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3分钟,行驶6小时,是怎样的用车体验

提示:文章有点长,有点像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过程……

Nexo实在太"正常"了,所以在想起给它补充燃料之前浑忘它一身的高科技也是情有可愿......

在挪威Voringfossen瀑布南面介于Maurset和Ovre Eidfjord之间的一段RV7公路,有一条想必由醉汉从岩壁开凿出来的通道。驾驶者由此路驶离主干线来到一片叹为观止的世外桃源,这一刻开心快活慢条斯理地游荡,下一刻竟已钻进这一带看似人畜无害的众多隧道,活像一颗晕头转向的弹珠在山中转来转去。

如是者兜兜转转绕行两圈,一道破开花岗岩大地的无底大裂缝便会骤然映入眼帘,裂缝崖边可见奔腾飞瀑挟着无穷重力倾泻而下,在山下汇聚成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彷彿誓把四周比较柔和的事物一股脑冲进这个灰灰绿绿的陆上小海湾。这片景色,实在谈不上秀丽。不,这样说未免太苛刻。眼前所见要不形容为地质上的特大废墟,就是壮阔雄伟的具体化身,尽管我想破脑袋也分不清哪一边才是正解。

不过就居高临下的宏伟景观而言,这一幕确实极尽摄人之能事,彻底体现了史诗壮怀舍我其谁的一面,无可避免地散出咄咄逼人的深沉古意。不过这个世上最古老自然奇观之一的谷底深处,今天却出现了一件人类最新锐的作品,一部氢能汽车。

它是现代Nexo。尽管氢能打从17世纪便存在于世(在氢能汽车问世之前曾经广泛应用于燃气街灯;威尔斯人William Robert爵士早在1839年便发明了史上第一个燃料电池),专攻氢能的现代化汽车却少之又少,Nexo正是其中之一。这种普及程度实在叫人好生意外,因为用氢气发动燃料电池,只会产生出电力和水。不过这一点之后再作补充,毕竟我们手上有一部搭载一个电池、车头藏有一个电动马达、后座下面塞了三个Kevlar碳纤维气缸的氢能Nexo,以及一个横越我们在挪威所能找到最严峻地域的长征大计。

最棘手的一点是氢气相对难补给,可想而知用氢能汽车长征会涉及许多始料不及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此刻便只剩半缸氢气,接下来却还得跑上好一段路,才能用最细小原子构成的燃料登上卑尔根(Bergen),其间没有安排任何后备计划以策万全。欢迎欢迎,欢迎大家见证货真价实最绿意盎然的欧洲自驾游。

驾驶方面毫无问题。Nexo开起来跟电动车一样,只需打开系统按下Drive按钮就可以开步走。操控性能也可以接受,尽管车手会觉得它相当沉重,前驱特性毫无妥协余地,用较慢速度推进时会发出星空奇遇记中常有的嗖嗖声,除却胎噪之外行车大致上十分宁静。刹车系统十分称职,车手会发觉自己像打游戏机一样用方向盘后面的拨片,指挥刹车能量回收系统的三级介入力度,看看自己能否尽量不碰刹车踏板。转向也算得上准确,尽管手感好像打游戏机流于麻木。车厢可以乘载五个人,卖相也挺好,后面还有一个行李厢。若非知道内有乾坤,只会觉得这是一台毫不起眼的汽车。

其实,不起眼反而是意义所在。韩国现代过去几年默默推动氢能客车的技术发展,希望把这些技术为未来大势锦上添花。把颠覆性技术制造的汽车包装成人畜无害,当能安抚人类害怕新事物的天性。话说我们在四百多公里前的奥斯陆正式上路,开了50公里左右便在某个工业园第一次停下来补充燃料。我就是在那一刻发觉补充氢气的功夫原来并不繁琐,只要把车开进气站,把你的位置通知网站(目前使用加气服务仍须预先登记),然后拉出加气枪一插,锁上喷嘴,再按下绿色开关即可。

氢气泵会自动进行一个压力小测试查明车辆本身是否安全,合格的话便会注入压缩氢气,过程大约需要三分钟。唯一叫人有点吃惊的是加气完毕时,远处的氢气泵会发出洩压声,其声恍若有人打了一个大喷嚏,惊吓程度并不亚于你得知那些氢气以大约10,000psi压力,泵进汽车的那一刻,毕竟这等压力足以搞出许多麻烦事。加完气后,续航力回升至略低于600公里。在路线图上粗略量度一番,这缸氢气应该够我开到大约500公里外的卑尔根气站。

氢能的其中一个主要难题在此表露无遗—基建配套不足。跟处于婴儿期的电动车一样,氢能汽车也受困于鸡先蛋先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补充燃料的话,自然没有人想要氢能汽车;太少人购买氢能汽车,自然没有人愿意投资兴建基础设施,更加没有人会生产无人想要的汽车。根据气站地图调查一下,不难发现气站密度比你我最初以为的程度还要疏落,因为“氢能高速公路”有许多气站原来设于人迹罕至的工业园,再不就是「建议中的工程」。真真假假有谁知道呢?所以网上的资料实在无法相信其真假,不过我们至少知道卑尔根的气站如常运作。嗯,看来应该如常运作吧。

于是我们首先飞往奥斯陆取车,在桑维卡(Sandvika)的燃料电池站打满气缸后便一路向西,途上经过不少观光胜地。之后攀上哈丹格高原(Hardangervidda),在哈丹格峡湾附近溜达一番,再大步走过新落成的哈丹格大桥,尽管我不敢百分百肯定是否被挪威文的古怪韵母混淆而误打误撞走上这条路线。随着气温降至零下十度,道路现已变成粉白大地上斑斑驳驳的模糊线条,两旁可见十尺高的杆柱标明道路边缘。Nexo只管卖力前行,纵使暖气全开也没有过度削弱续航力,驾驶方面一切如常,到目前为止还挺有“气”魄的。

可是为什么是挪威呢?皆因这个国家喜欢另类燃料。正当其他人为了怎样配搭头带和暖腿袜套而烦恼,挪威在1990年便取消了电动车进口税,1995年又成立了挪威电动车协会,当时世人还在忙于购买柴油车呢。自此挪威对另类燃料饱含憧憬和野心的爱意便从没减退。我们之所以来到此地,就是因为挪威国内生产的电力有九成八来自可再生能源,当中又以水力发电为主,我们在路上至少看到两座水力发电站。所以作为零废排汽车长征的舞台,这里可以说是全欧洲最环保的地方。世上的确有其他国家比挪威更胜一筹,以冰岛为例,国内电力百分百来自可再生的地热(这个岛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型火山农场),然而像挪威在政治或个人层面上这么拥护电动车的国家毕竟为数不多。

你若认真翻看那些沉闷的法律条文,便会发觉这个国家确实衷心拥戴可再生能源和鼓励诸多环保科技的绿色政策,原因大概是为了抵消挪威乃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大国的负面形象吧。挪威致力把他们的碳负荷搬到眼不见为淨的地方,背后心态其实有点像他们拥戴的电动车。话虽如此,该国的2018年统计数据还是相当匪夷所思:挪威在2018年总共有20万部靠电池驱动的电动车,国会更表明期望到了2025年时,国内售卖的所有新车都是零排放车种(电池或氢能皆可)。事实上电池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去年在当地市场也已占据半边天,日产聆风则是当中最畅销的车型。这可是电池电动车在诸多燃料和芸芸车种之间史无前例夺得第一把交椅的创举。

不过本人以为电池电动车得以在挪威大行其道,其实涉及一些较为实际的因素。因为电动车(电动或氢能)在挪威不会招来购置税或进口税,又毋须缴纳路税、收费道路或渡轮使用费(免费范围最近略有修订,部分交通路线最多减免五成收费),买车时一般缴纳的百分之二十五增值税可获豁免,停车收费最多减五成(今年之前还是费用全免的,不过鉴于电动车为数众多,免费泊车已变得不合时宜),可以行走于巴士专线(当局又一次基于实事求是检讨法例,日后大概只会容许乘载多名乘客的电动车使用巴士专线),公司税可减至百分之四十,出租的话可豁免百分之二十五增值税,而且这些优惠措施保证有效至2021年左右。

喔,当局在其他方面也推行了鼓励措施,譬如把内燃机客货车换成电动车可享优厚的旧车报废补助,车牌限于开小车的人开零排放汽车的话则可以合法驾驶较大型的客货车(但不代表驾驶执照自动升级)。对污染度高的汽车征税较高,所得税收实质上用来支付电动车鼓励措施的开销,这一招看来果然行得通。由于豁免进口税和增值税,你若进口装备规格与内燃版差不多的电动车,纵使採购价未必相对便宜也会省下一大笔,难怪Tesla的士在挪威的渗透率会这么高。开Nexo、Tesla、丰田Mirai、日产聆风或其他不会当场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车可以省钱,十分划算嘛。在此不妨提供一个粗略参考:Tesla P75D在挪威的售价比TFSI奥迪A7还要便宜。需要参考更多同类例子吗?标准规格已包含得体装备的大众e-Golf,售价就比大众Golf 1.0 TSI便宜两千镑。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可以理解大部分人会如何取舍。

然后是基建方面的考虑。不同于加氢站,挪威大部分外墙都设有充电站(是快速充电喔),高速公路和差不多所有主要道路每隔50公里都可以找到充电站,而且站内有足够充电器让许多汽车同时充电。这些设施看来全部都实实在在地运作,我在海姆瑟达尔(Hemsedal)某酒店更见到有人一充完电便马上移走座驾,好腾出空位给其他人使用。当然,在你再走50公里就可以到达卑尔根一带唯一的加氢站,但车上氢气只够续航65公里时,这些关于电池电动车的喜讯实在没有多少安抚情绪的作用。可以再走65公里,乍听似乎十分充裕,但你不可能像驾驶一般汽车那样指望去下一家油站。途中一旦错过指示气站方位的路牌、迷路或者驾驶手法格外重手,恐怕就要落得寄身拖车的下场。

Nexo的实际表现倒是超乎预期,虽说我所用的驾驶手法也许好像脚痛发作,但现代车厂的确实现了高于他们所称的600公里续航力(大约行驶640公里),而且我并未为求节能关上空调或百般迁就Nexo。这部车只管按照指示办妥眼前工作,乘坐感觉舒适自在,大智若愚的尖端科技包装功夫简直可圈可点。尽管目前仍然受到基建设施掣肘,Nexo对那些有心奉行零排放主义的朋友来说,确是真真正正技术成熟的选项。

有趣的是大声说氢能汽车行不通的人,通常就是那些倾向加入电池电动车行列的人。新科技有一种令人产生部落意识的倾向,所以氢能和电池电动车拥护者之间互射冷箭实属可笑,尽管Elon Musk指称氢能乃为“fool-cell笑料汽车”而设是一种在油腔滑调和砌词狡辩之间走独木桥的危险说法。

何出此言?因为氢能和电池车都是电动车,两者同样有赖电动马达驱动,只不过电池车用电池组供电,Nexo之类的燃料电池车则靠PEM和满载压缩氢气的气缸发电,所以争论哪一方比较“纯正”似乎只是不切实际的意气之争。不过单就电力转化为动能的效率而言,氢能的确逊于纯电池驱动,主要原因是前者涉及把非电力能源注入汽车的步骤。毕竟大家为电池车充电时,所用能源与发电站产生的是同一种东西,毋须另外花功夫用电解方式产生氢气,再逼使氢气在燃料电池内耍杂技。你在坊间亦很难找到加氢站,而且打满Nexo气缸的费用跟一缸柴油其实所差无几(一缸压缩氢气的重量略多于6kg)。电池车的电池的确沉重,但氢能车所需的压缩容器和相关装置也不见得轻巧。所以在车身体积相近的前提下,两者体重其实差不多。

纵使用风力发电机就地供应氢气电解工序所需的电力,亦不如直接用风电为电池车充电来得简单快捷。不过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一点,氢气其实可以混进其他燃气透过现有管道输送,如是者送抵气站后再予以分离,所以并不需要气罐车配送。话虽如此,国民燃料电池乘用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与现有基建设施脱节的命题。

然则氢能车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答案在于氢能不需要改变驾驶行为,每部车都可以独自携带燃料,应用规模又易于扩充。所以你就算家住多层大厦,也可以买燃料电池车。你若不介意中途加气,想去多远就可以去多远,情况如同使用内燃机。

添置多几个燃料电池和大容量氢汽缸的话,电力甚至够你驱动巴士、货车或船(已有实例,技术上并无问题),这些都是目前相当商业化的电池难于做到的事。当然,随着电池科技变得更成熟,上述优势将会收窄,但氢能车到底用不着长时间停下来充电。试想所有货车、的士和巴士可以用大量採购的廉价氢气补充能源,永不需要停摆几个小时充电;试想污染度超高的轮船一旦使用氢能,温室气体势将大减……所以这里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氢能科技是否成熟,而是成熟程度是否足以通过用家法眼。毕竟这是关乎习惯的问题,习惯和科技的突变和成长速度则快似病毒。具体例子?我们此行便用一部氢能车远走他方,其间完全毋须改变驾驶心态,唯一额外功夫只是事前妥善安排行程。而对许多电动车车主来说,这重功夫早已变成他们的第二天性。

事实上在卑尔根花五分钟补充燃料后,我们回程时还顺道踏破了Lærdal隧道(当今世上最长隧道)和挪威的荒凉大地。一般来说,这种严苛环境会千方百计逼使Nexo露出破绽,可是到头来令人在意的缺点,原来仅限于燃料补给并非那么方便。我们就是在冰封湖面肆意飘舞半个小时后得出上述结论——惊觉续航力开始大降时,我们才知道计算路程补给燃料的方程式已无回转馀地,幸好最终还是勉勉强强走毕全程。不过撇开这段惊心小插曲不谈,这趟旅程整体上可谓无惊无险。

可想而知氢能发展并未停滞,只是声势变得有点弱,风头被电池车盖过,但技术本身切实可行又安全。现代(以及派出Mirai的丰田)现已造出适用于现实世界的氢能车,眼下需要的只是一个让它们大派用场的契机,挪威正好印证了低税政策和高端基建能够影响消费行为。一份调查挪威人基于什么原因购买电动车的报告指出,四分之一受访者二话不说便回答“为了省钱”。由此可知,只要令常人觉得一件事合情合理,这件事自然就会变成新常态。正如我所说,氢能并未就木,只是放慢了步伐好让世人从后赶上来。

周末愉快!

任何建议与合作请联系:

zhangtan@topgear.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