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又名岱山、東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城區北,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等。歷代文化名人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泰山宗教發祥久遠,後趙永寧二年(351年)的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秦漢後詞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曾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瞭解民情,觀知時政。孔子開創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於他的特殊地位和影響,使後人竟起仿效,接踵而至。"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成為歷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沿襲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為流傳久遠的文化風氣,演變成為傳統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觀。瞻魯臺。在岱頂南側,是孔子登山眺望魯國的地方。《孟子.盡心上》載:" 孔子登東山面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此處曾有 " 孔子小天下處 " 刻石,以志紀念。"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還有孔子廟有兩處,一處在泰城岱廟東南,始建於宋代;一處在岱頂天街東首,碧霞祠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廟中除奉孔子外,還祀顏回、曾子、孟子、子思,是為 " 四配 ",另有 " 十二賢哲 " 列祀。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孔子登臨處 " 牌坊。在紅門宮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東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 泰山岩巖,魯邦所瞻 "。這是《詩經》中對泰山的讚歎。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習禮樂,由此得窺封禪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開闊的眼界胸襟審度自己德才學識的修養;孔子臨終,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 " 泰山其頹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 的最後歌聲,把自己的生死與泰山聯在一 起,足見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尋常的地位。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山上山下文物古蹟遍佈,有東方文物寶庫之稱。寺廟宮觀古建築多達30多座,主要分佈於泰安市區及泰山南麓及後山,泰安岱廟,靈應宮,山麓附近王母池,老君堂,普照寺,關帝廟,紅門宮,小泰山,鬥母宮,中天門中棲山建築群,南天門建築群,天街建築群,碧霞祠,玉皇頂建築群,後山天燭峰一線的元君廟,望天閣,玉泉寺等,西路傲來峰的赤眉軍營寨,馮玉祥將軍墓,五賢祠,竹林寺,黑龍潭長壽橋及觀瀑亭,與濟南長清區交界的靈巖寺古建築群等等。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建築

整體呈現了古代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涉及儒家文化建築形式,皇家祠廟建築形式,道家文化建築形式,道家延伸的民間民俗信仰及地獄神魔文化建築,是中國山嶽信仰建築的最早起源及最具代表性的名山範例。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中路遊覽線,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觀最集中的經典登山線路,是泰山的精華所在,全程9.5公里,盤道7000餘級,其間幾無平路。因為歷朝皇帝也從這條道登山,又稱泰山御道。自然景觀雄奇秀美。沿途古蹟眾多,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200多塊,摩崖刻石300多處,傳統文化韻味濃郁。主要景點:(岱廟——岱宗坊——)紅門宮——萬仙樓(進山購票處)——鬥母宮——經石峪——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快活三里——雲步橋——五大夫松——十八盤——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唐摩崖——五嶽獨尊——玉皇頂——拱北石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廟

又名東嶽廟,俗稱泰廟,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場所。今廟內有古建築和仿古建築186間,碑碣184塊,漢畫像石48塊,古檜、側柏212株,觀賞植物292種。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就有記載。岱廟的建築,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岱廟城堞高築,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裡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 藝術博物館。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廟坊

又名玲瓏坊,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坊的內柱陰陽面均有刻聯。雙聯精闢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遙參亭

又名草參亭,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宋天貺殿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是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宮殿。位於岱廟中軸線的中後部,始建於北宋,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整座大殿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大殿面闊9間,通高22.3米,為重簷廡殿頂,殿正中祀泰山神,像高4.4米,儼然帝君,龕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鎮”匾,與此相對的明間大門內上懸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匾。在殿內的東、北、西三面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美學價值,壁畫高3.3米,長62米,描繪了泰山神出巡迴鑾的盛況。而這場面也正是宋真宗當年封禪泰山的真實寫照,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富麗唐皇的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漢柏

在岱廟的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蒼古蔥鬱。“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據漢《郡國志》載,為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所植。乾隆南巡時,曾御繪《漢柏圖》並賦《題漢柏作》一詩刻於石。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紅門宮

紅門宮,全名泰山紅門宮,為攀登泰山之起點,因西北懸崖上有兩塊紅門,形似門扉而得名。紅門宮創建年代無考。宮前建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宮內分東西兩院,兩院間高閣名曰“飛雲閣”,閣下為拱門,登山通道穿行其間。整個宮內紅綠掩映,古意盎然;每日晨曦輝映半山,景色極為壯麗,被稱之為泰山“紅門曉日”勝景。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飛雲閣上看紅門宮

萬仙樓(進山購票處)

又名望仙樓。是跨道門樓式建築,明萬曆年間(1620年)創建,是萬曆皇帝為紀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癒,感念泰山聖母有功而敕建的,此樓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閣三間,莊嚴雄偉,一派皇家風範。泰山是華北地區的兩大神山之一,神仙眾多,民間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極頂,其麾下眾神遍佈泰山的角角落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鬥母宮(道觀)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創建時間無從考證,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後更今名。 原為道教宮觀,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清代光緒年間,尼僧眾多,香火特盛。鬥母宮分為前、中、後三院。南門內是一處院落,內有兩股泉水, 每逢夏、秋之季雙泉突湧,俗稱“孿生泉”。池東有寄雲樓五間,上邊是環廊式樓閣,舊時達官貴人在此飲茶賞月,撫琴對詩。西山門外有著名的臥龍槐。距離鬥母宮不遠處的河溪裡有一片奇石——醉心石。經科學研究表明,醉心石形成於距今11--13 億年前的中元古代,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而成的巖體,常常成群出露, 相互迭壘,形態奇特。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經石峪金剛經

南北朝時,刻於泰山經石峪花崗岩溪床,沒於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見天日。刻石南北長五十六米,東西寬三十六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字跡逾一尺,筆法隸楷參半,多用圓筆,有篆意,結體雄深拓展,是魏體楷書的最佳範本之一,為歷代書家所推崇。劉墉、康有為等人的書法受《經石峪金剛經》影響甚大。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壺天閣

位於鬥母宮北,是一座跨路閣樓式建築,始建於明代,原名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後更今名,蓋因道家稱仙境為“壺天”而得名。清嘉慶間泰安知府廷璐於閣上題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門洞上雙柏橫生,盤結向上,奇偉壯觀。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回馬嶺

回馬嶺位於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800米,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天門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中溪山北側為東溪,俗稱大直溝,古為登岱東路,後廢棄。中天門建於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廟內塑財神趙公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是泰山盤道中少有的一段坦途,在此地前行不再費力,路兩側林木茂密,蔽日成蔭,石刻成片,大約有 180 米左右的長度。這段路一直保持著原先的風貌,是一段土路。快活三里的路用的是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的三合土鋪成,經過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但由於是土路,要經常維修。快活三里周邊石刻眾多。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雲步橋

原來是木橋,叫雪花橋,民國年間改建石橋。這裡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為雲霧籠罩,因此楊承訓題名“雲步橋”。原橋創建無考,1936年被洪水沖毀,1937年重建。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五大夫松

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 誰知後世訛為五株。現存二株,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十八盤

橋與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南天門

泰山南天門又名三天門。位於十八盤盡頭,是登山盤道頂端,是登泰山頂的門戶。創建於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國後又翻修兩次。現在建築保持了清代的風格。在虛擬的道教神話中,南天門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處。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天街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長約有100米,稱為北天街,岱頂天街,商鋪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俗。歷史上,客店最多的時候達到百餘家,一般為二三十家,最少時只有三四家。天街的招幌十分有趣.是一種獨特的標記。這種實物店招,始於何時,不見有記載,一直沿用不變。天街現有客店商鋪19家,為了保護山頂景觀,限制面積,因此這些店鋪規模都不大。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碧霞祠

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 。原名昭真祠 ,金代稱昭觀 ,明弘治間 ( 1 4 8 8 ━ ━ 1 5 0 5 年 ) 改名碧霞靈應宮 ,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 ,沿用至今 。泰山碧霞祠 [1] 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一組宏偉亮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21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並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摩崖

唐摩崖位於泰山玉皇頂南80米處。刻於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現存1008字。正文均為隸書。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所撰書,記述了封禪吿祭的始末。周圍還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石刻75處,是我國帝王摩崖石刻中的傑作。泰山因歷代石刻眾多而被稱為“最大的露天書法博物館”。最大的是唐玄宗的“記泰山銘”。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五嶽獨尊

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五嶽獨尊 ”景觀石群位於去往玉皇頂的必經之路上,海拔1545米。泰山共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中“五嶽獨尊”就是眾多古蹟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現已成為泰山的標誌,並被設計進人民幣的背景圖案。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玉皇頂

是五嶽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相傳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五嶽之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