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医生靠什么?

时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医生靠什么?

一个下午,姚克教授11台疑难手术连轴转。

时隔10年,还是在白内障领域,再次摘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靠什么?我想好好问问浙二眼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对此,他本人的回答很实在,“踏实干好每一天”。拿完奖的当天下午,姚克教授赶赴广州参加中美眼科研究合作高峰论坛,在动车上接受了采访。

踏实,这个词要怎么展开来说?

熟悉姚克教授的人出了个主意,去跟着他看门诊、做手术,观察一天,你就有答案了。这办法,听着挺靠谱的。

周一,7点50分,姚克教授例行门诊时间。我轻轻推开诊室门,还没看见“观察对象”,先被一阵铃铛般清脆的笑声吸引了。

每次门诊

来者都是犯难的病人

89岁的徐奶奶,杭州人,正笑得和花儿一样灿烂,一会儿瞧瞧身前的裂隙灯,一会儿瞅瞅头顶的屏幕。“想说死马当活马医,现在居然能看到第三排那个E字,看啥都是新的!”

然而,看了她的病历本之后,我实在笑不出来。白内障5级硬核、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真令人头疼啊。

“是的咯,十几个医生都不敢做(手术),回答嘛,倒是同一个:找姚克。”说起病情,徐奶奶收起笑容,一脸严肃。

一个月前,她依旧在苦海里熬着,晶体因白内障呈棕褐色,光线很难通过,十几年来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摸索着过日子。

手术到底难在哪里?

儿子接过了话茬,如数家珍:高血压,手术台上可能下不来;房颤发作,人可能一下子没了;糖尿病,术后感染情况谁都没底;白内障4级硬核,手术风险多了好几倍。

“姚医生,谢谢啊,我妈手术这么成功。知道您拿了很多奖,果然名不虚传。”

姚克教授朝母子俩笑了笑,又迅速低下头,一旁的助手已把下一本病历递了过来,里面夹着二十多张检查报告,“姚老师,又来了一个难题。”

助手感叹了一句,才这个点,已经来了2个4级硬核白内障,1个先天性白内障,1个严重眼外伤。我看了眼手表,8点11分。

对姚克教授来说,和难题打交道的一天,这才刚开始吧。

问诊前

总会有几分钟的沉默

替病人诊治前,姚克教授总会有几分钟的沉默,诊室里响彻着“沙沙”声——他一页一页仔细翻看病史资料,每个病人,无一例外。

9点39分,在给一个3岁小女孩诊治之后,姚克教授面色显得有些凝重。

这个孩子是先天性白内障,散光很大,以后眼睛还要发育,手术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他叫来学生,为他们讲解了诊治要点,并嘱托进行跟踪观察。

类似的场景,上午几次出现。

碰见疑难杂症,姚克教授会让助手进行记录,门诊结束再进行团队带教讨论,有研究价值的,就把问题带到实验室里去,这就是他从医40年的习惯。

跟了老师二十多年的徐雯,总结了一句话,“姚老师常说,研究不是高高在上,得一边实践一边科研,要接地气,得解决实际问题。”

间隙,我问几个跟门诊的医学生,要是你们碰见很复杂的病例,怎么办?

“第一时间找宝典啊!”小吕立马回答。她口中的宝典是指白内障专家共识,过去三十年,姚克教授团队引领了国内白内障5次变革,制定了白内障所有中国共识。

时隔10年再摘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医生靠什么?

边吃盒饭

边研究推广创新之举

当姚克教授把最后一本病历本递给病人时,已经是12点35分。“姚老师,今天门诊居然比平时提早1个小时结束!”

能休息了吗?早着呢。

张晓波抱着电脑,在诊室门口已经等了十几分钟,他来找姚老师谈飞秒激光的推广,之前彼此讨论了十多次,但老师要求“得抠得更细”。

找了个办公室,师生俩一边讨论,一边吃盒饭。

姚克教授刚刚参加了好几个国际会议。他说,现在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很认可,国内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已经实现了国际引领,如今是技术发展的超车期。

例如世界首次将飞秒激光应用于高难度硬核白内障手术,一个成功只是个案。于是,姚克教授发表论文,一口气拿出68个成功案例。

“我们得自信,成绩是努力出来的,要有迎难而上、勇立潮头的精神。”

术后拍拍病人的肩膀

“手术很好请放心”

14点,姚克教授出现在浙大二院2号楼3楼手术室,戴着一顶梅红色花帽子,踩着一双深绿色的平底鞋。

在他的日程里,每周两次的手术,雷打不动,手术被视为“必要的事情”,极少数的特殊情况耽误了手术,下一周也得补上。

护士拿出了下午的手术清单,2页A4纸,11台手术,备注里列着病人的特殊情况、注意事项,上面的字密密麻麻。

2台白内障4级硬核,2台青白联合,2台ABiC术,1台晶体移位……每台手术,都不好对付。不过,这是记者的理解,真到姚克教授手上,一切却那么行云流水。

浑浊的晶体被飞秒激光劈成6块,又慢慢地被超声乳化仪吞噬,显微镜下雨过天晴,渐渐露出了红色的霞光。鱼鳞般大小的人工晶体,在眼睛里缓缓地撑开了蝴蝶的翅膀。

10分钟,手术就结束了。病人眼球仅留下2mm的伤口,几乎不见血。

姚主任有一个习惯,每次手术结束,会亲自走到门口,将病例档案放在病人的怀里,再用手轻轻拍拍病人的肩膀。他的那双大手,指骨有力,手掌整洁、温暖、沉稳、干燥,“手术很好,请放心”。对病人来说,双手传递而来的,是一种令人安心的踏实感。

说完,姚主任转身进入另一个手术室,开始下一台手术。

(原标题《时隔10年,再次摘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靠什么?姚克:每天都在解难题》,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郑琪 朱亚楠,编辑 陈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