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阅读」一位文科博士的肺腑之言

一位文科博士的肺腑之言!

「轻松阅读」一位文科博士的肺腑之言

导读

最近发现以前考博的战友都已成功上岸,有的是第一年考上,有的是坚持考了下去,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走上了考博读博的道路,总结自己一年多的读博生活以及两年的考博体会,来做一下分享,作为曾经受益于考博圈的人,为考博圈的博友做一些回馈。

我硕士就读于学科排名还不错的某211高校,17年毕业时候考博没考上,就去工作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某知名985,读博一年多以来,一切都还比较顺利,由于自己在读博之初就下了比较大决心进行了规划,这一年多以来算是很充实,也接连发了两篇CSSCI(源刊),基本达到了自己的阶段性目标。

首先谈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读博生活,为正在考博准备或刚读博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借鉴,少走一些弯路。

我的经验除了自己的切身经历外,也包括了师兄师姐的一些经验。

我在读博之初,就找很多师兄师姐交流过,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博士生延毕率非常高,三年学制的学校基本少见了,大部分排名靠前的985都是四年起了,少数的也是四年弹性学制。

以三年学制为主的主要为大部分211高校或双非高校,很大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改为四年制会大大增加人均培养成本(包括住宿、科研支出、补助等等),四年制仍延毕的也一点不少见。

因此,我首先奔着的一个目标就是尽量避免延毕,早做准备,向师兄师姐取经。

那这点最基本的经验就是:第一、达到毕业的发文要求,据我所知,现在人文社科类毕业的话,两篇CSSCI(包含扩展)应该是普通要求了,当然也有像北大、中央党校、社科院不做发文要求的高校。

但是,没有文章北大的也不好找工作,对有发文要求的学校来说,直接面临的就是延毕或毕不了业;

第二、为毕业论文早做准备——早选题,发文章是一关,毕业也是一大关,毕业论文出问题的当然因素很多,选题晚,中途更换选题是导致毕业论文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有意识的尽早开始选题,早做选题,后面就会从容很多,和早发文章一个道理,读博的压力应该放在前期,早一点出来成果,选好题。

三年级四年级就能按步骤有序的进行,否则在后期发文、做毕业论文、帮导师做课题、找工作等所有事情一起压来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崩溃。

我得益于这一点意识,我比较早的确定了自己擅长的方向。

其次,是和老师的相处与沟通的问题,博导对于一个博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能直接决定你的很多东西,这一点无需多说。

你发文章和作博士论文都需要经过导师同意,以及或多或少的帮助,和导师关系不好,将失去很多资源。

以我的经历为例,我在入学之初,就要求自己一定要主动,主动到哪怕老师很烦也不怕,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很多写文章的思路是在和导师的交流中获得,指望导师主动指导你不一定现实,我会经常性的去找导师请教,见他的机会比较少,有时候在微信上联系,得不到回复,然后我就会去听他给硕士生的课程,借下课放学的时间交流,我发出的两篇C刊,一篇是自己的独作,但是也受到了导师很大的启发,一篇是一作,挂的导师二作。

发文章挂博导名字,一定要提前和导师沟通,不是说想挂导师就可以挂的,而且发文章之前一定要给导师过目,因为出现学术不端或者观点错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波及博导,在博士阶段微妙的师生关系中,这是很致命的,读博的一个师兄就是例子。

最后,就是读博期间的自律、自制,读博是很孤独的,确实需要能坐得住,论文要一遍一遍的改,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这一点并不简单,需要一个习惯的养成。

好多人说读博压力大,压力确实有,但是也有很多早上睡到十点才起的,因为没有课,没有人管的生活也是很容易失控的,睡到十点不是因为熬夜写论文,而是玩手机、看剧,这是我身边的同学常有的,也是我也出现过的。

聊了一年多的读博生活,再聊下两年的考博经历。

之所以当初考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硕士期间的科研表现还可以,另一方面就是纯粹觉得博士比硕士出来找工作、待遇各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是我考博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当然我也还记得以前有个老师曾经告诉我的,说读了博士之后,你的人生视野会开阔很多,这一点从我读博之后的体会来看,也是对的。

基于我的经历,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经验就是:

第一、考博的人有很多,并不是都来自985,考博圈里也经常留言说,自己不是985甚至不是211还要不要考,能不能考上,在这里我想说,完全可以考,而且也是有很多机会的。

因为我现在认识的一些博士里,科研搞得好的人,好多并不是名校出来的,喜欢搞研究,喜欢写论文,如果是这种的话,你确实有读博搞研究的潜质。

我所认识的一些非211、985考来的博士同学,有的是通过参加很多学术会议认识了一些导师,追随导师来考的,还有就是通过给感兴趣的导师发邮件探讨学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考博的,也有是硕士期间发论文比较多,被导师看中的。我觉得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方法的,在报考和联系导师期间要多花些心思。

第二、考博要有信息来源,要自己想办法去找考博的院校信息,导师信息,早联系,有的老师收到邮件后不行的话会直接告诉你,有的可能都不会回复你,比较被动的就是笔试也参加了,准备了挺久,最后发现导师有中意的学生。

考一个学校如果能联系上那个学校的人,是最好的方法,考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很可能会让你付出很大的代价。

如果可以的话你跑到那个学校拜访下老师,当面的沟通,老师一般不会隐藏什么,这既是一个表达诚意的方法,也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三、考博也存在偶然性,也存在机缘的问题,有的人一考就考上了,有的人确实运气差的话会很蹉跎,要自己估量下适不适合搞学术,很容易进去的人也可能很平庸,甚至比不了业,几年考上的没准是会有大成就的人。

再有就是报考导师的问题,导师有几种吧,一种是名导,资源多,发文厉害,课题多,当然也难度会大,不要死磕这种导师,毕竟他们眼光也高。

也许名气不太大,甚至是刚升博导的一些老师,对待学生很负责,很认真,愿意带你发文章,这绝对是博士生的福气。你所觉得的大牛,有可能在你读博期间让你干很多活,论文也不带你,自己都忙不过来,也没空指导你,这种只能说冷暖自知了,延毕是跑不了的。

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几点经验,在考博圈做一些交流,希望有心考博读博的人都有好的结果。

「轻松阅读」一位文科博士的肺腑之言

数字经济智库

「轻松阅读」一位文科博士的肺腑之言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