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述說白雲城市記憶

一座城總有屬於她的印記,這些穿過歲月長河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她的生命力所在。

白雲,這座曾經因鋁而生、緣鋁而興的高原鋁城,隨著貴州鋁廠響應省市號召“退城進園”,貴鋁成為了白雲過去工業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時代記憶;白雲,這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的城市,與風箏文化結緣於二十八年前,享有“北有濰坊南有白雲”的美譽;白雲,這座各民族團結一心的包容之城,布依地戲、苗族搶鼓棒等非遺文化在這裡傳承……

這僅僅是記錄著白雲歷史、記錄著城市記憶的白雲文化印記的縮影。近年來,白雲區堅持高標準要求、實施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引領,助推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結合自身資源實際,推進文旅融合、工旅融合、農旅融合等發展,依託“三線文化”、鋁工業文化、民族文化等,大力發展工業旅遊、民俗文化旅遊,打造屬於貴陽、屬於白雲的“城市記憶”,全面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打造貴陽文化新地標、城市旅遊目的地。

“文化+旅遊”述說白雲城市記憶

泉湖公園裡市民在放飛風箏。曹廷飛 攝

1、302工業原址文創產業園:屬於一代白雲人的工業記憶

“我們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了啊,完全看不出來了,走進去可能要迷路哦……”近日,家住貴陽市白雲區鋁興社區的居民李五七與家人走進即將落成的貴陽302(貴鋁)工業原址文創產業園,站在這片曾經工作和生活過幾十年的土地上,他眼眶微微溼潤,很是感慨。

今年49歲的李五七一直是貴州鋁廠的工人,目前隨貴鋁“退城進園”在清鎮園區工作。對於從小生在貴鋁、長在貴鋁、工作在貴鋁的他來說,貴鋁承載著他大半輩子的記憶。“從父母這一輩到家裡兄弟姐妹,我們全家都是鋁廠的。從託兒所開始,到小學、中學、技校,畢業以後又在鋁廠工作,在白雲區隨處轉一轉,都能遇到廠裡的人。那時候,提起白雲,必提貴鋁。”李五七回憶說,糧油水果、生活用品等福利常常發,上學、就醫、生活都享受優惠。

在302工業原址文創產業園裡,李五七一邊走一邊回憶,這片好像是之前工作的熟料溶儲車間,這裡還剩下根菸囪,這邊好像是廠房磚牆和運輸通廊,伴隨著他工作了幾十年的貴鋁氧化鋁廠,只剩下依稀印記,眼前的已是另一番嶄新模樣,“至少沒有全部拆完,在我們廠原來的這個舊址上建起工業原址公園,也是對以前的一些留念。”李五七說。

李五七所訴說的是一代人的回憶。貴陽市白雲區因鋁而建、緣鋁而興,鋁土礦資源豐富,工業基礎深厚,曾是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之一,曾被稱為高原鋁城,計劃經濟時期,白雲區的建立是為鋁廠等駐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搞好後勤服務。區域內基本沒有其他工業企業,產業結構單一,“一鋁獨大”曾經是白雲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標籤,直到2008年以前,以鋁及鋁加工為主的傳統制造業在全區產業結構中還有高達70%的佔比。

“文化+旅遊”述說白雲城市記憶

貴陽302工業原址文創園。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梁婧 攝

然而,單一產業必然伴隨著發展的脆弱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凝凍惡劣天氣等多重因素下,鋁工業遭受重創,白雲區開始加快步伐探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重新調整定位,鋁精深加工、新材料產業園、食品工業園等園區逐步建設,依託大數據機遇助推傳統工業升級改造,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旅遊業、商貿業勢頭迅猛,該區產業發展呈“多點開花”之勢,正逐步打造以中高端製造等為主的新型現代工業體系。2014年8月,貴鋁在白雲區的氧化鋁項目全線退出生產,2018年,貴鋁電解鋁也實施“退城進園”退出白雲,自此,重工業、貴鋁成為白雲人的過去。

為了紀念這段對於白雲而言舉足輕重的發展史和時代記憶,白雲區在貴鋁氧化鋁廠片區原址基礎上,保留部分工業印記,建設貴陽302(貴鋁)工業原址文創產業園項目。該項目以都市記憶與工業美學相結合,展現過去60年貴州鋁廠的產業變遷和現代工業文化創意,記錄白雲的“城市記憶”。項目規劃佔地面積近7.6萬平方米。

斑駁的紅磚廠房配上個性張揚的塗鴉,工業印跡與時尚文化和諧相融,運輸管廊變身科技體驗長廊……按照設計規劃,項目以“甲子貴鋁,逐夢之跡”為主題,保留原運輸通廊、鹼化車間、倉儲廠房結構等,以貴鋁近代工業留存為核心,集教育、博物、展會、演藝、文創、宜居於一體,實現“老回憶”與“新生活”的有機融合,打造一個有故事可閱讀、有歡樂可體驗、有夢想可實現的貴陽文化新地標、城市旅遊目的地。

2、北有濰坊、南有白雲:白雲區與風箏的不解情緣

“這次放飛的最長的風箏是龍串子風箏,長度差不多有150米,由近百個小風箏組成。但這都不算長的,十多年前,在白雲公園我們還放飛過2600米長的風箏呢。”今年5月18日,在貴陽市白雲區泉湖公園陽光大草坪上,白雲區中國風箏藝術館館長、“貴州風箏王”李洪斌一邊手握軸線放飛風箏,一邊回憶著自己的風箏之緣。

這裡正在舉行的是“放飛白雲”——貴陽市第十屆旅發大會風箏文化活動,當天共計放飛串式、軟體、特技等類型風箏超過100只,還舉行了包含中大型風箏、特技風箏放飛表演、風箏創意繪畫大賽及風箏DIY、風箏放飛比賽等各類風箏活動。

白雲人李洪斌是個地地道道的風箏愛好者,與風箏結緣已經幾十年了,回憶起白雲區舉辦風箏文化活動的過去種種,他記憶深刻,“白雲區可以說是中國西部的風箏之鄉,白雲的風箏文化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這些年間,白雲區舉辦過大大小小各類風箏節活動,當時風箏界還有‘北有濰坊、南有白雲’的說法呢。”李洪斌回憶。

“文化+旅遊”述說白雲城市記憶

白雲區非遺文化項目石龍搶鼓棒。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梁婧 攝

時間回到1989年,白雲公園剛剛建成,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白雲人在這裡舉辦了第一屆白雲風箏節活動。當時規模小,只有16個隊50餘人參賽,白雲風箏在這裡拉開了帷幕。

1991年,首屆貴州省“白雲風箏節”舉行,奠定了白雲風箏新的里程碑,比賽隊伍由白雲擴展到省市範圍,雲巖、南明、花溪、烏當、都勻、黔西等風箏代表隊均有參賽。隨後七年間,“白雲風箏節”連續舉辦,規模、影響力逐步擴大,每年風箏節前還舉行風箏製作培訓班,邀請山東、天津等風箏高手到白雲授課,白雲風箏節的組織比賽工作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還湧現出李洪斌、崔華團等白雲自己的風箏大師。

1999年後,白雲風箏節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性的體育盛會。風箏節期間,除風箏比賽,還有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精品花卉展、白雲投資交易洽談會等活動,白雲風箏盛會還吸引了來自美國、法國、哥倫比亞、泰國等國家和全國各省及港、澳、臺等地的風箏代表隊參賽。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白雲風箏成了白雲區對外開放交流合作的一個新突破口,吸引了更多的人氣、更多的機遇。

“真是做夢也沒想到,我們會成功!這隻風箏還獲得了世界吉尼斯之最。”讓李洪斌充滿自豪的獲得世界之最的最長風箏叫“通天白雲龍”。2006年,李洪斌和團隊成員商量,製作具有貴州特色的巨型風箏,由龍頭和龍身組成,共有650片串聯而成,經過團隊成員半年多的精心設計製作,全長2600米栩栩如生的通天白雲龍製作成功,並在160人的通力合作下,於2006年5月3日,在白雲區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風箏會上放飛成功。

近年來,隨著白雲區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客觀因素的變化,白雲區不再舉辦規模盛大的風箏展會,但白雲區在中國風箏發展史上享有“北有濰坊、南有白雲”以及中國西部“風箏之鄉”的美譽,依然為人所記憶。

如今,在位於白雲公園的中國風箏藝術館內,還存有從全國七大流派中精選收集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風箏500餘隻,以及許多珍貴的風箏歷史資料。貴陽市白雲區為中國風箏文化的發展史上書寫的輝煌一筆,在這裡留存下印記。

3、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白雲區的非遺故事

額戴面具,手執戰刀,飄逸的布依戲服,古樸中透出優美;鑼鼓聲中,神秘古老的曲調,伴隨著粗獷的舞蹈,在獵獵的旗風中讓人感受遙遠而親切的傳統戲劇……今年7月8日,在貴陽市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六月六”文化活動現場,被譽為“黔中文化活化石”的民間藝術瑰寶——蓬萊布依地戲一出演,立即贏得了在場萬餘觀眾的陣陣喝彩歡呼。

蓬萊布依地戲,是貴陽市白雲區省級非遺項目,據傳起源於宋末元初,屬北宋遺風,由屯兵帶入白雲蓬萊區域。蓬萊地戲是“說、唱、跳(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是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它原始而古樸,動作單純而韻味清新,舞姿明快而寄寓深遠,舞步多變而節奏極強。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主,以祭祀、祈福為目的,由老藝人口傳心授,在蓬萊村相對封閉傳承。

蓬萊布依地戲以《楊家將》為主要戲目,每逢正月十五,以及寨子裡有什麼大喜事,場壩上都要表演布依地戲,十里八鄉的人們都要趕來觀看,年年如此,而且鄉親們百看不厭。蓬萊地戲已由開始的祈福、驅邪降魔作用轉變為現在傳承傳統民族文化、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用。

而在牛場鄉的另一邊,位於雲霧山上的石龍村寨裡,也有一項古老的民族舞蹈在傳承,那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舞蹈“搶鼓棒”。

“搶鼓棒” 是石龍村苗族岱眊人每隔十三年舉行一次的重要祭祖活動,是一種以蘆笙、木鼓為樂開展的苗族祭祀舞蹈,村民在活動中祭奠先祖,祈求神靈保佑族人出入平安,五穀豐登。殺牛祭祀祖先之後,村民們將木鼓請出,將木鼓架於鼓架之上。首先,由寨老吹響《祭鼓調》,代表全族人和祖先對話,音樂古樸凝滯,之後,祈願性舞蹈“搶鼓棒”在木鼓聲中開始,舞蹈核心是吹蘆笙的舞者對於鼓棒的搶與奪,視搶到鼓棒為吉利,祈願多子多孫。

石龍村的苗族岱眊人把對生命的敬畏和自然的崇敬融入到歌舞裡,作為一項傳統民族文化,“搶鼓棒”承載著苗族的歷史和文化。今年,“搶鼓棒”還被列入貴州省第5批非物質文藝遺產名錄,他們正將這一民族文化資源傳承下去。

近年來,貴陽白雲區積極推進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以牛場布依族鄉“六月六”布依歌會為重點,積極開展蓬萊布依地戲、石龍苗族搶鼓棒、都溪跳場節等傳統傳承活動,並積極申報省市級非遺項目,促進社會大眾對非遺傳承的認知,推動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的保護和傳承。

該區還對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數字化保護工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積極為民族文化項目提供展示平臺,牛場蓬萊地戲表演隊伍多次參加省市演出活動;蹴鞠、陀螺等民間體育活動引進牛場民族中學;每年舉行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石龍苗族舞蹈“搶鼓棒”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人的關注。

前不久,貴陽市還出臺了《關於支持白雲區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意見》,《意見》指出,貴陽市將大力支持白雲區文旅融合發展,支持白雲區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布依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建設白雲非遺文化中心、民族文化旅遊景點,進一步推進白雲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梁婧/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