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詐騙花樣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區?

網絡詐騙花樣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區?

北京社區報

最貼近百姓的報紙

网络诈骗花样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区?

互聯網的普及讓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許多陷阱,讓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防不勝防。

网络诈骗花样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区?

據騰訊110平臺發佈的《中老年反欺詐白皮書》顯示,97%受騙的中老年人產生資金損失,損失金額超過萬元的佔 7%。網絡具有隱蔽性,尤其老年人對網絡應用不熟悉,一旦被騙,維權很難。不少網絡詐騙團伙因此常利用老年人“耳根子軟”、貪圖利益心理,以及對權威和科學的盲目崇拜,一步步誘導老年人陷入圈套。

別因“耳根子軟”被洗腦

今年70歲的劉先生在微信聊天群裡看到有人發推銷保健品的廣告,劉先生就聯繫了對方進一步瞭解該保健品。對方詢問過劉先生的身體狀況後,給他看了其他客戶的購買評價,並告知劉先生至少得吃 1個療程才有效,還聲稱療效非常好,能夠預防各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現在購買有很多優惠。劉先生就買了一個療程量的保健品,收到貨後卻發現是“三無”產品,再去聯繫對方時,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事後,劉先生回想他和對方聊天時感覺像被洗腦了一樣,“剛開始沒多想,正好自己有這方面的需要,就想著向對方瞭解一下。對方說這個保健品的療效非常好,而且對方的朋友圈有很多客戶反饋的截圖,感覺挺靠譜的,就買了。”劉先生說。

不少案例顯示,像劉先生這樣被忽悠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很多,不少老年人甚至不聽親人勸阻,對保健品的療效深信不疑,正中不法分子的圈套。因為老年人“耳根子軟”,容易被“糖衣炮彈”攻破,許多詐騙團伙花招頻出,打著專家講座的幌子,對老人施以小恩小惠贈送禮品,還噓寒問暖送上假意關心等,讓不少老年人不知不覺就進入一個個並不高明的騙局。

理財不應有貪利心理

現在生活好了,閒錢多了, 許多老年人就想通過理財的方式,更好地管理資金。互聯網降低了購買金融產品的門檻, 只要一部手機,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無差別的服務。但是網上金融產品種類繁多,老年人由於缺乏金融理財知識,加之貪圖利益心理作祟,很容易被無法辨別真實性的信息誘導,從而被騙。

今年 70歲的陳先生在同學微信群裡看到老同學們經常討論股票,便想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去投資,賺點錢。於是, 他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後,加入了一個 500人的群,群裡每天都會定時推送薦股信息,不少人在群裡說這些消息很準確,購買後幾天就可以回本。陳先生便加了群主諮詢如何操作,群主表示需要入會交會費,建好倉後薦股老師就可以帶著他賺錢。陳先生想著收益這麼好,就交了會費,結果跟著操作了幾次,虧了幾萬元。陳先生去找群主理論,對方直接把他踢出了群。陳先生說:“當時在群裡看對方每天發的薦股信息都很準,而且很多人說跟著操作賺錢了,還發了收益的截圖,想著 500人的群不會假,就把錢交了,結果幾萬元打了水漂。”

接到“權威”來電勿輕信

今年60歲的孫女士,有一天接到一位自稱是某轄區“警 官”的電話,說她涉嫌洗錢,並 且在電話中準確地說出了孫女士的個人信息,要孫女士配合 他們調查,否則就要凍結銀行賬戶並拘捕她。對方還發來“警官證”取得她的信任,讓她把銀行卡的資金轉移到指定賬 戶內,表示只是為了清查資金,清查完後會全部退還,結果這 錢就有去無回了。

政府機構在中老年群體心中,公信力非常高。不少不法分子冒充政府機構,向中老年人伸出罪惡之手,通過電話、微信等謊稱受害人涉嫌犯罪,對受害人實施欺詐。仿冒公檢法的詐騙案例中,有 92%的不法分子是仿冒警察的身份對受害人實施詐騙,誘導受害人操作轉賬。

公安機關提醒老年人注意以下幾類人:

  • 自稱公檢法機關並通過電話辦案、製作筆錄、驗證資金、審查賬戶的;


  • 電話中自稱通信管理局、電信管理局、銀行工作人員、以涉案為由主動幫忙轉接公安機關電話的;


  • 要求把資金轉移至指定賬戶接受驗資、核查或要求開通網銀,索要賬號、密碼、驗證碼的。

遇到以上幾類人群都要高度警惕,如不能分辨真偽請及時撥打110核實。除此之外,在網絡中遇到誇大效果的廣告要學會辨別,不要被誘導購買假冒偽劣產品。

网络诈骗花样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区?

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

(24小時)

本報記者 王肅

网络诈骗花样多,老年人如何巧避雷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