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城區學硯湖公園面積約235畝,未來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

高州市潘州街道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貫穿於徵收工作全過程,落實落細,將主題教育轉化為加快城區徵收工作創新發展的實際成效。

高州城區學硯湖公園面積約235畝,未來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

該街道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成立徵地工作組,精誠團結,協作推進。街道黨政主要領導親自帶隊,落實任務到每名班子成員身上,謝村、南湖塘、永進、光明、昇平等社區和國土、住建等職能部門100多黨幹部齊參與,成為徵地拆遷主力軍。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身作則在一線,堅持“5+2”和“白+黑”,進村入戶,向徵地戶耐心講解徵地拆遷政策,瞭解徵地戶基本情況,傾聽和解決徵地戶合理訴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國土、住建等職能部門主動作為,密切配合,相互聯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徵地拆遷工作的難關。

高州城區學硯湖公園面積約235畝,未來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

目前,該街道已完成永青大道、桂圓東路、高文小學、學硯湖公園等項目徵地任務,新徵城東片區土地1000多畝,為城市擴容提質提供了充足用地。

高州城區學硯湖公園面積約235畝,未來市民又多一個好去處

學硯湖公園總規劃面積約235畝

其中湖水面積約100畝

公園東起石鼓垌,南至碌礫村

西至筆架山森林公園,北至站前路湖光山色樓盤周邊

該公園規劃與筆架山森林公園連接後總面積達到2000多畝

高州中學(現初中校區)“學硯塘”流傳的神奇故事

話說自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後,茂名縣教育事業就搞得如火如荼,大辦書院,聘名儒執教,常設專題講座,開展專題研究,因才施教,一時聲名遠播。一位外地騷人讚頌茂名人“里閭之間皆知習誦”,學院內琅琅書聲晝夜不絕。時人向學之盛和學子刻苦攻讀的精神,感動了上天的神仙。神仙於是把一塊寶硯放入南嶽書院(該書院多次更改名稱:南嶽書院-筆山書院-敷文書院-高文書院-高郡中學堂- 高州中學)的一口池塘,池塘中的水馬上變成墨汁,讓爭分奪秒抓緊時間學習的學子,不用磨墨就可以醮筆寫字。人們把這口無名池塘命名為“學硯塘”。神仙的獎賜,激勵著茂名莘莘學子在求知路上披荊斬棘,奮發向前。

外地有一富家弟子,無心向學,終日尋歡作樂,多次去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開講有話,火燒芭蕉心不死。他夢想有朝一日考上狀元或進士,就能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金銀滿屋,於是四處去向人求教打聽考功名的“秘術”。有個人稱“智多星”的老人向他獻計:廣東西部有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茂名縣,明代以來,考上進士、舉人的人數(明代全縣有進士19人、舉人82人;清初全縣有進士8人、舉人130人)均居廣東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各縣之首。你不妨去那裡走走,向學兄求教,定能找到答案。

富弟子如獲“聖旨”那樣歡喜,帶著書童匆匆忙忙趕赴茂名,逢人就問:“你們茂名人考功名的秘密武器在哪裡?”

眾人回答紛紛:

“茂名縣有筆架山、文筆塔、學塘硯,既系自然景觀,又是人文景觀。三處景點既系獨立個體,又有統一聯繫,從筆架山取下文筆,再從學硯塘醮上墨汁,然後揮筆寫文章。三景互相滲透,互相點綴,輝映成趣。茂名有這些景點,教育事業才如此興旺發達。”

“茂名由於長期接受優良歷史文化薰陶包括冼夫人文化等,早已形成傳統優良教風、學風,這正是人才輩出的源泉,絕非是那三個景點造成的。”

……

第二天清晨,那個“取經”者來到學塘硯。恰逢日出,文筆塔影投入學硯塘中,像巨筆醮墨,可謂奇觀妙趣。正如明萬曆年間舉人,龍南知縣李元暢吟詠《題硯池》一詩曰:

聞說名家有墨池,喜今開對筆山奇。

撐雲倒影池塘裡,錯似前鋒醮墨時。

他被這景觀陶醉,道:“真神奇!確神奇!”隨後問旁觀者:“池塘水為何變成墨汁?”眾人答:“神仙把寶硯放在池塘裡。”

尋夢者想,茂名學子廢寢忘食勤奮學習的精神,我聽得非常討厭,不願學他們自找苦吃。助茂名教育事業如日中天的筆架山、文筆塔是龐然大物,神仙也難搬得動。而池塘中小小的寶硯是可以拿得走的。有神仙寶貝的庇護,我的夢想定能實現。他恨不得立即跳下池塘裡取寶,可惜不諳水性,怕溺水而死。他馬上回到家鄉用重金請懂水性的高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盜走池塘中的寶物。

從此,學硯塘的水慢慢變成淡黑,而茂名學子頑強拼搏攀登文化高峰的精神卻未變,考上進士、舉人越來越多。吳川林召棠於1800年在茂名縣的書院學習多年,成績優異中了狀元。學硯塘所在學校--高州中學,出類拔萃,教育質量高,在解放前就揚名廣東省和茂名相鄰的廣西多個縣市,數以百計外省、外縣的學子,不怕路途遙遠,慕名來該校學習。“文革”結束,高州中學復辦不久,湧現眾多全省高考狀元。

據說那個盜得寶硯者,也沒能改變命運,反而像范進那樣成為瘋子,終日遊蕩於村巷,聲嘶力竭喊著:“中了-中了-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