在路線圖上粗略量度一番,這缸氫氣應該夠我開到大約500公里外的卑爾根氣站。

氫能的其中一個主要難題在此表露無遺—基建配套不足。跟處於嬰兒期的電動車一樣,氫能汽車也受困於雞先蛋先的技術問題。沒有辦法補充燃料的話,自然沒有人想要氫能汽車;太少人購買氫能汽車,自然沒有人願意投資興建基礎設施,更加沒有人會生產無人想要的汽車。根據氣站地圖調查一下,不難發現氣站密度比你我最初以為的程度還要疏落,因為“氫能高速公路”有許多氣站原來設於人跡罕至的工業園,再不就是「建議中的工程」。真真假假有誰知道呢?所以網上的資料實在無法相信其真假,不過我們至少知道卑爾根的氣站如常運作。嗯,看來應該如常運作吧。

於是我們首先飛往奧斯陸取車,在桑維卡(Sandvika)的燃料電池站打滿氣缸後便一路向西,途上經過不少觀光勝地。之後攀上哈丹格高原(Hardangervidda),在哈丹格峽灣附近溜達一番,再大步走過新落成的哈丹格大橋,儘管我不敢百分百肯定是否被挪威文的古怪韻母混淆而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線。隨著氣溫降至零下十度,道路現已變成粉白大地上斑斑駁駁的模糊線條,兩旁可見十尺高的杆柱標明道路邊緣。Nexo只管賣力前行,縱使暖氣全開也沒有過度削弱續航力,駕駛方面一切如常,到目前為止還挺有“氣”魄的。

可是為什麼是挪威呢?皆因這個國家喜歡另類燃料。正當其他人為了怎樣配搭頭帶和暖腿襪套而煩惱,挪威在1990年便取消了電動車進口稅,1995年又成立了挪威電動車協會,當時世人還在忙於購買柴油車呢。自此挪威對另類燃料飽含憧憬和野心的愛意便從沒減退。我們之所以來到此地,就是因為挪威國內生產的電力有九成八來自可再生能源,當中又以水力發電為主,我們在路上至少看到兩座水力發電站。所以作為零廢排汽車長征的舞臺,這裡可以說是全歐洲最環保的地方。世上的確有其他國家比挪威更勝一籌,以冰島為例,國內電力百分百來自可再生的地熱(這個島國基本上就是一個巨型火山農場),然而像挪威在政治或個人層面上這麼擁護電動車的國家畢竟為數不多。

你若認真翻看那些沉悶的法律條文,便會發覺這個國家確實衷心擁戴可再生能源和鼓勵諸多環保科技的綠色政策,原因大概是為了抵消挪威乃石油及天然氣出口大國的負面形象吧。挪威致力把他們的碳負荷搬到眼不見為淨的地方,背後心態其實有點像他們擁戴的電動車。話雖如此,該國的2018年統計數據還是相當匪夷所思:挪威在2018年總共有20萬部靠電池驅動的電動車,國會更表明期望到了2025年時,國內售賣的所有新車都是零排放車種(電池或氫能皆可)。事實上電池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去年在當地市場也已佔據半邊天,日產聆風則是當中最暢銷的車型。這可是電池電動車在諸多燃料和芸芸車種之間史無前例奪得第一把交椅的創舉。

不過本人以為電池電動車得以在挪威大行其道,其實涉及一些較為實際的因素。因為電動車(電動或氫能)在挪威不會招來購置稅或進口稅,又毋須繳納路稅、收費道路或渡輪使用費(免費範圍最近略有修訂,部分交通路線最多減免五成收費),買車時一般繳納的百分之二十五增值稅可獲豁免,停車收費最多減五成(今年之前還是費用全免的,不過鑑於電動車為數眾多,免費泊車已變得不合時宜),可以行走於巴士專線(當局又一次基於實事求是檢討法例,日後大概只會容許乘載多名乘客的電動車使用巴士專線),公司稅可減至百分之四十,出租的話可豁免百分之二十五增值稅,而且這些優惠措施保證有效至2021年左右。

喔,當局在其他方面也推行了鼓勵措施,譬如把內燃機客貨車換成電動車可享優厚的舊車報廢補助,車牌限於開小車的人開零排放汽車的話則可以合法駕駛較大型的客貨車(但不代表駕駛執照自動升級)。對汙染度高的汽車徵稅較高,所得稅收實質上用來支付電動車鼓勵措施的開銷,這一招看來果然行得通。由於豁免進口稅和增值稅,你若進口裝備規格與內燃版差不多的電動車,縱使採購價未必相對便宜也會省下一大筆,難怪Tesla的士在挪威的滲透率會這麼高。開Nexo、Tesla、豐田Mirai、日產聆風或其他不會當場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車可以省錢,十分划算嘛。在此不妨提供一個粗略參考:Tesla P75D在挪威的售價比TFSI奧迪A7還要便宜。需要參考更多同類例子嗎?標準規格已包含得體裝備的大眾e-Golf,售價就比大眾Golf 1.0 TSI便宜兩千鎊。看到這裡,各位應該可以理解大部分人會如何取捨。

然後是基建方面的考慮。不同於加氫站,挪威大部分外牆都設有充電站(是快速充電喔),高速公路和差不多所有主要道路每隔50公里都可以找到充電站,而且站內有足夠充電器讓許多汽車同時充電。這些設施看來全部都實實在在地運作,我在海姆瑟達爾(Hemsedal)某酒店更見到有人一充完電便馬上移走座駕,好騰出空位給其他人使用。當然,在你再走50公里就可以到達卑爾根一帶唯一的加氫站,但車上氫氣只夠續航65公里時,這些關於電池電動車的喜訊實在沒有多少安撫情緒的作用。可以再走65公里,乍聽似乎十分充裕,但你不可能像駕駛一般汽車那樣指望去下一家油站。途中一旦錯過指示氣站方位的路牌、迷路或者駕駛手法格外重手,恐怕就要落得寄身拖車的下場。

Nexo的實際表現倒是超乎預期,雖說我所用的駕駛手法也許好像腳痛發作,但現代車廠的確實現了高於他們所稱的600公里續航力(大約行駛640公里),而且我並未為求節能關上空調或百般遷就Nexo。這部車只管按照指示辦妥眼前工作,乘坐感覺舒適自在,大智若愚的尖端科技包裝功夫簡直可圈可點。儘管目前仍然受到基建設施掣肘,Nexo對那些有心奉行零排放主義的朋友來說,確是真真正正技術成熟的選項。

有趣的是大聲說氫能汽車行不通的人,通常就是那些傾向加入電池電動車行列的人。新科技有一種令人產生部落意識的傾向,所以氫能和電池電動車擁護者之間互射冷箭實屬可笑,儘管Elon Musk指稱氫能乃為“fool-cell笑料汽車”而設是一種在油腔滑調和砌詞狡辯之間走獨木橋的危險說法。

何出此言?因為氫能和電池車都是電動車,兩者同樣有賴電動馬達驅動,只不過電池車用電池組供電,Nexo之類的燃料電池車則靠PEM和滿載壓縮氫氣的氣缸發電,所以爭論哪一方比較“純正”似乎只是不切實際的意氣之爭。不過單就電力轉化為動能的效率而言,氫能的確遜於純電池驅動,主要原因是前者涉及把非電力能源注入汽車的步驟。畢竟大家為電池車充電時,所用能源與發電站產生的是同一種東西,毋須另外花功夫用電解方式產生氫氣,再逼使氫氣在燃料電池內耍雜技。你在坊間亦很難找到加氫站,而且打滿Nexo氣缸的費用跟一缸柴油其實所差無幾(一缸壓縮氫氣的重量略多於6kg)。電池車的電池的確沉重,但氫能車所需的壓縮容器和相關裝置也不見得輕巧。所以在車身體積相近的前提下,兩者體重其實差不多。

縱使用風力發電機就地供應氫氣電解工序所需的電力,亦不如直接用風電為電池車充電來得簡單快捷。不過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一點,氫氣其實可以混進其他燃氣透過現有管道輸送,如是者送抵氣站後再予以分離,所以並不需要氣罐車配送。話雖如此,國民燃料電池乘用車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與現有基建設施脫節的命題。

然則氫能車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答案在於氫能不需要改變駕駛行為,每部車都可以獨自攜帶燃料,應用規模又易於擴充。所以你就算家住多層大廈,也可以買燃料電池車。你若不介意中途加氣,想去多遠就可以去多遠,情況如同使用內燃機。

添置多幾個燃料電池和大容量氫汽缸的話,電力甚至夠你驅動巴士、貨車或船(已有實例,技術上並無問題),這些都是目前相當商業化的電池難於做到的事。當然,隨著電池科技變得更成熟,上述優勢將會收窄,但氫能車到底用不著長時間停下來充電。試想所有貨車、的士和巴士可以用大量採購的廉價氫氣補充能源,永不需要停擺幾個小時充電;試想汙染度超高的輪船一旦使用氫能,溫室氣體勢將大減……所以這裡的著眼點並不在於氫能科技是否成熟,而是成熟程度是否足以通過用家法眼。畢竟這是關乎習慣的問題,習慣和科技的突變和成長速度則快似病毒。具體例子?我們此行便用一部氫能車遠走他方,其間完全毋須改變駕駛心態,唯一額外功夫只是事前妥善安排行程。而對許多電動車車主來說,這重功夫早已變成他們的第二天性。

事實上在卑爾根花五分鐘補充燃料後,我們回程時還順道踏破了Lærdal隧道(當今世上最長隧道)和挪威的荒涼大地。一般來說,這種嚴苛環境會千方百計逼使Nexo露出破綻,可是到頭來令人在意的缺點,原來僅限於燃料補給並非那麼方便。我們就是在冰封湖面肆意飄舞半個小時後得出上述結論——驚覺續航力開始大降時,我們才知道計算路程補給燃料的方程式已無迴轉餘地,幸好最終還是勉勉強強走畢全程。不過撇開這段驚心小插曲不談,這趟旅程整體上可謂無驚無險。

可想而知氫能發展並未停滯,只是聲勢變得有點弱,風頭被電池車蓋過,但技術本身切實可行又安全。現代(以及派出Mirai的豐田)現已造出適用於現實世界的氫能車,眼下需要的只是一個讓它們大派用場的契機,挪威正好印證了低稅政策和高端基建能夠影響消費行為。一份調查挪威人基於什麼原因購買電動車的報告指出,四分之一受訪者二話不說便回答“為了省錢”。由此可知,只要令常人覺得一件事合情合理,這件事自然就會變成新常態。正如我所說,氫能並未就木,只是放慢了步伐好讓世人從後趕上來。

週末愉快!

任何建議與合作請聯繫:

zhangtan@topgear.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