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位于山东最北部的无棣,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

“无棣”之名,始见于《春秋左氏传·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众所周知,管仲“四至”之说,源于周初封齐。这意味着,“无棣”之名在周朝初就已存在。

那么,为何以“无棣”命之?“无棣”二字究系何义……诸如此类的问题,史志中均无解说。

1994年,无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齐鲁书社出版的《无棣县志》,在最后以存疑对“无棣”之含义记述有:“民国时期贾恩绂修《盐山新志》,解为‘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建国后,又有人训‘无’通‘芜’,提出了‘广被棠棣’的新见解。但究以何说为是,终无所据。”

于这个初冬初至无棣的我而言,更信的是前一种说法。

毕竟,这个季节,在这个总面积1961平方千米的地方,更多时候,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

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抑或是这样——

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再加上气温骤降下,那海上吹来的大风,站在广袤的天空下,即便是迎着阳光前行,身边有人陪伴,也是于萧瑟中平添了几分寒冷。

不过,当你的视线一旦与那高耸的设备、林立的厂房、飞驰的重卡以及规模化的养殖工厂相遇,褐色土地上的“工业化”压力扑面而来。

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无棣:向北是大海,如何才无敌

即便如此。即使无棣地处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是黄河三角洲的开发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并拥有着其他县域难以匹敌的港口等资源,但就无棣来说,在山东县域经济中,仍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欠发达地市中的欠发达县。

显著的例证是,尽管近年来,其经济增长势头较好,但一方面,是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环保压力的存在;另一方面长期依赖农渔生产,工业基础先天薄弱的现实,再加上此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等,尴尬的无棣急需转型,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一系列政策调整致使现有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放缓的当前。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与其他县域相比,无棣的区位、先天资源优势确实存在,如土地广阔、水电充足、劳动力相对低廉等等,这些优势在目前环境下,必将凸显。而这也会给急于转型、急于使得其工业强县战略变为现实的无棣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如果上述优势与“双招双引”相结合,加上战略资源的支持等等,作为山东“北大门”的无棣,未来值得期待。

我们翻阅无棣这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近年来,无棣一直打造:“向南”发展“惠、阳、无”组团式、连带性区域经济带;“向北”,积极对接京津,努力扩张“北带”开发的规模效应,打好循环经济、资源、区位的“三张牌”,在此背景下,一个由循环经济、生态电源、化工、海盐四大基地组合的经济发展纲略就此出现。

不过,两项比较,其“向北”对接的海洋产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毕竟,作为这一产业已经占据了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

只是就下一步而言,就是如何拉升这一产业链,并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十分关键。

而目前,无论是无棣,还是滨州抑或是山东,正在努力前推的海水谈化是一支点,“就无棣来说,我们希望借这一支点来撬动整个板块。”这是一熟知无棣发展脉络的滨州市官员的话语。

他说,如今无棣“向北”中的“北带”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和重要支撑,这是他们赶超发展的希望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棣仍在集中向北发展,向海洋进军,进而构筑其海洋经济隆起带,进而开发引领山东“最北极”的崛起与发展。

在无棣,一切正在进行。不过,其发展成色到底如何,仍需未来检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冯冬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