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綏靖政策”:鄭莊公篤定共叔段必敗的深層緣由

西周末年,鄭桓公受封鄭地,建立鄭國。不久,第二任君主鄭武公便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地區。到了第三任君主鄭莊公即位之後,又將都城遷往新鄭一帶,直至滅亡。鄭莊公是春秋時期中原諸侯中首位稱霸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42年,然而在其即位之初卻曾遭到國內強有力的競爭而面臨君位不穩的情形。

春秋時期的“綏靖政策”:鄭莊公篤定共叔段必敗的深層緣由

原來當初鄭武公曾從申國娶妻,因申國乃姜姓,故而稱其為武姜,先後誕下了莊公和共叔段。其中莊公出生之時,因逆產而驚嚇到了武姜,被她所厭惡。因此武姜更為偏愛共叔段,並希望武公廢嫡長子莊公,轉而立共叔段為世子。雖然武姜屢次請求鄭武公,但於情於理鄭武公都無法答應。

等到鄭莊公即位之後,武姜積極為共叔段謀劃,向莊公請求將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即後來的虎牢關)去。由於制這個地方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早年曾被東虢國佔據,是武公著力打下了的地盤,故而莊公並不願意將其分封出去。莊公託辭,對武姜說明制邑地形險惡不祥,從前虢叔就曾死在哪裡,希望武姜改換封邑。莊公保證,如若武姜改換封邑,則他必定允許。於是武姜轉而要求將共叔段分封到京邑,並得到了莊公准許,從此共叔段居就被稱為京城太叔。

春秋時期的“綏靖政策”:鄭莊公篤定共叔段必敗的深層緣由

然而到了京邑之後,共叔段並不甘心,他在自己的封地中大興土木,京邑城牆明顯違背周禮法度。鄭國大夫祭仲憂心忡忡,於是向莊公進言,認為分封邑城的城牆如果超過百雉(古代城牆長一丈,寬一丈,高一丈為一堵,三堵為一雉,即長三丈)就會成為國家的隱患。並稱按照周朝先王的制度規定,諸侯國中的城邑,大的不能超過國都三分之一,中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共叔段的京邑不合法度,早晚會讓君上不堪容忍的。

祭仲言語鄭莊公都懂,然而共叔段的作為卻都是母親武姜縱然的結果,莊公也無能為力。祭仲對此非常不滿,直言武姜偏袒共叔段且毫不滿足,並希望莊公早做處理,以防止禍患滋長,否則就難以處理了。然而莊公的反應卻很奇特,他對祭仲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並讓他拭目以待,顯得相當的胸有成竹。

春秋時期的“綏靖政策”:鄭莊公篤定共叔段必敗的深層緣由

莊公冷眼旁觀的態度縱然了共叔段,沒過多久他就策動了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背叛莊公而投靠自己,使得鄭國陷入事實上的分裂狀態。為此,大夫公子呂跑到鄭莊公跟前,表示國家絕不可以有兩位君主,希望莊公拿定主意,向自己表露決心。如若想要將國家交付給共叔段,則自己立馬侍奉於他;如若不打算如此,則自己立馬策動剷除掉他。聽到公子呂的話後,莊公說沒必要現在剷除,他自己早晚會引火上身。

鄭莊公的話語讓公子呂等鄭國大夫明白了他的心思,對共叔段的行為也就更加厭惡了。不久共叔段得寸進尺,將從屬自己的兩個邊邑直接收歸自己的統轄領地,並一直擴展到了廩延這個地方。於是公子呂急切覲見鄭莊公,認為可以行動了,不然共叔段的領土進一步擴大,治下百姓也會更多,將很難對付。只是莊公顯然很清楚共叔段的為人,他認為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的人,即便土地和百姓眾多,也不會得到人心,早晚必定垮臺。

春秋時期的“綏靖政策”:鄭莊公篤定共叔段必敗的深層緣由

後來共叔段修築城郭,致使百姓擔負額外徭役;修繕盔甲武器,準備兵馬戰車,致使百姓賦稅加重。當共叔段準備伺機襲擊鄭國都城,並得到武姜作為打開城門內應的聯繫後,莊公對麾下表示出擊的時候來了。共叔段奔襲鄭都,不在領地之中,因此當莊公命令子封率軍襲擊京邑之時,早已痛恨共叔段的百姓就立刻投誠了。這迫使共叔段逃遁到了鄢城,並再次被莊公軍隊追擊,後來不得不逃到了共國。

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城一地的得失有時候遠遠不如人心向背重要。做人做事要有長遠的目光,就必須顧及全局,對待他人要按照一定的法度合理行事,並捕捉合適的時機解決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