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故事之Intel和AMD的愛恨情仇史

Intel和AMD,這兩家公司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CPU的發展歷史,而且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是仙童背景,所謂同根同源,這幾十年來相愛相恨,那我們來簡單聊聊。

1968年仙童公司總裁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與研發主管摩爾(Gordon Moore),工藝專家格魯夫(Andy Grove)離開仙童成了intel

1969年,仙童全球營銷總監桑德斯離開仙童創立了AMD 外號“農企”(這個梗的由來有幾個版本,有一個版本是 一家美國的大型農產品公司。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ADM(阿丹米)。是一家美國非常牛X的農產品公司,非常巧合的是,中國官方宣佈有美國大型農產品公司來到中國,碰巧AMD也來了。。。)

Intel 在 1970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塊 DRAM,1971 年 Intel 成功上市併發布了世界上第 一塊個人微型處理器 4004,雖然處理能力有限,但在 IT 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次年發佈 的 8008 處理器,性能得到了翻倍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獲得了處理器的指令技術,這套指 令集奠定了今天 Intel X86 系列微處理器指令集的基礎。

1968-1984: IBM 撮合 Intel 和 AMD 的發展



1982年IBM公司對計算機系統和微處理器採用第三方外包,但因為英特爾在8086處理器產能不足,被迫開放允許第二家芯片處理廠商加入,以保證IBM對於處理器的供給。Intel 開放技術, 全面授權 AMD 生產 x86 系列處理器,AMD 成為 8086 和 8088 處理器的第二供應商。Intel與AMD開始聯手生產8086處理器,這 是歷史上兩家公司唯一合作同時打上雙方 logo 的時期AMD淪為intel的代工廠,正是這個原因AMD挖到了第一桶金。

在IBM的撮合下Intel 和 AMD 合作生產 80286 處理器

芯故事之Intel和AMD的愛恨情仇史

這就是他們愛情的結晶,雙logo 是不是很可愛的,這款芯片發佈後市場反應很好

1985-1996:Intel 統領 CPU 市場,AMD 由合作到模仿頑強生存



Intel 停止合作, AMD 失去了 CPU 發展的黃金時期。AMD 在獲得 286 處理器的授 權後便開始生產自己的 286 芯片,製造了克隆體“Am286”。Intel 在意識到威脅後於 1985 年單方面中止了合作協議,獨家生產 386 處理器。AMD 於 1989 年自主研發了性能與 386 相似的 AM386 處理器,通過不斷生產兼容 Intel 的處理器,以低廉的價格打入市場,使得 AMD 頑強的生存著。

Intel 推出 Pentium 處理器後達到工作站水平。其實在 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幾乎所 有如 IBM 的計算機公司都會自己研製處理器,他們的產品代表了高端市場的水平,Intel 的產品只是補充低端市場。8086 和 80286 的大熱也是因為眾多 PC 廠商為了滿足 IBM 的 兼容性而採用 Intel 的產品。Intel 在 1993 年推出的 Pentium 產品則達到了工作站的水 平,所以最早生產工作站的 SUN 公司、IBM、以及蘋果都開始使用 Intel 的產品。

1997- 2006:Intel 策略失誤,AMD 反超崛起



Intel 放棄兼容性接口統一市場,卻給了 AMD 反超機會。AMD 一直以兼容 Intel 的 處理器來獲取市場,硬件的兼容性是基於開放的 Socket 接口。在 1997 年 Intel 推出 Pentium MMX 後,退出 Socket7 市場,轉向使用 Slot1,徹底斷開兼容性,藉此大舉統 一市場。而 AMD 迅速反應,堅決地在 Socket7 架構上推出 K6,並提出 Super Socket7 架構(向下兼容 Socket7),獲得了眾多廠商的支持。最關鍵的是,AMD 基於 Socket 接 口先於 Intel 提出了 100MHz 外頻的產品,性能上也更優異(綜合性能比在 66MHz 下要 高出 6.8%~15%左右,Slot1 架構卻只有 2%~5%的提升,數據來源於太平洋電腦網)。 1999 年 AMD 搶先發布了 1GHz 的處理器,進一步提升了競爭力。從 1999-2003 年間, Intel 發佈了多款 Pentium III,並向 Pentium 4 過渡,AMD 也不甘落後,發佈 Athlon、 Athlon XP 等多款總量級 K7 產品。這個階段雙方的產品在性能上旗鼓相當,是競爭最激烈 的一段時間,AMD 還具有廉價的特點,積累了大量用戶

2003 年 AMD 發佈 K8 的 Athlon 64,在歷史上首次領先對手。在高端處理器上, AMD 相繼發佈 Athlon 64 FX(FX-53、FX-55、FX-57、FX-60)多款產品,同期 Intel 第三代 P4 設計失敗,性能沒進步、發熱量大,使得 AMD 取得領先優勢。2005 年 AMD 發佈雙核 Athlon 64 X2,挑戰 Intel 的“假”雙核 Pentium D(由兩顆 Pentium 4 共享 FSB 組成)。2003-2006 年是 AMD 最輝煌的時候,這也是 Intel 最難熬的幾年。

芯故事之Intel和AMD的愛恨情仇史

從市場份額和股價來看 AMD 的巔峰期。從市場份額來看,Intel 一直霸佔 CPU 市場, 但在 2003-2006 年間出現市場份額下滑,甚至到 2006 年,AMD 已佔據一半的市場份額。 同時我們從公司股價來看 2006 年也是公司歷史上市值的另一個巔峰期(除去互聯網泡沫時 期)。

2006-2016:Intel 霸主地位無人撼動



Intel 提出 Tick-Tock 戰略,即 2 年一次的工藝製程進步,正式基於這個策略 2006 年後 Intel 逆轉了局面。Intel 在 2006 年發佈 Core 2,採用的是 65nm 工藝,使得效能增 長 40%,同時功耗減少 40%。這讓 AMD 的 Athlon 優勢全無,性能上的競爭力重新回到 Intel(直到今天),高端雙核市場由 Intel 重新主導。雖然 AMD 發佈了四核 Phenom但是因為性能不足,敵不過 Intel。同時,在 2006 年 AMD 以 54 億美元收購顯卡巨頭 ATI, CPU 和顯卡雙雙不給力使得 AMD 在 2007 年進入低迷。

Core 2 在高端市場無人能敵,AMD 主打異構運算向平臺發力。GPU 的市場被 intel、 ATI、NVIDIA 瓜分,收購 ATI 後 AMD 擁有 CPU+芯片組+集顯的產品線,可以和 Intel 抗爭。但是,原本 NVIDIA 為 AMD CPU 整合芯片組,因為 GPU 的競爭關係而成為敵 人不再合作。原本 ATI 為 Intel 提供整合芯片組,也因為 CPU 的競爭關係而成為敵人。AMD 終於走過磨難時期,進入 45nm 時代,發佈了新一代的 Phenom II 和 Athlon II,開始走 多核路線。雖然 Phenom II 和 Athlon II 性能不足以打敗 Intel 的產品,但具有多核心、性 價比、整合平臺等優勢。2011 年,AMD 發佈“推土機”,核顯部分異常強大,正是 Intel 的軟肋。自此,AMD 把重點放在 GPU 部分,強調異構運算,與 Intel 走上截然不同的道 路。AMD 認為 GPU 擁有優異的計算能力,異構能大力提升 CPU 的性能。

芯故事之Intel和AMD的愛恨情仇史

2017:Intel 和 AMD 的新徵程、新合作



Intel 發佈第八代 Core 處理器和 i9。Intel 之前的低中高端產品型號分別為 i3、i5、i7, 而在 2017 年發佈了 i9,i9 將最高的核心線程數推至 18 核 36 線程。第八代 Core 處理器 仍採用 14nm,但性能相比於前一代提高了 30%。

2017年AMD推出了全新的CPU、GPU架構,製程工藝也升級到了14nm,Ryzen時代的處理器相比前面的產品提升明顯。尤其是Ryzen 71800X售價僅為intel二分之一不到,並且線程撕裂者Ryzen 1950X也隨即上市銷售。這也使得intel迅速慌了手腳,急忙推出旗下的i9系列處理器。2018年1月AMD公佈了產品線路圖,其中包括12nm Ryzen CPU、7nm Vega等多款產品,這也預示著AMD再次擁有了追趕intel的實力,而不僅僅只是跟隨者。

我們來看下這個很牛X的女子,AMD 的掌門人蘇媽 “2019年全球最佳CEO” 從入職AMD正處於很窘迫的階段,帶領AMD這幾年業務有不錯的起色。而且對國內的CPU Design這塊的助力也很有淵源,這個就是海光的故事了,後面有機會再講。

芯故事之Intel和AMD的愛恨情仇史

AMD和intel多年的你追我趕,愛恨情仇也給這個行業不斷看到的新的產品及技術的提升,講真這個賽道的國產玩家距離這兩個巨頭玩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也在某些賽道奮起直追,下個故事我們會來聊下這個領域的國產玩家們。

請各位喜歡文章的朋友們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老扎古

文章素材來自網絡,申萬宏源行業報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