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新学期开学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在和一些朋友聊天交流时发现,大部分的朋友出现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有着深深的焦虑与担忧。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孩子目前是五年级。因为课后喜欢手机游戏,不爱做作业,朋友在我们两家人的周末聚会上,当着孩子的面说,如果你再这样,学习不自觉,不愿意做作业,小升初之后,我就把你送去衡水中学,我们家长管不住你,让你去寄宿制中学,请老师管你吧。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听见朋友对她孩子当面说这样的话,我内心是觉得挺难过的,我相信,孩子听到这句话,孩子心里也应该很难受。这里并非说寄宿制中学不好,而是家长以这样一种威胁的态度对待孩子,最终想达到的效果估计也不会好。

我在苦苦思索,求知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学校赋予孩子们知识的充盈,学校生活,应该使孩子们感觉到快乐。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感觉到了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负担和苦难?我们家庭教育能怎么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带着思考与疑惑,我重新读了周弘老师所写的《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这本书,收获良多。这本书用实践经验论证了“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帮我们家长分析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含:一是当前家庭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二是赏识教育的基础,是读懂孩子的心;三是赏识教育的实际运用。

《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宏,他是赏识教育的首倡者,也是中央教科所特聘家庭教育专家。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这里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家庭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父母的心理走势图:

比、贪、逼、打

1.比

在孩子小的时候,学讲话、学走路时,家长都会欣然接受孩子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越来越强烈,自己的孩子优秀与否,似乎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答案。

而在比较过程中,家长往往会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家孩子的短处相比,比到最后,自己家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家长眼里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盲目攀比造成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心想别人家孩子行,自家孩子为什么不行?家长的心态失衡了,由允许孩子失败,转变为不允许孩子失败,结果孩子更害怕失败。孩子的志气被磨灭,总觉得压抑,自信和自尊没有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2.贪

“比”的结果,是不断造成家长“贪”的心态,表现在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上,标准定得过高,让孩子怎么跳也够不着。孩子刚上学就恨不得他拿全班第一,一门第一不行,还要门门第一,一次第一不行,还要次次第一,全班第一不行,还有全校第一,全校第一不行,还要全区第一,孩子在家长不断提升的目标中越来越累,心力交瘁,最后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3.逼

贪婪导致父母急功近利,采取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拔苗助长,不行也让你行,强求一律苦苦相逼,一个“逼”字使孩子走上痛苦的学习生涯。

比如不顾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周末排了满满的课外培训班;比如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想上的培训班,可能是美术、跳舞、足球,可父母硬要给他报语、数、外培训班,逼孩子提前学习更高年级的知识。

4.打

中国古老的文明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羁绊,“棒槌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的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因此,有些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的看得到孩子的变化。

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于是挥舞着拳头显示出长辈的威严,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揠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二)家长对孩子体罚后的”恨、疼、悔”

上学前,每个孩子都想做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考试考砸了,成绩名落孙山时,面对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唯一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宽容,从而找到自尊和自信。

可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父母的羞辱、训斥和暴打,孩子在凄惨的哭声中感到美好世界破灭了。这时孩子肉体痛,心更痛。随着不断的挨打,孩子露出愤怒的目光,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三)家长的抱怨使孩子越来越差

有的家长数落起自己孩子的缺点,就像介绍系列产品似的,逢人就讲不厌其烦。如果再反复抱怨孩子笨,总是学不好学不会,有可能孩子逐步从内心里认定了自己笨。家长终于因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报应。

还有一种家长喜欢空洞的说教,如,“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笨鸟先飞早入林”;“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这样的语言,如果没有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很难打开孩子情感闸门。孩子却会因此觉得学习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迈步,也不想去学。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二、赏识教育的基础是读懂孩子的心

(一)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对孩子说你“行”,这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了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要。

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比如说,年轻的女士或小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他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甜丝丝的,成年人如此,何况是孩子。

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仅仅认为只要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二)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内心觉醒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件事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孩子的潜能才能像火山一样爆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三)学会赏识——没有赏识,没有教育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才的教育家。家长本能的拥有两个宝藏,即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正确心态,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能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家长承认孩子行的心态源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相信所有的孩子迟早都会说话,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把所有的期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能接受和容忍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异。

家长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这种感觉便迫使家长盲目的追赶,在追赶的同时伴随着哀愁,指责,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差异越来越大,因为教育被扭曲了。

因此,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三、赏识教育的实际运用

(一)家长要时常反思教育方法

1.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当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如果说在生活上是家长惯坏了孩子的话,那么在学习上恰恰是孩子惯坏了父母,孩子对家长不断加码的要求,尽力满足,使当代父母变得越来越贪婪,贪婪像一个黑洞,孩子在没有尽头的隧道中前行,包袱越来越重,心情越来越沉重,自信也被吞没了,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在为家长学习。

因此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才能走出教育误区,要从现在起,满足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赏识孩子。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2.教育需要不断反思

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傅雷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家教方法也被无数中国家庭仿效。可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却深受悔恨的折磨。

傅雷对儿子管教非常严厉,在儿子小的时候,因为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途稍有停顿,他对儿子进行了很重的体罚。他的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肉体上的摧残,也是孩子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傅雷在之后给儿子的家书里面,表达了内疚和悔恨。儿子在回信中,表示已经原谅了父亲的过失。此后,父子二人感情更加深厚。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许多启示,如果我们家长忽视了同孩子以朋友的关系去沟通交流,内心隔阂,那么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很可能等于没有孩子,并不能真正的享受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3.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心智不成熟,情感不完善,孩子凭毅力克服不了一些不成熟的行为。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这时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在人格上平等的对待孩子,用真诚换取真诚,用宽容换取宽容。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二)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1.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

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大胆的批评,奥秘在于视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

智慧的批评也是一种赏识。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份礼物。

2.不要轻易剥夺孩子的权利

我们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家长都包办代替了,甚至还代替孩子做出一切选择,帮孩子决定穿衣打扮、帮孩子制定假期计划、帮孩子决定是否和同学出去玩等等。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权利,因而他也缺乏选择与承担责任的能力。

赏识教育强调,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砺。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3.最本质的教育是人格教育

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实际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加以正确引导,挫折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每一次成功经历的积累,形成了自信的心理基础,每一次失败经历的积累,若处理或引导不当,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受,因此孩子面临挫折时,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从消极的经历中获得积极的养分,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

比如本书作者周宏的女儿周婷婷,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期中考几门功课都不及格。婷婷因为小学阶段的优异成绩长期生活在荣誉中,很少尝到失落、焦虑的滋味。面对这样的挫折,婷婷茫然不知所措,情绪很低落。

面对女儿边哭边低着头的说:“这次我没考好。”周宏老师鼓励女儿,说“太好了!”婷婷意外地问:“为什么?”周宏老师说:“失败后的胜利才是更有价值的胜利,从小一帆风顺的人和从小就能在失败中站起来的人,谁更能经受未来生活中的风雨呢?”婷婷说她愿意做后一种人。

生命历程中的悲欢苦乐都是成长的养分。让孩子积极的看待挫折,在挫折中奋起,精神上的升华,能把痛苦的感觉转化成前进的动力,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这对今后抵御精神痛苦大有益处。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三)赏识教育的实际运用

1.激发孩子的潜能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越来越坚信自己是个天才,他的自我感觉会越来越好。

比如爱因斯坦两岁才说话,四岁话还说不清楚。六岁进学校,每讲一句话前都要先认真思考、小声嘟囔一遍才敢张嘴。除了数学,其他成绩都很一般,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不守纪律等等,还会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还怕他影响其他小朋友,竟把他赶出校门。因为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同学们也不喜欢他。

但他的父母从来都不曾歧视他,相反,爸爸妈妈还给了他更多的关爱,让他的童年愉快地度过。妈妈在艺术上给予他熏陶,父亲发现爱因斯坦在数学上有特长,就给他买了不少数学方面的著作,让他自学,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因为家庭教育给予他的关爱和尊重,激发了他的潜能,爱因斯坦得以成为天才科学家。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2.爱好自己,才能爱好孩子

(1)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家长与孩子之间有着一条看不见的通道,它连接着家长与孩子的心,如果家长给通道输送关怀与欣赏,那么父母快乐,孩子幸福,如果家长给通道输送抱怨和指责,通道便会渐渐堵塞。

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加强亲子之间真心的关怀与交流,孩子与家长之间没有情感的隔阂,孩子才会愿意与家长说心里话。

(2)家长要“自爱”,自爱的家长才能爱好孩子

生命的价值源于珍惜自己。快乐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表白,一个心灵舒展的人是不可能不成功的,内心充满快乐的人才能找到心灵成长的感觉。

我们想要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心灵健康,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喜欢自己。自爱是快乐的发源地,就像活水的源头,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家长自己是内心愉悦的人才,有可能培养出内心愉悦,能感知幸福的孩子。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3)培养乐观心态

人生是欢乐的还是痛苦的,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如果父母从小教孩子,把坏事往好处想,孩子从小就会逐渐的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即使遇到一点挫折,孩子也有信心战胜它,这样的人生是快乐的,反之如果把好事往坏处想,孩子的一生将是不幸的。

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不取决于事件,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态度,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实体,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生命的存在,必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家长自己要学会感恩生命本身,也要引导孩子感恩生命,拥有享受每一天的乐观心态。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3.”赏识”教育操作四部曲口诀

(1)信念:一个字“行”

多对孩子说:“你行”!孩子的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要少且越说越少,相信孩子行,孩子就真的行。再次强调,“行”“这个字,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被赏识。

(2)态度:两个字“骄傲”

为孩子骄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心安就有能量,有能量就会走向成功。

(3)方法:三个字“太好了”

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多么像运动场上的拉拉队员,对孩子所有表现的评价永远都是三个字,太好了!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对孩子所有表现的评价往往是三个字,太糟了!

当代父母太迷信方法而忽略了方向,人生如开车一样,最怕找不到方向,方向迷失后,技巧越高,方法越多,离目标反而越远,无数事实让我们发现,态度才是最好的方法,一通百通的方法。

(4)习惯:4个字“花苞心态”

父母看孩子要像园丁赏花,既用喜悦的目光欣赏盛开的花朵,又用期待的目光欣赏迟开的花苞。早开的花也好,迟开的花也好,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开的。

花朵花苞哪一朵不好?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花苞心态就是对孩子“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一种教育心态,对孩子是全纳的爱。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通过再次阅读这本书《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我也再一次审视了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有时候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虽然我们父母没有责骂,但实际上神情和态度上,也许都已明显表示出不满意,孩子是能敏感地能感受到的,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是有不利影响的。

还有,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作为家长可能早已失去花苞心态,太过焦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怕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今天再次学习,再次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孩子厌学又叛逆?学习赏识教育,寻求解决之道

也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到您,愿我们都成为赏识教育的践行者,了解赏识、学习赏识、懂得赏识,领会赏识的真谛,对孩子用心“赏识”,并学会赏识一切。从而改善自身心态,改变对世界的态度,改变孩子的生活和命运。


我是盛夏,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蝶变盛夏”,关注亲子关系,致力于女性自我成长,共同蜕变与闪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