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下过苦功的《淳化秘阁法帖》,为何没有收录颜真卿书法?

李翔


《淳化阁帖》确实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跟颜真卿有世仇的缘故,还言之凿凿地列出了一些历史根据。这种说法很容易迷惑人,但绝对不对的,因为这些人对书法史的认知太浅薄了。

北宋初年是杨凝式书风的延续,二王继续受宠

北宋初年的书风是延续五代时杨凝式的风格,而杨凝式虽然也受颜真卿的影响,但是更多地还是对二王书法的继承。而宋太宗本人也是非常喜欢书法的,但是他跟历代帝王一样,也是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而编撰《淳化阁帖》的主编王著,号称就是王羲之的后人。因此,淳化阁帖收录的大部分都是二王系的书法或者风格的作品。

杨凝式《韭花帖》

颜真卿的书法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并没有被世人重视,只是在记录颜真卿人品忠贞的时候,顺便提及了一下他的书法。

例如《旧唐书》中颜真卿传提及:“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另外在《旧唐书》李华传里有这么一句:“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这说明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的时候也确实比较出名的,但是还远未达到二王的地位。

宋太宗并没有出于政治目的排斥颜真卿

宋太宗在主政时期,还曾组织编撰了一个大型的文化工程《太平御览》,这部著作宋太宗是非常重视的,曾发誓每天要读三卷《太平御览》,而在这部著作中就没有任何排斥颜真卿的内容。

而《淳化阁帖》中还收录了历代帝王的一些书法作品,其中就有唐太宗和唐高宗的书法,如果说宋太宗有政治目的的话,最该排斥的应该是这俩人的书法吧。

宋真宗时期,真宗又让大臣编著了《册府元龟》一书,这本书里关于颜真卿的记载就慢慢多了起来,但是依然是直呼其名“颜真卿”,并没有像《新唐书》中所说的“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

颜真卿真正受到关注是在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主政时期,年号庆历,这个时期是北宋士风最为高扬、文人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成为北宋党争前文人政治的最后一片净土。

这个时期的文人更加关注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品行修养,特别是以范仲淹、欧阳修等文坛大佬的带动下,发现了颜真卿的价值。而其中欧阳修对颜真卿的推崇,一下子让颜真卿站到了大众的面前,《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九: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未有三数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欧阳修提出了书法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知人论书”,把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和书法的好坏进行了挂钩。所以,颜真卿因为“其人之贤”所以颜真卿的书法就算不好,后人也会“见者必宝也”。从此颜真卿书法开始慢慢被后人追捧,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也曾经说:“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书岂公意耶?”蔡襄的很多大楷的题字都是颜真卿书法的风格。苏洵在看了颜真卿的书法之后,颇感震撼,激动之余写了《颜书四十韵》:“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再往后,欧阳修最推崇的弟子苏轼更是借助自身的影响力,把颜真卿的书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提出著名的“四个极致”的评论: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以苏轼在当初北宋的文人地位,他对颜书的推崇,也开启了世人对颜书膜拜。

这就是《淳化阁帖》为何没有收录颜真卿书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街头所云,宋太宗跟颜真卿有世仇,排斥颜真卿。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唯独抛弃颜真卿?】



唐朝书法家编入《阁帖》名单

《淳化秘阁法帖》,是以赵孟頫为主篇(宋太宗下旨任命)的,享受编入《阁帖》之书法家有:诸遂良、柳公权、虞世南、怀素、张旭、李邑、欧阳询、薄绍之等名家。

从编入《阁帖》这份名单看,就是唯独缺失颜真卿。《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首部著名法帖,它自汉章帝到唐高宗,其中包括二王唐柳,共计存有著名书法家一百零三人,书法艺术作品共计四百二十篇。



《阁帖》抛弃颜真卿真相

《阁帖》抛弃颜真卿之真相,据史料记载:原来是宋太宗亲手搞的鬼。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划时代之书法宗师,他获得成就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书法作品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在当时,颜体是衡量一位书法家水平高底的唯一标准。



然而,《阁帖》抛弃颜真卿绝不是主篇赵孟頫之失误,而是宋太宗亲手捣的鬼(据传宋太宗与颜真卿有世仇),使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无法“转正”。


趙大


谢提问!说赵孟頫的书法风格比宦官有过之而不及(人人看之只悦而不振),他自然不能容纳血气方刚的忠臣颜真卿的血性、骨气、忠烈凌然的书法。这是亡国二臣赵孟頫在元統治下的太监心理和隐身之作为。



智慧书法


颜真卿的代表作是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姪稿),是鲁公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而做的一篇悼文,这篇悲愤交加的旷世杰作达到了人书交融的至高境界,无心而书的书写状态正好是内心的自然流漏,更是其功力深厚的完美体现!!!!鲁公是书法殿堂里的真正圣徒,为了学习书法而不惜辞官向草圣张旭学习笔法,对于书法的虔诚态度可见一斑!

唐代书法达到了中国书法的巅峰时代,颠张狂素的狂草大作所展现的雄强气势和正大气也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草圣张旭徒弟的颜真卿也继承了这种雄强浑厚之势,颜体楷书的古朴厚重就是君子立世的侧面写照!



宋高宗赵光义的皇位是从其(侄子)手里抢夺而来的,他怎么可能喜欢祭侄稿这样的书法作品呢!更不可能喜欢颜真卿这样的人。阁帖不选鲁公作品实属正常!!


画断黄河西来水


赵孟頫下过苦功,和《淳化阁帖》不收入颜真卿法书,没有直接联系。赵孟頫是宋代宗室,但屈服于蒙元,官虽做的不小,但士林耻其气节。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由王著所编辑的一套宋代遗留历代法书汇总。由于王著本人学识、鉴定能力不足,里面收入了不少伪帖。《阁帖》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近半(《阁帖》十卷,王书有五卷),唐代大家褚、虞、欧、柳、李邕、怀素等均入选,唐代几位皇帝的书法即在其中,而独不收鲁公颜真卿的书法。

究其原因,还在于宋太宗赵光义较之其兄赵匡胤心胸狭窄、气度不足。从赵氏高祖赵脁,到赵光义的曾祖赵珽、祖父赵敬都是范阳、幽州一带的军阀,先后追随安禄山、史思明谋反,祸害一分。而颜真卿一家都是坚定的平叛力量,鲁公本人和其侄子都死于安史之乱的平叛战争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宋太宗将颜真卿视为世仇。颜真卿在平叛过程中消灭赵氏的军队属于正确的行为,而后来赵氏毁坏颜氏祖坟和家庙,则是极其卑鄙的小人行径!至于将颜鲁公的书法剔除出《阁帖》,则更说明宋皇的狭隘,这种做法,无疑告诉后人,赵家就是叛军之后,更为令人不耻。

至于说《阁帖》所收为王氏书法体系,而颜书外拓之新法与之抵忤之说,则纯属扯淡。


徐榴堂


入不入编都改变了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魏文纪


《淳化阁帖》没有收录颜真卿,并不能理解为宋太宗所立标准,排斥颜真卿,而是颜真卿作品以碑、稿为主,都是大作品的缘故。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阁帖》用六、七、八三卷专录王羲之,但也没有收录《兰亭集序》,象怀素的《自叙》、张旭的《古诗四首》也未见

所以,这里面前后矛盾,许多推论也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很难从作者提供的史料中直接得出结论。


墨玲签名ANNE


记得是作者王著和颜家有世仇,所以不把颜体字写在里面。



法永禅师


此事与赵孟頫八杆子也打不到,想想也怪,临过好多贴,赵字一笔也没临过,始终觉得差点什么。至于有没有入阁,我也不知道当年王著是怎样想的,可能他认为颜字是第一丑书呢,不知外行人如何看待《祭侄文稿》,涂涂改改,乱七八糟[捂脸]不知道写了什么,老师看了肯定会批评。 说不定当年也有赞助费之类的东西,唉,说到哪里去了,跑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